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层高楼居住第几层最合适?空气好,辐射较低。

如题所述

首先 8——11层是环境学上所谓的扬灰层,空气中的尘埃、有害物质在这个高度有个停留的过程 ,其实由于“峡谷效应”的影响(“峡谷效应”指的是周边有公交干道或工厂、以及高楼密集的住宅),在街道风的作用下,含有灰尘的气流不是平稳移动,而是在高楼之间的某个区间上下“徘徊”。近地面的污染物随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又向下或水平方向消散。这个“高度”,大概在30米左右。也就是8-11层之间。眼下很多小区密集区高层住宅的中间位置有一个“污染物高密度区域”。而且这里正好是噪音较大的空间,真正在一楼倾听车辆噪声,还不如在8-14层听得真切。这是因为,声波的路线跟树木和建筑物的多少有关。声音通常以最短的路线传播,有时高层同样听见汽车干线上的嘈杂声,原来,有时声音会自由地往上走,直至高层的窗户。声波是以立体传播的,向上的并不比向两边的弱,高层楼接收到的声波要比同一幢楼低层来得强。而低楼层却因受到周围低矮建筑物及树木等物的阻档和吸收而相对减少了噪音,这个因素在选择住宅时也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 钢筋混凝土结构迫使来自电器设备的电波沿着房子循环,相当一部分是往上走,直至顶层。所以,高层居民经常头疼或心情不好。 另外,随着高层建筑不断增加,为满足其用水需求而建设的二次供水设施也随之不断增加。通常所称的二次供水是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的简称,是指通过二次供水设施间接向用户供给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设施包括为保障生活饮用水而设置的高、中、低位蓄水池及附属的管道、阀门、水泵机组、变频、气压罐等设施在高层建筑中,市政给水不能满足12楼以上的住户需求,因此就需要在住宅楼中段设立泵房,通过水泵加压把水送到位于顶楼的生活水箱间,这样12层以上的住户用水就是通过生活水箱间自上而下的使用,由此形成二次供水。

最后结合各人对数字的喜欢和价格的因素可以做出选择,个人比较偏爱15,16和25,26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24
1983年4月17日,哈尔滨市道里区河图街一带发生特大火灾。这场大火,燃烧了11个小时,受灾面积达88 000多平方米,烧毁5条街(河图街、河润街、河洲街、河洛街、河清街)中的7栋楼房、208栋平房,建筑面积共33 873.7平方米。758户居民受灾,2 856人无家可归。正阳河派出所、道里装卸分公司、市城建局木材加工厂等14个中小企事业单位的设备、物资全部烧光。烧死8人,摔死1人,烧伤摔伤10人,37名消防战士和5名公安干警负伤。这场大火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计人民币780万元。
"四·一七"特大火灾最初起火是在道里区河图街34号大院。这个大院坐落在河图街、河清街之间,由两栋2层楼房、一栋4层楼房和一栋"L"形6层楼圈成院落。院内面积为1 952平方米,有居民平房4栋,面积为420平方米,住有居民232户。有木板棚子6排283个(每排宽2米,长57米),面积为684平方米。板棚子高3米,上边堆放木材平均高度为6米,共堆放木材、烧柴计1 380立方米,板棚内还存有大量的锯沫、刨花等可燃物。
这个大院的周围是居民稠密、建筑简陋的棚户区,建筑的耐火等级低下,且毗连成片。大多数房屋是油毡纸盖,板夹泥墙或简易的砖木结构、土坯房,还有很多住宅是白俄在哈时的简易俄式建筑,均已年久失修,是哈尔滨市一个比较大的棚户区,共住有居民7 280户,28 900余人。同时这个大院四周还与不少工企单位相连。
1983年4月17日是星期日,哈尔滨的气温达摄氏20度,刮着八级以上西南大风,许多单位都挂出了黄色"禁火"旗。全市消防队的指战员都进入了一级战备。
