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哪些课上不作重点但颇值得玩味的细节?

如题所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有寿镜吾先生读书的一段,大概是调皮的小鲁迅隔着立起的书本斜着眼睛瞥到的: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低下去了,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上学时候读到这段话,并无所感,也不深解此话之中的含义。只觉得咿咿呀呀地,像阿Q唱的戏文一样。后来重读到了这篇文章,重读到了寿镜吾念的这段话,心中猛然一紧张。其原因有三:

    为什么这两句话豪迈大度之极?

    堂堂私塾先生,座下皆是弟子,不读四书,四言不读诗经,七言不读唐诗,为何念这样两句?倒似下第才子,风流处士!

    以前竟然从未能够注意!


    于是我搜索这两句话的来源,出自清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大家可以百度,豪迈风流之至。为什么寿镜吾先生要读这篇“极好的文章”,而且要“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地读?因为在以前老师讲解教科书的时候,曾说:

    寿镜吾老先生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他也没有像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混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诸如此类极权威极批判的话。而且百度百科里也说: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那就让我奇怪了,真实的寿镜吾先生是怎样的呢?鲁迅和寿镜吾先生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鲁迅到底有没有这样用意地去表现寿镜吾先生,或者这只是我们一个很浅薄的认知?

    寿镜吾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寿镜吾,是三味书屋的第三代主人。他从先人手里接过教鞭,一挥就是60年。弟子有周氏一门的鲁迅、周作人。除此之外,他自己的子孙们也几乎个个是鸿儒,只是因为遵守祖训,一心在三味书屋教书。20世纪30年代,寿镜吾的一个名叫寿孝天的侄子偶然走出书屋,一下子就轰动了中国文化界,他与人合作编写了《辞源》。

    一生不愿用外国货,不穿洋服。

    他非常节俭,夏天只备一件夏布衣衫,挂在墙上,与两个儿子共穿。尽管如此,但他从不赤膊会客。有一次,新台门周藕琴来访,正逢大热天,他正好赤膊在家,匆忙之中一时间找不到长衫,正好天井里晒着一件皮袍,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披在身上。藕琴见此,马上猜到了几分,连忙口中称热脱掉了长衫,想让老先生把皮袍脱下。寿镜吾却坚持不脱,连说:“赤膊见客荒唐!赤膊见客荒唐!”周藕琴见此只好赶紧告辞。

    他学问渊博,厌恶功名。寿镜吾老先生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自二十岁(同治八年,即1869年)中了秀才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应试,而是一生坐馆授徒。不但如此,他也反对和禁止儿子去参加科举考试和当官。他不允许小儿子去赶考,甚至把他锁在楼上,每顿饭菜都叫人给送去。结果他的小儿子用麻绳绑在窗门上,缘绳而下,逃出了楼房,终于去了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寿镜吾老先生就骂他不孝,骂了好长一个时期。

    大概吴越是山水鱼米之乡,读书人家里若有些小的产业,不至于过不去、非要去当官不可。

    从寿镜吾一生的事件来看,我们也许能够明白,为什么寿镜吾投入深情念的两句赋,而不是治世经国的要术、修身养性的法度。

    鲁迅一生对寿镜吾先生十分敬重。

    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十分用功,因此成绩非常优异。寿先生很看重鲁迅,而鲁迅在寿先生的辛勤教诲下,古典文学知识越来越扎实,文化素养也越来越高。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教书先生——寿镜吾老先生更是一生中满怀敬意关系亲密。自1897年离开三味书屋后,鲁迅“和他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寿镜吾亲送陈年米至周家”(周建人)。鲁迅去南京、东京等地求学后,每次回绍兴时,都会去拜见寿镜吾先生。即使是1906年鲁迅奉母命回家与朱安完婚,在绍兴只逗留了四天,鲁迅还是抽空去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镜吾先生。寿镜吾的孙子寿宁先生曾回忆:“鲁迅每年春节前,总是用‘大红八行笺’给我祖父写‘拜年信’,都是恭恭正正的小楷,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之类的话。”

    1926年鲁迅写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寿镜吾还健在,但已是77岁的暮年老人了。

