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教出乐观小孩,父母在日常教育中要注意哪些事情?

如题所述

习得性无助对于没有接受过心理学的家长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习得性无助的例子。比如说有些孩子,在学习上努力了一段时间之后没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放弃了努力。有一些孩子想要跟别人交朋友,但主动了一两次之后没有得到回应就放弃了社交,这些都是习得性无助的行为表现。

早在1967年,心理学家在研究动物发现,像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不给狗施加无法忍受的电击,因为狗被锁在笼子里无法逃避,于是开始尖叫。经过多次同样的实验之后,一打开蜂音器,狗就开始趴在地上哀叫,但不在挣扎着要逃离笼子。之后在给狗电击之前,把笼子打开,发现狗也不会逃脱,而是直接倒在地上呻吟。由此可见狗本来是可以主动逃离的,但却绝望的待在原处等待痛苦的到来,就是我们常说的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生活中有些孩子,一有挫折就受不了,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的能力不够,而是孩子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但是很多父母会认为这是因为孩子抗挫能力不足是孩子心理素质差,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孩子身上。但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说:"除了基因和孩子的自身经历之外,孩子总陷入习得性无助来源于父母本身的悲观以及教养方式的不正确。那么父母的哪些教育行为会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呢?

1.父母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孩子年纪小,身体和大脑等各方面都发育不成熟,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常来源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父母的评价。如果父母总是一味的贬低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打心里认为自己真的不行,都会慢慢的让孩子失去自信。

父母日常无意识地给孩子贴上"无能"的标签,对孩子的自尊心建立可以说具有毁灭性,父母 看似不经意的话语,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也容易陷入到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中。


2.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行为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渴望拥有独立和自主的权利,父母往往出于爱孩子的心理而对孩子过度的控制,剥夺了孩子主动去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权利,这也会慢慢的让孩子缺乏摸索的动力。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过度控制,那么"不能"、"不可以"、"不行"这些话语会常常的挂在嘴边,孩子在父母权威的压力下,就会变得畏首畏尾,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害怕尝试会让自己失败,这自然无法让孩子更好的成长,你会让孩子陷入到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中。

3.父母总是无法正确给孩子归因

当孩子陷入了自我怀疑的状态中,在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就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的无助。

悲观和消极的情绪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乐观的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加积极和顺畅,要想培养乐观的孩子,父母还要懂得"解释风格"。


要想教出乐观孩子,父母要懂"解释风格"

同样的面对一件事情,乐观的人会表现得更加积极,悲观的人会往是事情坏的方面想。比如 桌子上有半杯水,乐观的人会这样想:杯子里还有一半的水。悲观的人会这样想:被子只剩下一半的水了。乐观和悲观是人们对待生活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心态积极乐观的人往往更具自信,而悲观的人常常会陷入到自我怀疑的状态。

根据心理学家Martin E.P. Seligman所说:这种我们习惯性面对事情的看法或是归因,就是我们所说的"解释风格"。归因可以分为内归因或外归因,是关于结果产生原因的评价。积极心理学之父Martin E.P. Seligman更解释风格分为三个维度:个人化(他人化),永久性(暂时性),普遍性(特定性)。个人化更多的就是内归因,与自己有关,他人化更多的是外归因,主要与他人有关。永久性和普遍性所体验的是稳定性的问题,普遍性和特定性主要是指在范 围内是否稳定。

悲观的人和乐观的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情上的态度是相反的,比如对一件好的结果,乐观的人 会认为是个人的原因,是永久性的,是普遍性的。而对于一件不好的结果,那种会认为是他人的原因,是短暂性,是特定的。


比如对待考试成绩的问题,如果考得好,乐观的人会认为是自己一直(永久性)努力的结果(个 人化),也是自己学习能力有所提升的表现(普遍性)。而悲观的人会认为是因为老师自测试卷出的比较容易(他人化),只是自己这次努力了(暂时性),又或者是刚好题目是自己已经掌握的了(特定的)。

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对于悲观的人总是习惯的将负面前情绪累计自己身上,无法得到很好的排解,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这也是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原因。对于总是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孩子,想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评价,首先父母要引导孩子改变"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的正确打开方式,请接收

1.学会正确地批评孩子

孩子年龄小,对自我的认识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父母的评价,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保持谨慎。

比如说孩子考试成绩差了,父母就对孩子说:"你看你考的成绩,老是这么懒惰,对学习一点都不努力。"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这次成绩差了是因为自己太懒惰了,这孩子也会慢慢认为自己是懒惰的,同时会认为自己失败是一种不可以改变的因素,慢慢的孩子就会陷入到这种消极的漩涡中。

我批评孩子要遵循两条规则,一是规则要准确,二是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条件下,父母要以乐观的解释风格来批评孩子。如果父母总是无意识的给孩子一些永久性或普遍性的批评,慢慢的孩子会形成自己的悲观模式。而如果父母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将问题责怪于那些可变化或特定的因素,孩子也会慢慢变得乐观起来。


2.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

据研究发现,孩子在两到三岁的时候就开始渴望能够得到更多的自主权利,他们就希望在别人眼中证明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他们常常会对父母说不,会选择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是许多父母却忽略了孩子成长这一心理需要,总是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许多的限制,这反而会束缚到孩子的行为,挫伤孩子探索和追求的激情。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不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多探索的机会,孩子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孩子独立的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不仅会更好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能够让孩子更加主动的学习和尝试,让孩子世界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对于生活的一些小事,父母要让孩子自行决定。比如说:早上要穿什么衣服,放学后要做什么等。


3.身教大于言传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喜欢用口头教育或讲道理的方式给孩子灌输一些思想,但同时也会发现有时候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无论自己如何苦口婆心的诉说,孩子似乎都不懂得自己的话。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身教往往会比言传更加有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30
父母要注意锻炼孩子的受挫能力。有些孩子面对一点挫折就无法接受,总是满满的负面能量,当他提高受挫能力之后,面对这些挫折就会勇敢的面对,非常的乐观。
第2个回答  2020-09-30
注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不要打骂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教育出乐观的小孩,和孩子经常沟通也能培养他们的乐观心态。
第3个回答  2020-09-30
1 多夸奖,少批评。表扬孩子一定要在具体的事情上表扬,比如孩子剪纸剪得很认真,家长就可以说你真的是剪剪高手,你好会剪,增强孩子的自信心。2 当孩子做错事情时,不要立刻批评,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鼓励孩子改正错误,和孩子一同进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