15时5分,道里区河图街34号大院西南角与居民宗万喜家东侧毗连的木板棚突然起火。此处正是当天风向的上风口,对面下风口是"L"形6层的万米大楼,使该大院形成旋风地带,因而火舌一窜出板棚子顶部即随风旋转向上蔓延。发现起火后,居民大都惊慌失措,都打开门窗抢着搬运自家的东西,致使火场空气流通,形成强大的空气对流,助使大火燃烧的更加猛烈。被风卷起的燃烧着的油毡纸和炭火每起落一次即引起一处燃烧,火势迅猛扩散,席卷全院,刹那间形成一片火海。旋转着向上燃烧的烈火,烧着了6层万米大楼各家阳台上的木材、木柈,瞬时形成冲天大火。大火又随着狂风向隔道的东北方向迅疾窜延,各种燃烧着的物质随风而起,随风而下,大块的"火雨"天女散花般地到处溅落,到处燃烧。到15时16分,距起火点220多米远的市城建局木材加工厂及附近居民住宅也形成了一片火海。火场里来不及抢出的石油液化气罐,不时在烈火中爆炸(据灾后统计,这场火灾中爆炸石油液化气罐189个,仅河图街34号大院就爆炸了31个。),加剧了火势。
起火后,火场邻近的正阳河木材加工厂消防队和哈尔滨木器厂消防队于15时10分赶到火灾现场,这时整个大院已被烈火燃烧,投入战斗仅5分钟,就因力量薄弱, 火势凶猛,被迫撤了下来。在撤离过程中,正阳河木材加工厂消防队的一条水龙带和一架两节梯被大火吞掉。
15时10分,哈尔滨市公安消防支队"119"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后立即命令该管区的顾乡消防中队和道里消防中队奔赴火灾现场。顾乡消防中队在奔赴火灾现场途中发现火势凶猛,即通过电台向指挥部呼叫,请求支援。15时15分,指挥部命令全市各消防中队和支队立即出动,赶赴火场。并命令顾乡、道里两个中队"占领下风,堵截火势"。15时17分,顾乡中队到达火场,立即占下风头,用两支水枪打水堵截火势,凶猛的大火扑面而来,顾乡中队全体指战员忍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坚持战斗。中队司务长邵青发现一名妇女抱着一个孩子被烈火封在3楼内。他冲过火口抱起小孩返回楼下,这时3楼的石油液化气罐爆炸了,他放下孩子二次冲了进去,又将此妇女救出。邵青的面部被烧伤40%,双手被烧伤30%,仍坚持战斗。此时,顾乡中队的阵地已被大火包围,水龙带被烧漏,机车风挡玻璃被烤裂,泵水车熄火。15时22分,道里消防中队到达火场,看到顾乡中队已被大火包围,便急速打水,掩护顾乡中队从火海中撤出来。他们顶着强烈的热辐射和从大门洞里喷出的火舌,终于将顾乡中队带着火的消防机车从火口里夺了出来,重新投入战斗。
15时25分,哈尔滨公安消防支队指挥部到达火场。动力中队、哈西中队、太平中队、香坊中队、道外中队、南岗中队和部分企业专职消防队也陆续到达火场。此时,河图街一带已是一片火海。火灾面急速扩展,河洛街、河洲街、河润街简易住房的居民区多处起火。燃烧着的飞火迅速向下风方向溅落,市城建局贮木场、哈尔滨车辆厂受到大火严重威胁。指挥部经过侦察立即决定:强占下风方向,堵截火势。
15时40分,市公安局、省消防总队、省公安厅领导和省、市领导李力安、陈雷、王钊、王化成、尉建行等先后到达火场,迅速组成了由省、市领导参加的火场指挥部。此时风力达11级,飞火满天,遍地溅落,大火已经蔓延到河清街、河图街、河洛街、河洲街、河润街达80 000多平方米的范围,贮有6 000立方米木材的市城建局木材加工厂的木材垛全部起火,火借风势急速向下风区蔓延,出现了十分危急情景:同城建局木材加工厂一墙之隔、处于下风区的哈尔滨车辆厂内贮3 600吨原油的大油罐及氧气站、石油液化气站、66 000伏高压变电站等全部暴露在大火面前,贮油罐壁温已升到摄氏64度;该厂下风区300米处即是贮有大量煤气、石油液化气的市煤气公司。如果车辆厂保不住,势必引起一连串的巨大爆炸,危及道里区乃至整个哈尔滨市的安全,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紧靠市城建局木材加工厂南端是正阳河木材加工厂价值500万元的刨花板车间以及该厂的化工库、油库,共贮有甲醛300吨、各种油漆1 740公斤、汽油和其他油料10吨,如果这里保不住,势必使整个正阳河木材加工厂起火,形成更大范围的火灾。大火已蔓延到位于河清街、河洛街拐角的哈尔滨铁路分局中心水源地,如果保不住它,将影响火车机车供水,造成哈尔滨铁路分局全线运输瘫痪。
