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和项目管理的区别

如题所述

目前我国已有上海、北京、江苏、海南等省级行政区出台明确政策推行IDI,也有浙江、安徽、广东、广西等省级行政区发布版相关政策施行IDI。其中,大部分地区都要求承保IDI的保险公司应当聘请TIS机构对保险责任内容实施风险管理。


TIS机构即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服务供应商,是伴随着IDI在国内发展的“新生儿”。作为独立、公正、专业的第三方质量风险管控机构,TIS机构仅对保险公司负责,对建设项目进行全流程质量监控,提供质量风险监督、检查和评估等相关服务,为传统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提供额外的服务。



当前,TIS机构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的蓄势阶段。文本将基于发展现状把握未来趋势,提出对于TIS机构发展的若干思考。


1、TIS机构发展现状概览


从组织结构看,当前我国的TIS机构多由甲级监理机构,具备资格的审图机构和工程检测机构充当,此外也不乏保险科技机构、建设科技机构:在上海市首批公布的13家指定TIS机构中,有以上海建科为代表的工程咨询公司,及以上海建工监理、港惠为代表的建设监理公司,也有以盛安保险科技为代表的保险技术机构;在北京市的IDI业务风险管理服务供应商名录中,有以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也有以诚合瑞正为代表的风险管理咨询公司;浙江省也委托省建筑科学院作为TIS机构进行风控把关。一方面,这些机构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欠缺、专业单一等问题,距离统摄全流程风控服务还需做专、做精、做特、做新;另一方面,对于TIS机构的资质要求,以及TIS工作人员的能力、经验门槛都尚不明确。


从工作内容看,目前国内TIS将重点放在施工质量检查上,较少偏重设计质量检查与原材料质量检查等,这也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常常将TIS机构和监理机构相提并论的原因所在。而根据国外工程质量保险事故理赔数据,工程质量事故中70%和设计质量有关。针对这一情况,2018年底中保协颁布的《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质量风险控制机构工作规范》首次对质量风险控制机构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标准,要求TIS机构的工作范围应涵盖勘察、设计、施工、调试、竣工验收、使用和维护。当然,针对TIS机构的评价机制及追责机制仍有待建立。
从角色定位看,眼下TIS机构既缺乏法律地位,也没有与各方的参建主体合同关系,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阻力。我国现有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已有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工程监理制度与材料检验制度,也有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方质量责任主体,而TIS工作内容与现有质量管理工作确有一定的重叠,且TIS的工作开展离不开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协作,如何嵌入体系、协调各方影响着TIS的存续。



2、TIS机构发展趋势预测


从发展路径看,TIS将继续沿用三条历史路径:一是鼓励国外长期从事质量控制的TIS机构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或中外合资机构;二是新设立TIS机构并聘任相应的专业人员、组建技术团队;三是引导监理单位、图审单位、检测单位、工程造价单位、工程咨询单位转型TIS机构,在原有业务基础上转型风险管理服务。当前,第三条路径是大多数地方的被动选择,而随着先行经验的积累,第二条路径将成为越来越多地区的主动选择。


从社会地位看,TIS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将逐步提升。当前《北京市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暂行管理办法》已要求“本市新建住宅工程项目,在土地出让合同中,将投保缺陷保险列为土地出让条件”且“缺陷保险合同签订后,保险公司应当委托建设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机构实施风险管理”,某种程度上保险人(借助TIS)将成为建造行业事实上的许可证颁发机构,这也是国际上的IDI惯例。而随着IDI的推广以及质量风控在其中重要性的凸显,TIS机构的发展将得到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助力,乃至法律地位的确定。



从行业规制看,TIS将在规范中得到更好发展。当前TIS机构中存在着的实力良莠不齐、价格竞争无序、服务内容不一等问题,都呼唤行业监管的尽快落实;TIS机构在质量潜在缺陷监测、损害预防等核心职能上的表现也有待提高。近年来工作规范、技术导则等标准文件的发布已暗示了强监管的趋势。随着TIS机构管理制度的健全,以及资质认证标准、业务操作规范、纠纷处理流程、数据交换方法等的落实,TIS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和培育。




IDI作为典型的“政策引导,试点先行,市场运作”产品,其发展需要大量优质的TIS机构支持。当前TIS机构发育尚不成熟、职能较不清晰,仍需市场给予足够的时间来培育专业的队伍、政策给予足够的规制引导发展。整体而言TIS机构的蓬勃发展趋势不可阻挡,IDI也将在其助力下迎来更广阔的市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1
(一)项目管理涵盖质量改善项目:在公司的战略规划中,根据战略规划的价值、任务和问题,公司形成战略目标、战术目标,按这两个目标实施一系列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分为绩效改善项目和系统调整项目。绩效改善项目有资源计划系统的导入、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等,达到规范管理,从项目的实现中,创造更大的效益。系统调整项目有新业务范围的开拓、新产品的研制、新行业的投资、资产重组和业务范围调整等,达到拓展的目的。

从战略规划的角度出发,质量管理体系当然应从属于企业众多项目中的绩效改善项目。从属性的表现有:企业依据未来的战略目标决定是否导入质量管理?何时导入质量管理?哪些项目可以实施?哪些项目需要放弃?例如,新设立的企业或新兴产业,由于企业的业务范围不确定、业务流程不稳定、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技术基础不牢固等原因,企业当前的关键是建立适应业务运作的新系统、新体制或新过程,企业人力资源、物理资源和财力资源的重点可用于解决以上关键的问题。

(二)质量管理中涵盖项目管理: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的范围从产品质量管理扩充到实现产品的过程能力、人员素质、工作程序、管理职责、组织方针等更加广泛的管理范围。这就从根源上和体系上形成了以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体系,它一方面具有经济上的效益,另外也将质量管理扩大到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的范围。质量管理不再仅仅是质量管理部门、制造部门、技术部门和研发部门的局部问题,而是企业总体经营管理问题。

从实现核心目标的角度出发,质量管理涵盖了项目管理。既所有的项目从属于改善当前过程状态的核心目标。这种从属性的表现为项目的立项和筛选以对当前状态的绩效改善效果为原则。项目是实现质量管理核心目标的具体行动,项目管理是质量管理的众多方法或管理技术之一😌😌😔😔😌😌😔😌😌😌😌😌😔😔😔☺😌😌😔😔😔😌😌😌
第2个回答  2019-03-11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是面向对象而建立的质量控制工作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相比,有如下不同点:

  (1)建立的对象不同

  项目质量控制系统只用于特定监理项目的质量控制,而不是用于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即建立的目的不同。

  ⑵服务的范围不同

  项目质量控制系统涉及具体项目监理机构实施监理过程所有的监理活动,而不是某个监理单位的管理活动,即服务的范围不同。

  ⑶控制的目标不同

  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是监理项目的质量标准或合同要求,并非某个具体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目标,即控制的目标不同。

  (4)作用的时效不同

  项目质量控制系统与监理项目相融合,是项目监理机构一次性的质量工作系统,并非监理单位永久性的质量管理体系,即作用的时效不同。

  (5)评价的方式不同

  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一般由监理单位或项目监理机构进行自我评价与诊断,并非监理单位质量管理体系需进行第三方认证,即评价的方式不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