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管灌注桩的常见的质量问题有那些?

如题所述

1、隔层

产生原因:

钢管套的管径较小,混凝土粗骨料粒径过大和易性差,且拔管速度过快。

处理方法:

1)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小于50~70mm;

2)骨料粒径不大于30mm;3.拔管速度在淤泥中不大于0.8m/min,拔管时边拔边振,每拔0.5~1.0m,停拔振动5~10s.  

2、缩颈

产生原因:

1)在软弱土层中,当含水量大且透水性差时,由于土体受到强烈的扰动和挤压,产生很大的孔隙水压力,拔管后挤向新灌混凝土,产生缩颈现象;

2)拔管速度过快,混凝土来不及下落,被周围土体填充,导致缩颈现象。

3)管内混凝土存量少、和易性差、出管扩散性差。

处理方法:

1)要保证灌注时管内混凝土的高度,每次应尽量多灌,第一次拔管高度应控制在能容纳第二次所需贯入的混凝土量为限。如拔得过高,就容易导致混凝土量过少而产生缩颈。

2)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灌入量,对于缩颈桩可采用局部复打,复打深度必须超过缩颈区1米以上。

3)要控制拔管速度,对一般土层宜控制在1m/min,对软弱土层及软硬土层交界处宜控制在0.3~0.8m/min,并且在拔管过程中对桩管进行连续的低锤密击,使钢管不断振动,从而振实混凝土。

3、吊脚桩

产生原因:

1)混凝土预制桩尖质量差,边沿被破坏,桩尖挤入桩管内,拔管时冲击振动不够,桩尖未被挤出,知道桩管拔至一定高度下落,卡在硬土层中,未落到底,导致桩底的混凝土脱空,形成吊脚桩;

2)混凝土桩尖强度不够,在沉管过程中被打碎,和泥沙一起进入桩管内,与桩管内的混凝土的混合而形成松软土,从而形成吊脚桩;3.桩间距较小不符合规范要求,桩尖挤土效应显著,形成吊脚桩,严重影响桩的承载力。

处理方法:

1)严格控制预制混凝土桩尖的强度,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30;

2)应根据层间土的性质,持力层土的性质等情况合理布桩,避免过小的桩距和过大的布桩平面系数,确定正确的打桩顺序和打桩速率;

3)沉管时,应随时用吊陀检查桩尖是否缩入管内,若有缩入管内现象,则应及时拔出桩管纠正处理;或拔出桩管,填砂重打;

4)若桩尖被打碎,导致桩管涌入泥浆,可采用密振慢拔的方法,开始拔管时,可先反插几次,再正常拔管。

扩展资料

沉管灌注桩的施工工艺:

为了可以提高桩的质量和承载能力,沉管灌注桩常采用单打法、复打法、反插法等施工工艺;

单打法(又称一次拔管法):拔管时,每提升0.5~1.0m,振动5~10s,然后再拔管0.5~1.0m,这样反复进行,直至全部拔出;

复打法:在同一桩孔内连续进行两次单打,或根据需要进行局部复打。施工时,应保证前后两次沉管轴线重合,并在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

