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书摘与感悟

如题所述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这本书的作者是琳·洛特和芭芭拉。琳·洛特是心理学硕士,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治疗师;芭芭拉是 25 年的家庭心理医生,教育工作者、培训师,也是一名作家。

本书的引言部分,揭示了做出改变的4个重要步骤。第一步“愿望”:如果你想要改变,你就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步“觉察”:好像是在一个漆黑的房间里有人打开了灯,在你意识到并觉察到你自己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模式之前,无法改变它们;第三步“接纳”:这一步是最困难的,接纳要求你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与你的自我价值区分开来,接纳要求你关注现实(是什么),而不是过去(曾经是什么)或者将来(可能是什么),没有接纳,改变就是暂时的,假如你的内心对自己说:“是的,但是……“以及“要是……多好”或者“我应该……”你就尚未实现对自己的接纳,当你接纳真实的自己时,你就会开始观察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痛责自己;第四步“改变”:当你不再过多地关注自己的错误或者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时,你将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尝试新的想法和行为,这时改变过程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本书的第一章主要是在鼓励我们做出改变,用大量的篇幅讲到了为什么我们要改变自己,它的主要观点是,如果你没有办法改变别人,虽然你会觉得问题可能出在别人身上,但是事实上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方法就是重新养育你的内在孩童。作者设下了一个目标,让你写下你准备改变的一件事,并且想一想你是否已经准备迈出了小小的第一步。改变的意愿在心理治疗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希望改变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本书的第二章开篇就说,我们要告诉你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秘密:对你个性影响最大的既非先天遗传,也不是后天的养育,事实上这两者都很重要,但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从出生时我们开始做着的潜意识的决定,也就是我们的核心信念,又叫做私人逻辑。她是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塑造着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所以我们的个性等于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环境+潜意识的决定。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最初其实取决于我们的父母,尤其是父母的养育方式,包括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就是我们常说起的“应该”,比如我们可能会觉得人应该具有良好的教育、人应该自食其力,应该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之前,人应该永远都不和陌生人讨论自己家里的事,其实所有的这些都是取决于我们家庭的价值观,都会受到父母价值观的影响。

本书的第三章是讲,你怎样成为一个你。这一章主要是讲兄弟姐妹对自己的影响,也就是家庭出生顺序。人会跟自己的兄弟姐妹做比较、竞争。通过这个过程来决定想要成为什么人,其实当我们有了兄弟姐妹之后资源就是有限的。就好像一个馅饼,只有这么多块,如果其中的一块被拿走了,你就不得不找另外一块。所以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觉察活动来让大家体会自己和家庭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步,画一个圆圈,按照家里几个孩子将其分为几个部分,将夭折的孩子也包括在内,因为他们是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但是不包括父母,然后在馅饼的每一块里面写上姓名,要把自己也写在里面,在每一个名字的旁边写上他比你大几岁、小几岁,然后写出三到四个描述每个孩子小时候的形容词,我们再从这个馅饼里面看到我们自己是怎样认识每个人的特别之处的。而自己的那块馅饼里面的形容词就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一些信念,谁和我们的区别最大、在哪些方面、谁和我们最像、我们独特的是什么。

请你的朋友、兄弟姐妹以及你自己用三、四个形容词来描述你自己,比较这些结果,把确实符合你的词用圆圈画出来,找一张你自己最近的照片,把符合你的形容词写在照片下面,然后把照片放在你经常可以看到的地方。你可以对照片里的人说,做一个这样的人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从而可以提醒自己。这些限制其实是加在我们自己身上的,只要你愿意改变你就可以改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接纳及觉察。即便是在今天或者在曾经我们做过很傻的决定,但是那个时候我们都还是个孩子,只有贫乏的对生活的认识,发生一些错误也是难免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觉察和接纳。

这本书的第四章,讲的是错误目的表。

第一个就是认可、关注。这种目的其实指的是获得被认可和被欣赏的感觉。当我们用有效的方式去实现我们这一目的的时候,我们就会做出贡献。而当我们丧失信心的时候,我们就会试图用无意义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个目的是寻求控制,它指的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找到一种掌控感,拥有做出选择或者是决策的自由。或者是对一周或者一天的安排能够预计、或者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有发言权、或者是知道自己能够做想做的事情。寻求权力的方式是要求你想要的东西,而丧失信心导致的无效的方式是陷入权力之争。

第三个目的是公平公正。这种目的是希望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是互相关心的地方,是真实的可以做自己的地方,一个不会因为你做了自己就会受到伤害的地方,所以追求这种目的的有效方式就是为自己犯的错误做出弥补,而无效的方式是报复。

