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生地球化学环境中元素对比值的影响因素

如题所述

在地球化学问题研究时,常根据研究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两个或两组地球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称为“元素对”)的比值进行对比研究。生态地球化学或本课题的地球化学环境研究,对于“元素对比值”的目的有示踪、气候环境和物理化学环境的恢复及变化过程规律的研究、人类活动或污染的识别及强度评价,等等。

在“示踪”研究中,需选择地球化学性质相近、在变质及表生作用过程中的相对比例较稳定,并对外源输入具有敏感性的元素对。在现有示踪体系中,应用最多的是不相容元素和部分高场强元素构成的比值,如前文研究过的 Ce/Y、Ce/La、Cr/Ni、Co/V、Co/Ni、Co/Th、Cr/Sc、Cr/Th等。

本课题的重点是地球化学环境的辨识,本节重点叙述元素及其比值在本区的古气候、古环境意义,及其时空变化规律。

综合前面各章,我们认为影响本区表生环境元素对比值的主要因素为:风化剥蚀区的基岩类型和元素分布特征,温湿及地形条件;沉积区的岩相古地理、温湿及构造(封闭)条件及时间条件等。从研究过的比值综合对比中(表7-1)可见,同一比值在风化剥蚀区与沉积区的意义可大相径庭。相对而言,后者要复杂得多,并大多具多解性。此外,对某一比值,视分子不变和视分母不变得到的结论亦可完全不同,因此不难理解同一比值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解释(杨建强,2004)。正因如此,“探索新的更为灵敏、可信的示踪体系是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始终如一的目标”(张本仁等,2005),它是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核心。

剥蚀区的基岩的风化、红土化是一个地区环境温湿条件的综合反映。一般来说,在温湿的气候条件下有利于风化,易迁移元素K、Na、Ca、Mg等通过淋溶作用,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搬运至湖泊中沉积,而Al和Ti等则残余富集,变数不会太大,而沉积区的沉积盆地封闭与否,则是比气候环境更重要的。在封闭湖泊中,元素的沉淀(积)能“遵循”地球化学理论按部就班进行;但像洞庭湖这样一个时而开放、时而半开放的过水型湖泊,则另当别论,只能是“实事求是”,即根据本区的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及其他环境介质如孢粉等的具体情况,研究提出适应本区的指标参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