    鲁迅小时候可能更喜欢在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甚至在离开百草园,走向三味书屋的时候感觉到了无聊和乏味,生出无奈的哀伤。但当以后回顾的时候,也能明白寿镜吾先生以“很好的文章”消遣,尊敬他的淡泊,感慨他的质朴。

    实际上,并不是像那些死板批判的话,寿镜吾先生还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这让我想起明朝大才子杨慎,“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5-18

《孔乙己》。

茴香豆”作为贯穿全文的暗线,每次的出现都恰到到好处,堪称精彩。


一、“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孔乙己每次去店里大抵都点这两样东西,而后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以读书人自居,却只有着和短衣帮一样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他既不属于上一级,也不愿沦为下一级,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成了他迂腐和死要面子的最强罪证。他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被社会吊打并抛弃,真是既可怜又可悲。

二、茴字的四种写法
有一回孔乙己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他为什么会主动问我这样一个伙计呢?作为唯一站着穿长衫喝酒得人,他内心的孤独无处发泄,在“我”这个看上去还算友善的孩童身上找到些存在感。当我表现出不想回答的不耐后,他显得很失落。在我出于应付的回答后,他显出极为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了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三、“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孔乙己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可能忘却了寂寞与忧愁,出于内心的善良和本真,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别小看这“一人一颗”,一盘茴香豆本就没有多少,能给到每人一颗恰恰体现了孔乙己的慷慨大方。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人性的自私被升华了。
.
四、最后一次未点的“茴香豆”
中秋过后的一个下半天,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孔乙己没有点茴香豆,但这次他是坐着喝酒的。他褪去了长衫,也褪去了内心的骄傲与坚持。穷困到这种地步他还是不忘喝酒,即使只有四个钱,即使只能用双手爬行,他还是选择了喝一碗。老板只是关心孔乙己欠下的十九个钱,对他的死活从未过问,大约孔乙己已经趴着离开了人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4-0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有寿镜吾先生读书的一段,大概是调皮的小鲁迅隔着立起的书本斜着眼睛瞥到的: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低下去了,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上学时候读到这段话,并无所感,也不深解此话之中的含义。只觉得咿咿呀呀地,像阿Q唱的戏文一样。后来重读到了这篇文章,重读到了寿镜吾念的这段话,心中猛然一紧张。其原因有三:

为什么这两句话豪迈大度之极?

堂堂私塾先生,座下皆是弟子,不读四书,四言不读诗经,七言不读唐诗,为何念这样两句?倒似下第才子,风流处士!

以前竟然从未能够注意!

于是我搜索这两句话的来源,出自清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大家可以百度,豪迈风流之至。为什么寿镜吾先生要读这篇“极好的文章”,而且要“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地读?因为在以前老师讲解教科书的时候,曾说:

寿镜吾老先生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他也没有像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混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诸如此类极权威极批判的话。而且百度百科里也说: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那就让我奇怪了,真实的寿镜吾先生是怎样的呢?鲁迅和寿镜吾先生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鲁迅到底有没有这样用意地去表现寿镜吾先生,或者这只是我们一个很浅薄的认知?

寿镜吾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寿镜吾,是三味书屋的第三代主人。他从先人手里接过教鞭,一挥就是60年。弟子有周氏一门的鲁迅、周作人。除此之外,他自己的子孙们也几乎个个是鸿儒,只是因为遵守祖训,一心在三味书屋教书。20世纪30年代,寿镜吾的一个名叫寿孝天的侄子偶然走出书屋,一下子就轰动了中国文化界,他与人合作编写了《辞源》。

一生不愿用外国货,不穿洋服。

他非常节俭,夏天只备一件夏布衣衫,挂在墙上,与两个儿子共穿。尽管如此,但他从不赤膊会客。有一次,新台门周藕琴来访,正逢大热天,他正好赤膊在家,匆忙之中一时间找不到长衫,正好天井里晒着一件皮袍,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披在身上。藕琴见此,马上猜到了几分,连忙口中称热脱掉了长衫,想让老先生把皮袍脱下。寿镜吾却坚持不脱,连说:“赤膊见客荒唐!赤膊见客荒唐!”周藕琴见此只好赶紧告辞。

