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入大学,为什么好多学生没有了目标,规划,学习迷茫?

如题所述

大多数人做事情,其实是并不会考虑“为什么的”,想想看,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于是我们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但是真的有思考过学习的本质吗?

可能有人说 “好好学习”的目标是“考上好大学”,但考上大学之后呢?再举个例子,领导让我们做一份报表,ok,我们做了。有考虑它有什么用吗?谁会用到它?

我们说目标,一定是一个“道”层面的东西,是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如果不去想学习本身的意义,而是把结果作为目标——把考上大学、找工作作为目标,那你一定不会喜欢学习,并且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会很痛苦。

那么,学习真正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呢?

学习最终的目标,其实是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如果你学过经济学,你会学着用“理性经济人”的眼光看待世界,正视沉没成本;如果你学过哲学,面对一个偏激的观点,你会试着用辩证的方式来理解;如果你学了编程,你便不再满足于日常繁琐细碎又机械的工作,一定得优化一下它才行;如果你学了博弈论,就能懂得如何更好地决策。

比如我学的是理工科,虽然。学理工科的同学知道,老师非常喜欢留“大作业”,往往就告诉你要做一个什么成果(比如我们当时C++大作业让做图书管理系统,电力电子让做逆变器),你当前拥有的信息其实非常少,必须要自己去查资料、看文献,国内没有资料就翻墙,尝试着去建模,去验证,最后还要写实验报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19

 因为很多孩子的目标都只是高考成功,然后等高考完了后,再也没有目标支撑他们,而且考上大学是每个孩子从小的目标,不仅仅家长每天唠叨,老师也是逼着孩子们学习,因此当所有的压力都释放后,孩子们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去走接下来的路。

 中国的孩子们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兴趣活着,他们一直努力奋斗的都是社会的期盼,所以孩子们很少认真想过自己的爱好和未来,当家长跟社会不再逼迫孩子们学习,不再强硬的给他们目标的时候,孩子们都懵住了,陷入了迷茫的生活中。

 高考前的压力瞬间消失后,孩子们觉得一切艰难都过去了,便开始享受生活,所以在大学里面荒废日子,开始打游戏约会等等,一味的放松会让人们彻底陷入美梦中,而且身边的同学都是一样,大家都没有目标规划,更可以一起胡作非为。

 以前的学习生涯很简单,虽然艰苦,但是还有迹可循,大学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追求的不一样,各人有个人的想法,所以很容易迷失自我,看着别人忙绿很容易迷茫,但是又没办法改变。

第2个回答  2018-07-12

现在国内的教育,常常出现倒挂现象,天真浪漫的童年,却被各种培训班缠身;真正要努力奋斗的大学阶段,却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我们都很喜欢说,读书改变命运,但是很多人(包括很多中学老师、学生和家长)却把读书等同于考上好大学。这样就导致学生在高中里,错把高考作为了人生的目标,一旦进入大学,他的人生目标都已经实现了,怎么可能不迷茫呢?

在很多地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给孩子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就会有一个大致的方向。但我们这里不是,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什么兴趣爱好都要靠边站。到了考大学的时候,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该选什么专业,只会人云亦云,什么热门选什么。进入大学后,发现这个专业所学的东西,根本不是自己喜欢的,于是就开始放纵自己、得过且过。

所以说,我觉得关键就是要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观念。学习从来不是某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而应该是一个人一辈子要做的事情。现在的社会和科技发展那么快,如果停止学习,很快就会被抛弃。而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父母的熏陶,只有父母身体力行地展现终身学习的魅力,孩子才能跟着你一起努力。

总之,要改变读大学迷茫的现状,一定要从终身学习、职业规划两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能够学,才能彻底改变大学的学习风气。

第3个回答  2017-12-20

可能是考入大学之后学习模式以及心态完全发生了变化。

上高中的时候,可能学习不怎么好,但是总有老师在管,每天早早的起床学习一直到很晚才睡觉。就是这么高强度的学习,把每个人都带入了那种氛围之中。大家都在畅想未来怎么样。

大学了,每天上固定的几节课,不需要上晚自习,想干嘛就干嘛,学习也是靠自觉,老师不会像之前那样跟在身后要求学习,所以自制力不好的同学就开始堕落了。

大学学习的是技能,长时间不学习肯定会落下,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都比自己好更加没有学习下去的动力,所以颓废。

大学之后就是工作了,也就是拼爹的时间段到了,心思没有之前那么单纯了,自己没有强大的背景,学习成绩又不尽人意,就开始担心自己的未来要怎么办,毕竟还是孩子,怎么承受那么多,所以还不如直接不想比较舒服,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