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出嫁为何有“哭嫁”的习俗,哭嫁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如题所述

结婚是一件大喜事,但是在古代,新娘出嫁前几日大都要“哭嫁”,连母亲、姐妹等家人都要一起哭,且世人都认为哭得越伤心,这门亲事就越喜庆。时至今日,我国许多民族如土家族、壮族、彝族等依旧保留着这种“哭嫁”习俗,还伴有哭唱等传统仪式。



哭嫁常常从新娘出嫁前三个月到半个月就已拉开序幕,每每有亲朋好友前来送礼祝贺,新娘就会对着他大哭一场,作为道谢的礼节,此时的哭没有固定的章程规矩,较为随意。而到了结婚前夜和上轿出嫁时,新娘和陪哭的家人便要依照传统礼仪轰轰烈烈地哭一场,若不哭或者哭错了,则会受到街坊邻居的嘲笑甚至歧视,成为笑柄。哭唱的内容或是祖辈传下来的,又或是自己即兴创作的,大多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和亲人关怀的感激之情,也有表达对新生活的迷茫和不安。

哭嫁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说赵国公主嫁去燕国做王后,她的母亲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这大抵便是哭嫁的起源。



其实“哭嫁”的原因有很多,并非所有的“哭”都是表达喜悦。若是这门亲事是新娘憧憬的,那么她通过哭嫁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表达对亲友的难舍难分之情,她的“哭”,具有孝和义的伦理价值。而母亲、姐妹陪着新娘一起哭,更能引起共鸣,让新娘回想起母亲怀胎十月生下她、又含辛茹苦把她养大的艰辛岁月,感到发自肺腑的感恩和惭愧,因而哭得越激烈,越能表达她作为女儿的孝顺之心。对于姐妹亲情也是一样的,也能从哭声的激烈程度中得到反映。



但自古婚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多女子出嫁并非自愿,因而她们的“哭”,除了表达感恩,大多都是对前途的忧虑和对婚姻的不满。结婚就意味着她们将从闺中女儿转变成婆家的媳妇,一方面要远离父母,结束纯真美好的少女生活;另一方面要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未知环境,履行为人媳妇必备的责任担当,因而心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压力负担,“哭嫁”恰好给她们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方式。而促使这段姻缘的媒人,也就成了新娘心中最怨恨的对象,她们常常在“哭嫁歌”中痛骂媒人,把心中的满腔怒火化作恶毒的诅咒唱给媒人,风格也与之前的难舍之情形成了极强的反差。



其实表面是痛骂媒人,实则是以媒人为代表,表达遭受封建婚姻荼毒的女性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命运不公的批判与反抗,借“哭嫁”对封建婚姻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因而“哭嫁”作为传统习俗的同时,也是旧时女性一种可怜又可敬的宣泄不满的方式。

总而言之,哭嫁作为民族传统习俗,无论哭的是喜是悲,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2
哭嫁也就是新娘结婚嫁人的时候,履行的哭唱活动,在我国有很多地方都有哭嫁这个习俗,比如说土家族,藏族,壮族等民族的女子,嫁人之时必定要哭一番,按理说结婚应该是一个大好的日子,为何要哭呢,新娘哭什么,这样哭嫁的习俗又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呢哭嫁其实哭嫁这个习俗很早开始便有了,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据说战国时期有个赵国公主因为要远嫁他乡做王后,而该公主的母后赵太后因舍不得女儿远嫁,因在女儿即将踏入他乡之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由此哭嫁习俗便形成了,这个习俗直到现在有的地方还保留着,虽说该习俗不好也不坏,但是让新娘在出嫁之前使劲哭,实在是没有必要,如果只是出嫁那一会哭也就无所谓了,最主要的是有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