他学问渊博,厌恶功名。寿镜吾老先生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自二十岁(同治八年,即1869年)中了秀才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应试,而是一生坐馆授徒。不但如此,他也反对和禁止儿子去参加科举考试和当官。他不允许小儿子去赶考,甚至把他锁在楼上,每顿饭菜都叫人给送去。结果他的小儿子用麻绳绑在窗门上,缘绳而下,逃出了楼房,终于去了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寿镜吾老先生就骂他不孝,骂了好长一个时期。

第3个回答  2022-03-15

有《孔乙己》,这篇文章在中学时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但是现在再次阅读仍然有不同的理解。这一篇文章,结合历史背景,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废除,但是新的教育体系还并没有建立,许多的知识分子并没有从封建思想的禁锢中逃脱出来。鲁迅先生想要改变中国人那一时期麻木的精神状态。把人民群众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争取人民的自由和解放。引发社会的公识,解放思想。进一步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进行革命。

扮体面、懒得做、穷大方和烂好人

孔乙己是穿着破长衫、站着喝酒的迂腐老书生。他没有好家世,也没有足够的本事,偏又不肯放下读书人的面子,顶着自以为是的清高,喝着最便宜的酒。短衣工人嘲笑他,长衫先生嘲笑他,连孩子、伙计都嘲笑他。他知道自己落魄,可他不想承认。不认只是受别人嘲笑,认了自己会嘲笑自己。这世上,顶着一点面子和执念过活的人太多了。他们既放不下自尊又没有足够的能力,盼着体面却又爬不进更高的阶层,不上不下地卡在阶级夹缝里。他们给自己套上“长衫”,一身油头粉面的富贵打扮就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可混在人群里,无论“长衫”还是“短衫”望着他们窃窃私语都让他如坐针毡,生怕自己被拆穿。

孔乙己是好吃懒做的偷书贼。凭着抄书写信的本事,他本可以做个有些光环的书生,干得好甚至可以去做个教书先生,改写命运。可他心比天高,只仰着头望天,不屑为小名小利弯腰,抄书抄到最后偷懒、偷纸,索性不干了。不中意的工作,孔乙己挤不出责任心,情愿混日子也不肯努一努力、上一上进,最后连唯一的一点本事也荒废掉了。

孔乙己是个蛮舍得的穷鬼。他身无长物,有一顿酒钱喝一顿酒,可他不小气、不算计,欠钱会还,仅有的茴香豆会给孩子们分,教人写字也不图什么。但他善得不值钱,伙计嫌他厌烦,不配教人写字;孩子们吃完豆子,见他不再给便扭捏走开;掌柜到最后只记得他还欠19个子。孔乙己本该用这些大方和善良换得些尊重,却只换来不咸不淡的鄙薄。他的大方是穷大方,他的善良是做烂好人。

孔乙己不好笑了吗?不!是当我们自己变得跟他一样可笑时,再也笑不出来了。我们都曾以为自己与众不同,不会走到荒诞和讽刺边上。可在社会的油锅里滚过以后,我们发现自己都成了执念的孔乙己,成了围观的短衫客与长衫客,成了不屑的伙计和认钱的掌柜。

因为读过书,能够之乎者也,所以孔乙己不愿做一个出卖劳动力的人,成为”短衣帮“。可是因为读书考取功名没有结果,家境不好,人又懒惰,所以也做不了”穿长衫的“,”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人。这样的人,现代的社会又少吗?读了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又不愿意去做力气活,只能拿一份微薄的薪水,甚至懒惰一点,回家成为一名啃老族。任何时代,夹在两个社会阶层之间,高不成低不就,又不肯努力提升阶层,当掉入下级阶层之后,连这个阶层的生活都过不了,那只有被淘汰了。那么,造成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造成人心的冷酷、人性的泯灭的又是什么呢?是一种不把人当人、只把人当做工具和奴隶的极权专制制度,以及在这种极权专制制度引导下形成的漠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的畸形文化。人心的冷酷,人性的泯灭乘着这残忍的笑声四处飘散、弥漫天空。