第四个目的是能力。它的意思是知道你自己有能力去应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无论是日常工作、与人相处、特殊项目或者突发挑战,都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学会做好,并且一步步的取得成功,能够感受到鼓励。而错误的方式是在开始之前就放弃,这样就会一直感到沮丧。

所以不难发现,原来这些目的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我们用了不正确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本书的第五章,讲的是上方卡。这章让我们如何运用上方卡来治愈我们自己和别人以及按照我们适合的方式向别人请求鼓励的方法。比如:我们会在打出我们的上方卡的时候,是最有压力的时候,就会陷入自我保护的行为中,这是一种制动的行为。而这个时候,我们如果能够及时发现我们制动的行为,并且能够直面恐惧,不让自动的自我保护行为启动,那么情况就会大不一样。所以他给了一个面对恐惧的行动方法:首先是想想你的恐惧是什么;第二步是问你自己:如果我恐惧的事情成真了,最坏的情形是什么;第三步,如果出现了最坏的情形,你有能力处理吗;第四步,如果你能处理,那你可能感觉好多了,并且看到的新的选择,但是如果你没有觉得好一点,就再回到第一步问自己,我在害怕什么,然后问自己这会对我产生什么困扰,然后再问自己这又会对我产生什么困扰。不断的回到同样的问题上,就是那四个目的中的一个或几个,认可、权力、公平和能力。事实上确实是这样,因为到最后的时候,我自己的尝试是我回到了认可。

本书的第六章是寻找童年记忆中隐藏的黄金。其实它是本书里最触动人心的一章,这章里所需要回忆的都是那些触及了我们情绪的记忆。因为我们的记忆是具有选择性的,只会留住那些符合个人逻辑的记忆,所以通过我们特定的记忆,可以看到我们的思想、感受以及行为逻辑源于何处。我们可以对自己小时候形成的个人逻辑有更多的理解,更好的认识自己。我们记得一些事情,可能你会记错了地点、记错了时间,甚至把几件事情当成了一件事,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存在我们的记忆里,这些都是我们性格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现在有机会作为一个成年人,用成年人的技能去帮助自己看到,到底是什么塑造了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也可以去学会如何运用我们的童年记忆,去疗愈过去,走出困境。这本书给出了很多方法,我们就可以自己疗愈自己。

这本书第七章的主题是:如何让你的行为、感受或想法焕然一新,对于想法、感受或行为,在心理学的标准用语是:认知、情绪、行为。他们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认知可以影响情绪和行为,情绪可以影响认知和行为,行为反过来也能影响情绪和认知。

首先大家可以想向一下,你和孩子在公园里面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折了 100 个纸船,你和孩子想一起在公园的湖里放这些纸船,但是在玩的时候孩子忽然想起应该用一根长绳把这些纸船串起来,这样他们就不用散开了,于是你们把这些纸船放在了公园的长椅上,你们去附近的车里取针线。但是当你转身的时候,你发现一个男人坐在了那张椅子上,而那些船被他坐在了屁股底下,这时候你的想法是什么,感受是什么。你觉得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你可能会感觉很生气,觉得这个男的很过分,你恨不得马上过去质问这个男的,他为什么要坐在你的船上。

其实,这里面的生气、愤怒就是我们的情绪,我们此刻的想法:觉得这个男的太过分这个判断,就是我们的认知,而去质问他就是你即将采取的行为。但是当你走近了之后,你发现:原来这个男的是一个盲人,你的感觉、想法是什么,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呢?你会觉得这个男人情有可原,你原本愤怒的情绪也许就这样平静了,你的行为可能就是告诉他:请他让一下你拿一下东西。事实上,同样的一个场景,你的想法会不同。第一种情形下,你的感觉可能是:很糟糕;而第二种因为你发现他是一个盲人,是不小心坐坏船的,你的感知和行为都产生了影响。

本书的最后一章,第八章,呵护和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曾有一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追踪哈佛的毕业生 76 年,最终发现影响他们幸福感最深的因素是:人际关系,尤其是与我们亲近的人之间的关系。最后这一章提出了要用横向的人际关系去替代纵向的人际关系,用合作代替竞争。这里的横向人际关系是指: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价值,人们把彼此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就像1美元的纸币和4个25美分的硬币,而纵向人际关系中往往传递着其中一方高人一等,另一方则低人一等。

本书用上述的8个章节来为我们的自助工具箱不断的增加一些工具,通过这些工具,我了解了生活是怎么回事,以及在生活不如愿时可以怎么做的模式,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做出小小的改变就有可能带来别人的重大改变,做出自我改变的关键是要帮助自己和别人识别感受,将疾病模式转为鼓励模式。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