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如何实现对底层的控制?

如题所述

清代通过保甲制度来实现对底层的控制。
中国封建政治、官治行政只到县级政权为止,即所谓“王权止于县政”,县以下之广大乡村社会,维系和支撑国家的是两种秩序和力量,一种是县以上的官治行政秩序和力量,另一种是县以下的的乡土秩序和力量,而后一种秩序和力量,性质和情形更为复杂。
清朝县设知县,为基层“亲民之官”,掌管全县政务、赋役、户籍、缉捕、诉讼、文教。
清代乡村社会结构由小而大、由低而高,大体依次为村、市(集、场、墟)、镇,这些都是由来已久、自然形成。就社会属性而言,由于封建国家“编户齐民”的人为措施,清代县以下乡村社会又形成了乡、都、保、庄四级行政区域,或乡、都、庄三级行政区划,或乡、庄二级行政区划(因地区不同,又有图、里、堡等各种不同名称)。
清代的乡里组织主要为保甲。是封建国家在基层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官治行政末梢在乡村社会的廷伸。所谓“王权止于县政”仅在县官由朝廷任命、薪俸由国家支付这个意义上才能成立。清代官府直接干预乡间事务的方式主要为两项:一为县衙胥吏差役下乡催征钱粮、揖捕人犯;再就是在乡间设立保甲制度。清代保甲制度定型后其职掌主要为三大项:户政、治安与赋役,其中治安又为重中之重,即所谓“保甲之设,所以弥盗安民”.为实现上述职能,清统治者沿用历代编户齐民的政策,大体以十进制编组民户,以每户门牌为基础,编造保甲名册。其步聚大致为:先由各州县官将“循字簿”和“环字薄”二册及门牌纸交予保正,保正交予牌长,牌长发给各户门牌纸,令其将户口详情填记而张贴门上。牌册由各户填记交予甲长,甲长将十牌名册汇编而制成循环两册,由保正转呈县府。县府对照之后,将循册保存,环册则发还甲长保存。若户口变动时,牌长应改填环册,定期(约每季一次)将修改的环册由保正转县,同时将循册带回。循册改正送县后再将环册携回,如此循环应用.
  保正、甲长、牌头一般由当地民众公举,报县官点充。其任职资格为诚实、识字、有身家。上述职务,限年更代,轮流充任,以均劳逸。实际任斯职者多为普通中等民人,尤其是甲长、牌头。乡保和牌甲人役均要向县衙递交保状,并要有保证人一同画押. 而乡保更是须定期赴县衙述职,即“点卯”。各府厅州县保甲事务,其指挥监督之责,由州县官掌之,而按察使总其成[。可见,保甲制度确为官治行政在基层社会的延伸,承载着封建国家管制基层社会的重要职能。保正、甲长、牌头虽不是在编官吏,不领官俸,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其虽“流品卑低,并不齿于齐民,但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日趋职役化。时人言保甲制之重要性有称:“保甲之设,所以使天下之州县,复分其治也。州县之地广,广则吏之耳目有不及,其民众,众则行之善恶有未详,保长甲长之所统,地近而人寡,其耳目无不照,善恶无所匿,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则里党得治,而州县亦无不得其治……天下无一家一人不治焉。”。
  这种以人民居住地为基础,按一定规则将高度分散聚居的基层人民组织起来,是封建政权实现其对基层社会有效统治的重要措施。清代地广人众,交通、信息条件差,正式官吏不足3万,州县之“亲民官”更不足2千。受这些主客观条件制约,清统治者必然如同前代一样采行保甲制,并予发展。这样,一方面可避免在州县之下再设正式官僚机构、委派正式官吏所带来的统治成本的巨增,另一方面又可博得不扰民、“无为而治”的美名。而本乡本土的保甲人员熟知当地情况,保甲制所设计的民人相互间共同担保、连带负责的机制,使官府可通过对保甲人员的督责达到对基层社会的有效监控和统治。
  清代的乡里组织较重要的还有乡约,但清之乡约职能已趋狭窄,重在教化,宣化上谕,成为朝廷、官府的御用工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2-12
清朝取代明朝入主中原以后,初期阶段,八旗官兵还保持着当年骁勇善战的“元气”,按时操练兵马,坚持不怠。入关之后,八旗驻防制度更有重大改进,使之在全国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主要形成以下几条驻防线:运河驻防线(京师、德州、京口、杭州)、黄河驻防线(德州、开封、西安)、长江驻防线(江宁、京口、荆州、成都)、东南沿海驻防线(杭州、福州、广州)、此外还有京畿驻防线、关外驻防线、塞外蒙古编旗驻防及甘肃新疆驻防线等等——清廷根据旗民分治的原则,在驻防地为旗人筑城别居,或者在城内划出一角令旗人居住,通常称之为“满城”。
第2个回答  2015-02-09
据2000年代人类学家]宣称,中亚各国估计有500万人皆是成吉思汗后裔子孙。