鲁迅1919年3月为准备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孔乙己》作《附记》说:“这是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鲁迅先生是怀着一种愤慨一种质疑,“拙劣”地描绘下他所总结的社会现象。但是凭借着他卓越的观察力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现状中最常见的人群和每天都在发生的现象。鲁迅先生的高明就在于这里,正派或反面都不与说明,正如人性也是善恶交加,奉献与付出轮番上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4-09

有《孔乙己》,这篇文章在中学时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但是现在再次阅读仍然有不同的理解。这一篇文章,结合历史背景,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废除,但是新的教育体系还并没有建立,许多的知识分子并没有从封建思想的禁锢中逃脱出来。鲁迅先生想要改变中国人那一时期麻木的精神状态。把人民群众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争取人民的自由和解放。引发社会的公识,解放思想。进一步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进行革命。



扮体面、懒得做、穷大方和烂好人

孔乙己是穿着破长衫、站着喝酒的迂腐老书生。他没有好家世,也没有足够的本事,偏又不肯放下读书人的面子,顶着自以为是的清高,喝着最便宜的酒。短衣工人嘲笑他,长衫先生嘲笑他,连孩子、伙计都嘲笑他。他知道自己落魄,可他不想承认。不认只是受别人嘲笑,认了自己会嘲笑自己。这世上,顶着一点面子和执念过活的人太多了。他们既放不下自尊又没有足够的能力,盼着体面却又爬不进更高的阶层,不上不下地卡在阶级夹缝里。他们给自己套上“长衫”,一身油头粉面的富贵打扮就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可混在人群里,无论“长衫”还是“短衫”望着他们窃窃私语都让他如坐针毡,生怕自己被拆穿。



孔乙己是好吃懒做的偷书贼。凭着抄书写信的本事,他本可以做个有些光环的书生,干得好甚至可以去做个教书先生,改写命运。可他心比天高,只仰着头望天,不屑为小名小利弯腰,抄书抄到最后偷懒、偷纸,索性不干了。不中意的工作,孔乙己挤不出责任心,情愿混日子也不肯努一努力、上一上进,最后连唯一的一点本事也荒废掉了。

孔乙己是个蛮舍得的穷鬼。他身无长物,有一顿酒钱喝一顿酒,可他不小气、不算计,欠钱会还,仅有的茴香豆会给孩子们分,教人写字也不图什么。但他善得不值钱,伙计嫌他厌烦,不配教人写字;孩子们吃完豆子,见他不再给便扭捏走开;掌柜到最后只记得他还欠19个子。孔乙己本该用这些大方和善良换得些尊重,却只换来不咸不淡的鄙薄。他的大方是穷大方,他的善良是做烂好人。

孔乙己不好笑了吗?不!是当我们自己变得跟他一样可笑时,再也笑不出来了。我们都曾以为自己与众不同,不会走到荒诞和讽刺边上。可在社会的油锅里滚过以后,我们发现自己都成了执念的孔乙己,成了围观的短衫客与长衫客,成了不屑的伙计和认钱的掌柜。

因为读过书,能够之乎者也,所以孔乙己不愿做一个出卖劳动力的人,成为”短衣帮“。可是因为读书考取功名没有结果,家境不好,人又懒惰,所以也做不了”穿长衫的“,”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人。这样的人,现代的社会又少吗?读了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又不愿意去做力气活,只能拿一份微薄的薪水,甚至懒惰一点,回家成为一名啃老族。任何时代,夹在两个社会阶层之间,高不成低不就,又不肯努力提升阶层,当掉入下级阶层之后,连这个阶层的生活都过不了,那只有被淘汰了。那么,造成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造成人心的冷酷、人性的泯灭的又是什么呢?是一种不把人当人、只把人当做工具和奴隶的极权专制制度,以及在这种极权专制制度引导下形成的漠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的畸形文化。人心的冷酷,人性的泯灭乘着这残忍的笑声四处飘散、弥漫天空。



鲁迅1919年3月为准备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孔乙己》作《附记》说:“这是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鲁迅先生是怀着一种愤慨一种质疑,“拙劣”地描绘下他所总结的社会现象。但是凭借着他卓越的观察力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现状中最常见的人群和每天都在发生的现象。鲁迅先生的高明就在于这里,正派或反面都不与说明,正如人性也是善恶交加,奉献与付出轮番上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