面对严峻的火势、风势及现有的灭火力量,火场指挥部果断地决定:舍小保大,舍轻保重,确定"下风堵截,两侧夹击,适时间隔,保护重点"的灭火原则,重点保卫哈尔滨车辆厂、正阳河木材加工厂、哈尔滨铁路分局中心水源地,以及河干街以北的居民密集区和价值1 000多万元的省二轻工业局供销公司仓库,把火势控制在市城建局木材加工厂和河洛街以南,河清街以东。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战术原则,15时50分即对火场形成了包围圈,展开灭火战斗。此时火场有哈市10个公安消防中队、39个企业专职消防队,共97台消防车,685名消防指战员参加战斗。指挥部又及时地调动了驻哈部队、武警部队4 000名官兵,组织3 000多名职工参加战斗。调集市环卫局9台洒水车和铁路系统8辆机车到火场供水。并调集了大庆、肇东、呼兰、宾县、阿城、兰西等一市五县的消防队12台战斗车辆和52名指战员支援战斗。
为了防止扩大燃烧,确保重点单位和四周居民的安全,火场指挥部确定了"分段堵截,实施包围,全部消灭"的战斗部署,将火灾现场划分为4个战斗段。第一战斗段,调集3个公安消防中队和8个企业消防队,坚守在下风方向哈尔滨车辆厂的5 000吨油罐、油库、化工库、氧气站、高压变电站一线,顶住火势,严防大火蔓延。第二战斗段,调集3个公安消防中队和4个企业消防队,在下风方向正阳河木材加工厂刨花板车间和化工库及油库,截击市城建局木材加工厂南侧的熊熊烈火。第三战斗段,调集两个公安消防中队和3个企业消防队,堵击向河润街方向扩展的火势,保护下风向居民住宅和省二轻局供销公司仓库。第四战斗段,调集两个公安消防中队和12个企业消防队,保卫哈尔滨铁路分局中心水源地和附近居民住宅。
16时50分,全面包围了火场,17时许控制了火势。17时40分,呼兰、肇东、阿城等一市五县的消防队陆续赶到火场,加强了火场的战斗力量。指挥部抓住战机,立即采取“穿插分割,近战强攻,逐片消灭”的战术措施,发出:“发扬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全面出击,消灭火势”的战斗命令。4个战斗段在指挥部统一指挥下,逐步深入,经过11个小时的拼搏,烈火在次日凌晨1时30分全部扑灭。
火灾发生后,在国家公安部工作组和省公安厅的指导下,认真调查了火灾原因。认定这场大火是因居民宗万喜家房子违章建筑,搭设火炕不符合防火规定引起的。
"四·一七"特大火灾的发生及扑救过程中,集中暴露了哈尔滨市消防工作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是居民的防火意识淡薄,没有有效的消防监督。居民防火公约、防火轮流值日制度、群众义务消防组织、大风天不准生火炉等长期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防火措施,"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没有完全恢复起来,群众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越来越严重。这个火灾发生地区几年中不仅到处乱搭板棚、滥建私房,而且这一区域多是木材加工厂职工居住区,每家都积存几米甚至十几米木材、木柈乱堆乱放。河图街43号1 952平方米院内竟搭了293个木板棚,占去大院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板棚子上堆放木材平均达6米高,极易发生火灾和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火烧连营"。
二是城市管理中忽视安全防火的倾向十分严重。对居民中"见缝插针"私建滥建板棚、住房的现象缺乏管理;新建的楼房周围搭设板棚,形成"高楼穿裙子"现象,居民随意在院内积存大量木柈及其它易燃物品;一些单位随意占挖道路,消防通道严重堵塞;居民使用石油液化气罐不经检查、不受限制;新建居民住宅不受消防部门监督;新建高大建筑物不按规定设置消防设施等。
三是消防水源严重不足。城市建设日益发展,而消防水源则不断减少,比例严重失调。新建的市区楼群基本没有消防水源。在这场特大火灾现场及其周围,只有一个消火栓,几十台水车不得不到市区几个水塔运水,其中最近的2.5公里,最远的15公里。