反插法:钢管每提升0.5m,再下插0.3m,这样反复进行,直至拔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沉管灌注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6
沉管灌注桩沉管灌注桩分为锤击沉管、振动沉管和压力沉管三种工艺。桩径一般有φ325mm、φ377mm、φ480mm、φ550mm等,桩长一般不大于25m。这种桩型质量不够稳定,故障率高,据对某地区二百多根桩的检测结果统计,其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为5%~10%,桩身质量有问题的达15%~20%,主要的质量问题有:(1)锤击或振动沉管过程的振动力以弹性波传播方式在周围土体中衰减消散,沉管周围的主体以垂直振动为主,而一定距离后的土层,水平振动大于垂直振动,再加上侧向挤土作用,极易振断初凝邻桩,软硬土层交界处尤重。(2)若桩距小于三倍桩径,沉管过程可能会使地表主体隆起,从而在邻桩桩身产生一竖向拉力,使得初凝混凝土拉裂。(3)拔管速度过快,管内混凝土浇灌高度过低,不足以产生一定的排挤压力,淤泥层易产生缩颈。(4)地层存在有承压水的砂层,砂层上又覆盖有透水性差的粘土层时,孔中浇灌混凝土后,由于动水压力作用,沿桩身至桩顶出现冒水现象,凡冒水桩一般都会演变成断桩。(5)振动沉管采用活瓣桩尖时,活瓣张开不灵活、混凝土下落不畅,引起断桩或混凝土密实度差的现象时有发生;当桩尖持力层为透水性良好的砂层时,若沉管后混凝土浇灌不及时,易从活瓣的合缝处渗水,稀释桩尖部分的混凝土,使得桩端阻力丧失。(6)预制桩尖混凝土质量不满足要求,沉管时被击碎塞入桩管内,拔管至一定高度后,桩尖下落且被孔壁卡住,形成桩身的下段无混凝土,产生俗称的“吊脚桩”。(7)钢筋笼埋置高度控制不准,找不到钢筋笼。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1、断桩
  (1)产生原因:1.在饱和的流塑状淤泥土中施工时,当拔管速度过快,混凝土还未流出管外,周围土即落入桩身,形成断桩;2.常发生于地面以下1~3米深处的软硬土层交界处,当桩身混凝土终凝不久后受到邻桩的振动和外力等,自身强度低,受剪力而被剪断;3.桩距过小,邻桩施工时产生很大的挤推力。
  (2)处理方法:1.在布桩时,应避免桩的密度过大,振动灌注桩的间距不应大于4倍桩径,当桩距小于3.5倍桩径时,采用控制时间间隔方法,相邻桩施工时,其间隔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否则,采用跳打法,使邻桩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50%后,再施打中间桩,以减少对邻桩的影响。2.控制拔管速度,在一般土层中,拔管速度宜控制在1.2~1.5m/min,在软弱土层中,宜控制在0.6~0.8m/min.3.要制定好打桩顺序及桩架行走路线时,应尽量避免设备碾压桩身及对新桩的振动和外力干扰。
  2、缩颈
  (1)产生原因:1.在软弱土层中,当含水量大且透水性差时,由于土体受到强烈的扰动和挤压,产生很大的孔隙水压力,拔管后挤向新灌混凝土,产生缩颈现象;2.拔管速度过快,混凝土来不及下落,被周围土体填充,导致缩颈现象。3.管内混凝土存量少、和易性差、出管扩散性差。
  (2)处理方法:1.要保证灌注时管内混凝土的高度,每次应尽量多灌,第一次拔管高度应控制在能容纳第二次所需贯入的混凝土量为限。如拔得过高,就容易导致混凝土量过少而产生缩颈。2.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灌入量,对于缩颈桩可采用局部复打,复打深度必须超过缩颈区1米以上。3.要控制拔管速度,对一般土层宜控制在1m/min,对软弱土层及软硬土层交界处宜控制在0.3~0.8m/min,并且在拔管过程中对桩管进行连续的低锤密击,使钢管不断振动,从而振实混凝土。
  3、吊脚桩
  (1)产生原因:1.混凝土预制桩尖质量差,边沿被破坏,桩尖挤入桩管内,拔管时冲击振动不够,桩尖未被挤出,知道桩管拔至一定高度下落,卡在硬土层中,未落到底,导致桩底的混凝土脱空,形成吊脚桩;2.混凝土桩尖强度不够,在沉管过程中被打碎,和泥沙一起进入桩管内,与桩管内的混凝土的混合而形成松软土,从而形成吊脚桩;3.桩间距较小不符合规范要求,桩尖挤土效应显著,形成吊脚桩,严重影响桩的承载力。
  (2)处理方法:1.严格控制预制混凝土桩尖的强度,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30;2.应根据层间土的性质,持力层土的性质等情况合理布桩,避免过小的桩距和过大的布桩平面系数,确定正确的打桩顺序和打桩速率;3.沉管时,应随时用吊陀检查桩尖是否缩入管内,若有缩入管内现象,则应及时拔出桩管纠正处理;或拔出桩管,填砂重打;4.若桩尖被打碎,导致桩管涌入泥浆,可采用密振慢拔的方法,开始拔管时,可先反插几次,再正常拔管。
  4、隔层
  (1)产生原因:钢管套的管径较小,混凝土粗骨料粒径过大和易性差,且拔管速度过快。
  (2)处理方法:1.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小于50~70mm;2.骨料粒径不大于30mm;3.拔管速度在淤泥中不大于0.8m/min,拔管时边拔边振,每拔0.5~1.0m,停拔振动5~10s.
  5、拒桩
  (1)产生原因:1.在沉管过程中,地基中积累的孔隙水压力增大,使桩尖不能到达设计深度;2.地下有坚硬物,使桩尖无法穿透;3.激振器的电机转速过低,或锤击冲击力过小;4.地层摩擦阻力过大,沉管困难。
  (2)处理方法:1.控制打桩速度,采用跳打方式;2.当桩尖无法穿透地下坚硬物时,可拔出桩管,采用人工挖孔方法;3.可以将电机转速调高,或更换重锤,加大冲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