民间为什么会把武将关羽神话称为武财神?

如题所述

作为一种持续已久的文化现象,关羽崇拜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关羽崇拜离不开关羽形象的塑造。关羽形象的塑造有文学、戏剧、曲艺、图像等多种形式,其中图像最方便易得、最流行普及,因而对关羽形象的建构也最复杂多元。尤其是,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家的各种创作,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切合了群众的需求,使关羽形象深入人心。

真实人物本身并非完美无缺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存在多神崇拜,历史、戏剧、神话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凡能解困消灾、增福添利的都有可能受到崇拜。但只有对关羽的崇拜超乎寻常,不仅长盛不衰、香火鼎盛,而且遍及全国乃至海外。他被尊为“武圣”,风头甚至较“万世师表”的孔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清人赵翼曾感慨:“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关羽为何会受到古往今来国人的普遍崇拜呢?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塑造了智、义、奸三个奇绝人物,关羽即为义绝,“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是古往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因此,尽管关羽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并非完美无缺,史称其“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但他身上所被赋予的忠、义、仁、礼、信、勇等品德,却是中国传统社会所向往和追求的。

大体说来,中国的关羽崇拜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一名战将,关羽在荆州和蜀地民间被盖庙祭祀。

第二阶段是隋唐时期。佛教介入民间的关羽崇拜,制造关羽显灵传说,封其为护法神,而官方也将之作为诸多武将之一配享武成王庙。

第三阶段是宋元时期。道教、儒家追随佛教,分别将关羽列入自己的信仰或学说体系之中,使关羽崇拜不仅仅处江湖之远,而且居庙堂之高。宋朝皇帝还为关羽赐庙额,初封忠惠公,再多次封王,成“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皇帝除继续封王外,还“遣使祠其庙”,以至于关庙林立,遍布城乡。

第四阶段是明清时期。尽管明朝官方也敬关羽如神明,祈求其佑护海疆,但并未给予特别的待遇。倒是清朝十分尊崇关羽,还在关外时就已立庙祭祀,并赐庙额“义高千古”。入关后,更是将关庙载入祀典,岁时致祭,并不断制造关羽显圣的故事,予以加封。从顺治九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起至光绪五年,累封字数达到26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君王好高髻,城中高一尺。清朝历代皇帝对关羽的垂青和抬爱,把全民的关羽崇拜推向了高潮。嘉庆初年,洪亮吉流放伊犁时,就见到当地凡有人家集居的地方必有庙,庙必祀关羽。


第五阶段是民国时期。虽然帝制被推翻,但关羽崇拜依然继续。民国三年,袁世凯下令将关羽和岳飞合祀武庙,凡军人宣誓大典都要在武庙举行。

从令人畏惧到忠义勇的化身

关羽从一名武将被推上神坛是一个人为的渐进过程。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反映了千余年来民众的心理诉求和价值取向。既然将关羽尊之为武圣,奉之为神明,那必然要供奉关羽像,才能够顶礼膜拜,于是便出现了许多画作和雕像。

关羽画像的最早记录出现在《三国志·于禁传》中。据载,魏文帝曹丕趁于禁拜谒曹操高陵时,预先令人在陵屋中画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事。于禁见后,羞愧发病而死。但文中没有叙述关羽的样子,其真容如何不得而知。此后,相传唐代吴道子、五代后蜀赵忠义等都曾画过关羽像。据此,清代学者俞樾推断至迟至五代时关羽图像已经盛行。但严格说来,别说五代,就是宋元时期的关羽像,至今都难得一见。

不过,借助文学作品及戏剧舞台,约略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根据唐宋笔记小说,在宋以前,关羽虽然具有神力,能够显灵,但主要是以厉鬼的形象出现,人们“惧神之灵,如履冰谷”。由此可以想象,关羽的形象不会好到哪里去。

入宋以后,中国的政治文化出现转型。刚刚经历的一场乱世,不仅破坏了汉唐以来的社会权力结构,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思想观念,关羽由此从令人畏惧逐渐转至受到敬爱。宋孔平仲云:“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道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某,辄为之泣下,属弄者且缓之。”影戏只是宋代兴起的“说三分”行业的一种形式,此外还有说书、杂剧、传奇等。这些俗文学样式塑造了不少三国人物,“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关羽的形象自此日益丰满起来。

随着宋代民族斗争的加剧以及理学正统观的兴起,蜀汉成为正统,关羽更被作为忠、义、勇的化身广为渲染。同时,宋朝皇帝对关羽多次追封,又进一步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于是,在《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里,关羽被有意美化和神化,其形象为“雄赳赳九尺二寸虎躯立,枣红脸儿,圆睁睁丹凤眼,左右紧横卧蚕眉,三绺美髯过玉带”,舞台扮相则是“蟒衣曳撒、红袍、项帕,直缠、褡膊、玉带、带剑、三髭髯”。

历代文人共同创造的“典范”

《三国演义》是一部集《三国志》以降的史书、平话、传说、杂剧之大成的通俗小说,被金圣叹评为“第一才子书”。作者罗贯中将历史上的各种关羽故事进行加工整合,赋予关羽忠义品质和儒者气象。同时又不过分溢美,也写他的缺点和错误导致其兵败被杀、身首异处,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惋惜。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中,世人对他更加敬重和爱戴。

由于罗贯中对关羽的刻画“故事有趣、情节生动,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符合人们的理想和想象,所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喜闻乐道。诚如清人王侃所言:“《三国演义》可以通之妇孺,今天下无不知有关忠义者,演义之功也。”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定型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随着小说的风行,关羽高大、红脸、美髯、丹凤眼、卧蚕眉的外在形象便深深地定格了。这个形象实际并非一人之力,而是成于众手,乃历代文士、艺人等共同创造的一个理想的偶像。

在创造这个偶像的过程中,除不断改进的外形设计外,人们还逐步为关羽编造了一些附属元素,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穿戴方面,头裹青巾,衣着绿袍;用具方面,坐骑为赤兔马,兵器为青龙偃月刀;随从方面,有周仓、关平伴随左右,通常是前者持刀、后者捧印。这些元素在《三国演义》中全部得以展现。毛宗岗在《三国演义》写至关羽兵败被杀时评论:“平也、仓也、马也、刀也、巾袍也,皆宜与云长并垂不朽者也。”可见,关羽的形象经《三国演义》塑造后便典范化了,而“平也、仓也、马也、刀也、巾袍也”作为标配一样模式化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