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预后预防

如题所述

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通常比脑出血更为复杂,其病死率较低但致残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死率会显著上升,平均约为25%(10%至47%)。主要的死亡风险因素包括脑疝、多器官衰竭、继发感染和心肺功能不全。对于幸存者,20%的人在1到2年内可能会有复发的风险。


预防策略至关重要:


1. 预防性治疗:对于有明确缺血性卒中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和颈动脉狭窄,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50至100毫克/天)和噻氯匹定(250毫克/天)对二级预防有显著效果,推荐使用。但在长期用药中需注意间歇期,并谨慎考虑出血风险。


2. 针对病因的预防措施:


- 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避免血压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同时防止血压过低导致供血不足和血栓形成。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得到及时治疗,以减少发展为脑梗死的风险。


- 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情绪激动可能诱发脑梗死,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很重要。


- 改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遵循低脂肪、低热量、低盐的饮食原则,确保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避免过饱和不健康的食品。


- 对于气温变化,尤其是老年人,气温急剧变化时应特别注意,因为这可能导致疾病发生,尤其是极端天气。


3. 一旦出现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症状,如面部或肢体麻木、眩晕、意识模糊等,应立即就医,以早期诊断和治疗。


扩展资料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发生于脑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的缺血性微梗死(或软化灶),经慢性愈合后所形成的不规则腔隙,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高发年龄组在60~70 岁。男性多于女性,为女性的2~6 倍。白天发病者居多,多数无明显诱因,常见于亚急性和慢性起病,症状一般于12h 至3 天达到高峰。一般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