外蒙古过去是清朝的一部分,其于北洋军阀内战时期宣布独立为今天的蒙古国,当时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发布声明未予承认,而且外蒙大活佛哲布尊巴丹及王公上层曾一度宣布取消独立。因此[原创研究?],关于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国人,目前存有不同的观点。
蒙古语字母拼写的成吉思汗名字

有一种观点[谁?]认为[原创研究?]成吉思汗(元太祖)是中国人,通常对其给予正面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建立人毛泽东在其诗词《沁园春雪》中评点中国历代有为君王称其为“一代天骄”,这一称誉在民间亦广为流传。这种说法认为[原创研究?]蒙古诸部落在其形成初期即臣属于统治中原的金朝,而金朝自侵占中原后排斥南宋并以传统中原正朔自居。而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征服南宋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的朝代之一。即使在今天,中国境内的蒙古族占全世界蒙古族人数约67%。值得注意的是,成吉思汗之前的蒙古人是分散的部落,无所谓的蒙古族这种提法的[来源请求]。只有在他建立蒙古帝国后,蒙古族才真正形成[来源请求]。

另一种观点[谁?]则认为[原创研究?]成吉思汗其实是以中国的侵略者的面目出现,他及其继任者在逐步的侵吞金国和南宋期间对中国长江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有巨大的毁灭性破坏。此一观点认为[原创研究?]宋朝时的蒙古是中国以外的一个国家,而由成吉思汗及其后代开创并灭终宋的元是中国亡国、中国人被奴役的一段历史,因为当时的汉化的女真人、南宋的汉人的社会政治地位最低,被定义为社会的最底层。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谁?]同时认为[原创研究?]不能用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蒙古族因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而被官方认定为中国人之一来论证当时的蒙古人是中国人,否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说法。被蒙古人统治过的尚有今日之俄罗斯、中亚诸国、印度等地区,今天这些国家并未将蒙古征服者视同本国历史上的英雄。

也有人[谁?]认为[原创研究?],蒙古从忽必烈(即元世祖)建都北京开始自认中原正统。施行汉法并建立元朝,自称大元皇帝,因而忽必烈及以后的元朝皇帝依历史规则可以被看作是中国人[原创研究?],而元世祖即位称帝后又学习汉人,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元太祖。

还有一种观点[谁?]认为[原创研究?]当时中国北方的游牧部落人在13世纪,由成吉思汗及其后代,创建了世界最大版图的国家-蒙古帝国。这个国家向西占领到中亚、西亚、甚至东欧,向东也占领了原来属于金朝的华北地区。1260年蒙古帝国分裂后,其中由忽必烈管辖的部分,将政治中心迁入中原,随后占领了原属南宋的华南,最后建立了元朝。与此同时,原来蒙古帝国位于西亚、中亚及欧洲一带的部分开始独立成为四大汗国,与元朝走向了不同的发展路程,直至衰亡。蒙古人所建立的庞大帝国,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就走向了分裂。1368年元朝被明朝推翻。到了清朝前叶,漠南、漠北、漠西蒙古各部17世纪方分别加入清朝版图。至民国时期,外蒙古独立才成为蒙古人民共和国(今蒙古国),这样形成了独立的、以蒙古人为主体的国家。而内蒙古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毛泽东弄出来的,之后顺理成章的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其中的居民也变成了中国的蒙古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2-09
中央分权给地方,地方直接管下层,中央间接管追问

就是普通老百姓,预防起义

第4个回答  2015-02-09
文化统治 文字狱 诋毁汉族皇帝追问

底层

就是普通老百姓,预防起义

追答

那简单 打一棒子给个甜枣

追问

这个简单?

好像没有特务

追答

  粘杆处,是清世宗爱心觉罗.胤禛(1678~1735,1722年继位,年号雍正)创立的。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情报组织和特务机关。早在其还是皇子时,便已创立。至其子清高宗后,逐渐被废除。

  顾名思义,"粘杆处"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清世宗还是皇子时,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胤禛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康熙四十八年,胤禛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其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

  清世宗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机关。"粘杆处"的头子名"粘杆侍卫",是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的。他们大多是清世宗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粘杆处的一般成员名"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由小特务充任。他们都是内务府包衣人,属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随清世宗左右,炙手可热。

  可见"粘杆处"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务机关,实则是一个特务组织。小说中所谓的"血滴子"指的就是粘杆处的这些人。不难推想,清世宗是把政敌比作鱼、蝉、蜻蜒一样的小动物来撒网捕捉、加以控制的。

  "粘杆处"虽属内务府系统,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清世宗三年,胤禛降旨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但奇怪的是改制后的行宫并未改覆黄色琉璃瓦,殿顶仍覆绿色琉璃瓦,有人认为:雍和宫虽为皇帝行宫,曾经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但是,今天的雍和宫其实是一个森严的特务衙署,为了不致秘密外泄,才改府为宫。还有一种传说:在雍和宫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了,很可能清世宗的儿子清高宗(爱心觉罗.弘历,年号乾隆,1711-1799 .1736-1796年在位)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已加以彻底翻修,将之平毁无痕。
  "粘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一个分部,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山下门洞前摆着四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卫士"和四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清世宗交办的任务,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办理。清世宗去世后,清高宗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清高宗死后,"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