四是消防力量不足,消防装备落后。哈尔滨市城区面积近170平方公里,设有10个消防中队,平均每个中队的责任区面积为17.4平方公里,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一倍多;而且化工区、新香坊、平房南厂、王岗、江北等重要工业区和旅游区均没有设置消防队。一些大中城市的消防力量,都是按城市人口的万分之五到万分之七配备,哈尔滨市消防人员仅占全市人口的万分之二点八。消防装备也不足,全市共有消防战斗车辆86台,其中能直接射水灭火的仅23台,先进的消防车只有两台。
4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防火紧急动员大会。市长尉健行代表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吸取"四·一七"大火血的教训,采取切实措施,全力以赴地搞好防火和救灾。
住有伤员的医院及医护人员,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对14名伤员及时进行了抢救和治疗。对受灾居民,按市委、市政府"保证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住处,力求在校学生不中断上学"的要求,凡有单位的职工,原则上统一由所在单位全面负责受灾职工,灾后没有来上班的,各单位都主动派人联系,主动进行安置。凡没有工作单位的灾民,统一由道里区人民政府和各有关街道办事处负责安置。针对火灾中有的群众互相拿错东西和少数不法分子趁火打劫、混水摸鱼、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的情况,道里公安分局于4月19日发布紧急通告,要求"凡在火场错拿他人东西的,主动交出,不予追究。责令趁火打劫者投案自首,号召广大群众积极检举揭发,同坏人作斗争。"《通告》发布后,错拿东西的纷纷交出错拿的东西。根据群众检举,认真追查,于4月24日,公开处理了6名趁火打劫的犯罪分子。
"四·一七"大火中,正阳河派出所的户籍簿册、档案全部烧毁。道里公安分局共抽调23名干警,从4月22日到24日采取访粮店、查户卡、对照人口普查资料等办法,补建了被烧毁的5 778户居民的户口底簿,恢复了这个地区的户口管理工作。
全市防火紧急动员大会后,由市委、市政府、市人大领导挂帅,组成10个安全防火检查团,深入重点单位进行检查。市公安局由3名副局长专抓防火工作,并组织7个工作组,深入到各分局督促检查。①搞好安全防火的思想建设,加强防火知识教育和安全防火法规教育;②搞好安全防火的组织建设,整顿和健全各级防火组织;③搞好安全防火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安全防火责任制。对各种火灾隐患进行认真清理。①进一步清理消防通道、楼梯、走廊和门洞;②清理木板棚、天棚、地下室以及车间的更衣室等,清除易燃易爆物品;③清理烟囱、火墙、火炕和火炉,并逐一建档立卡,逐个检查验收;④清理液化气罐,不符合防火安全要求的,坚决禁止使用;⑤清理电源、电器设备,对裸线、超负荷、私自接拉的电线,及时进行处理;⑥清理其他火险隐患。称“三建六清”工作。
这期间,市政府的领导把主要精力用在抓"三建六清"上。各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的全部力量和所有街道干部共几万人投入动员和组织"三建六清"当中。从4月到6月的3个月内,市政府召开十几次关于防火工作的会议,防火工作成为全市一个时期工作的中心。这3个月中,全市清理街巷7 226条,清理居民大院25 601个,清理门间5 115个,清理楼梯走廊42 537个,清理棚厦162 104个,消除了不安全因素,排除了许多随时可能发生的火灾隐患。同时普遍建立了各级防火组织,建立健全了防火规章制度。
为牢记"四·一七"大火血的教训,1984年4月17日,市政府召开了防火大会,号召全市人民牢记"四·一七"特大火灾的教训,并决定每年4月17日所在的星期为防火宣传周,开展全市性的防火宣传活动。
第2个回答  2010-08-23
8-12楼是浮尘最集中的一个区域。
辐射都基本是一样的,因为手机信号和无线电信号都要均匀的传达到各个地方,所以是差不多的,
若可以接受就在20楼左右,也要看看相邻的楼宇的距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