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孩子王”

如题所述

      在近二十七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承担中高年级的班主任,一声令下,这些“兵”就会照号令而动,我拥有过成功和喜悦,这都已经成为一段永恒的美好回忆。新的学期,我将以新的面貌走进学生当中,一心当好“孩子王”。                                                        搞笑的是班里虽然没有双胞胎,但有几个孩子长得很像,坐到教室里可以准确的叫上名字,出教室门就总是搞错,瞧,看的曹希栋我却叫成了蒋波,刘曦文、刘忠涛两个小朋友也总是搞错,孩子就会纠正我,“老师,我是刘曦文。”这笑话一周后才停止。

        时间过得真快,开学已经两周多了,作为班主任的一项工作重点就是常规教育,我总希望通过自己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把班级塑造成理想中的样子。但是,事与愿违,39个孩子长得一个比一个可爱,但却不会听号令。最令我头疼的是站队,今天排好的队,明天又得重新排,前面的九个小朋友记得自己的位置,后面的就找不到位置了,尤其是小个子的樊华和曹廷璋,总是记不住位置。静心反思,不愿孩子,升旗排的是三路纵队,放学排的是四路纵队,做操排的是六路纵队,难怪孩子们记不住呢,接下来我就全部统一成三路纵队,终于孩子们记住自己的位置了。

      一开始,我觉得孩子太小,啥也不懂,啥也不会,于是很多事我都亲力亲为,每天孩子们放学,做完清洁,累得我腰酸背痛。于是,我尝试用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办法,把每一件事都安排到人,孩子们的表现真的没有让我失望,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事,地扫干净了,黑板擦得一尘不染,垃圾桶总是有孩子抢着倒……蝼蚁虽小,但力量强大,也正如我常挂在嘴边夸他们的那样:“你们真的长大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可是,接下来的几周,性格调皮的那几个孩子实在是忍不住了,违纪现象又是屡有发生,还真像这段时间的疫情一样,让人的心情好不起来。到了第十一周,不好的现象慢慢扩延开来,原本几个挺乖的孩子,甚至有小干部也跟着骚动起来,在一次整整花了一个中午的教育谈话之后,我的心灵深处有强烈的沮丧和挫败感。一阵沮丧之后,我觉得我更应该对自己的班级管理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调整日己的思路。在前,我针对班里个别孩子学习上的不主动、自由懒散进行了批评教育,以此希望能够达到惩前毖后的效果。自以为是情真意切,言通理顺,因为面对我的批评,我那些孩儿们都摆着一幅最诚恳最真挚的面孔,非常谦虚主动地接受批评,‘"坚定”下定决心定能改。 然而,没出两天, 他们依然我行我素。 我想,适当的批评本身并没有错,但我的确高估了其效果。因为现在的孩子个性都比较强,反应快,我可能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找那些违纪的学生谈话,教育,给其他孩子留下的印象反而是老师很关注他们,比较重视他们。在这种情况之下,有的孩子也会情不自禁地去模仿,想让老师多关注他们。另外,我也有些高估了低年级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现在他们毕章还小,仍显稚嫩,他们的学习习惯需要学习正面的榜样而我希望他们从同学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形成自己的经验,显然超出了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应有的能力,所以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我觉得我应该做的是要加大对表现好的孩子的支持力度,强化他们在班级中的榜样作用,让他们成为班级中的主角与明星,从而形成正确的班级导向。那天下午,无意中听到鲁老师上我班的成长课,孩子们安安静静,回答问题思路清晰,才发现,那是得益于鲁老师不吝啬的赞美:“我看一下,乖宝宝在哪里?”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想要把心中的那片阳光撒给每个孩子。我走上讲台,微笑着对孩子们说: "这段时间,老师发现我们班有一些孩子特别优秀,让我们一起为他们鼓掌!”顿时教室里掌声雷动,孩子们绽开灿烂的笑脸。紧接着我就让孩子们猜猜我们班的“识字大王”是谁?孩子们的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举起,争先恐后地抢答着:“郝泽锦、 朱海锋、汪博....”一个个孩子们熟悉的名字在他们的耳畔显得如此响亮光荣。这次谈话充满愉悦的氛围,孩子们在寻找着身边的榜样,同时也自悟着自身的不足。回答的孩子说得头头是道,听的同学频频点头。交流时句句真诚,大家互相取长补短,互相.进步。我深深体会到:向身边的同学学习要比批评他们的效果更好。                  的确,做好班主任工作,自己必须注意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事情,力求让自己的学生得到最有效的教育。那么我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如果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应该及时地改正;有效的则应继续效用。低年级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作为他们的“孩子王”、教育 上的引导者,我们应该把“责任”二字放在首位,勤思多实践。这样必然能把"孩子王”当好,和孩子们一起行走在幸福的成长路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