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如题所述

论述题部分
1、简述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
答:人体解剖学姿势是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描述人体任何结构时,均应以此姿势为标准。
2、颅骨有哪些骨组成。
答:人体的头颅,位于脊柱的上方,由23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不规则骨和扁骨所构成(也有说29块:包括了3对听小骨)。在解剖学上,把这23块颅骨分为脑颅骨(8块)和面颅骨(15块)
脑颅骨:成对的:顶骨,颞骨,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枕骨。
面颅骨:成对的:上颌骨,腭骨,颧骨,泪骨,下鼻甲,鼻骨,不成对:犁骨,下颌骨,舌骨。
3、腕骨有哪些骨组成。
答:腕骨是短骨,位于手骨的近侧部,共有8块,分为两列,每列各4块,均以其形状命名。腕骨包括:与桡骨相连的近侧列的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以及与掌骨相连的远侧列的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简记:舟月三角豆,大小头装钩,一共8块骨头。)
4、肘关节包括哪3个关节?其有哪些运动?
答: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尺骨、桡骨上端构成,包括三个关节,即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可做前屈、后伸运动,也参与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运动。
5、肩关节有哪些结构组成?有什么特点?其有何运动?
答:肩关节:
组成: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
结构特点:头大盂小,关节面差大,有盂唇加深关节窝,关节囊薄而松弛,下壁更为薄弱,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
运动方式:三轴性运动,围绕冠状轴作屈、伸;矢状轴作收、展;垂直轴作旋内和旋外,以及环转运动。
6、髋关节有哪些结构组成?有什么特点?其有何运动?
答:髋关节:
组成:股骨头与髋臼。
结构特点:髋臼边缘有髋臼唇加深了关节窝,使股骨头深嵌于窝内;关节囊坚厚,一端附于髋臼周缘,另一端达股骨颈,在前壁包绕股骨颈的全长,而后壁仅包绕股骨颈内侧2/3(故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和囊外之分)。髋关节有坚强的髂股韧带(髂前下棘→转子间线),限制髋关节过伸。在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髋臼横韧带→股骨头凹),髋臼横韧带(架于髋日切迹)。
运动方式:三轴性运动。
7、简述腹股沟的位置,构成及内容物。
答: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的上方由外向内下斜行的肌肉盘膜裂隙。长4~5cm,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有4个壁及内外两个内外口。内容物:男:精索 女:子宫圆韧带
8、简述胸大肌的起止及其作用。
答:胸大肌起于锁骨内侧半、胸骨及2-7肋软骨和腹直肌鞘,各部肌纤维束聚集向外、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作用:肩水平内收,肩内旋
9、试述膈肌的起始、孔裂和通过的结构。
答: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
膈上有三个裂孔:
(1)主动裂孔:位于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2)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裂孔的左前方,约平第10胸椎,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
(3)腔静裂孔:位于食道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约平第8胸椎,有下腔静脉通过。
10、胃的位置、形态?分部如何?
答:
(1)胃的形态:胃有上下两口、前后两壁、大小两弯。上口为入口叫贲门,与食道相接;下口为出口叫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胃前臂朝向前上方;胃后壁朝向后下方。胃的右下缘为凹缘,称为胃小弯,该弯的最低点弯曲成角状,称角切迹;胃的左下缘为凸缘,称为胃大弯。
(2)胃的分部:胃可分为四部分。靠近愤门的部分叫愤门部;愤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称为胃底;胃的中间大部称为胃体;在角切迹至幽门之间的部分称为幽门部。幽门部紧跟幽门而呈管状的部分称为幽门管;幽门管向左至角切迹之间稍膨大的部分,称为幽门窦。胃小弯和幽门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
(3)胃的位置:胃在中等充盈时,其大部位于左季肋区,小部位于腹上区。愤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当胃特别充盈时,胃大弯可降至脐一下。胃前壁的右侧贴于肝左叶下面;左侧则被膈和左肋弓所掩盖;剑突下,胃部分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该处是胃的触诊部位。胃后壁与左肾、左肾上腺及胰相邻。胃底与膈、脾相贴,胃大弯的后下方有横结肠横过。
11、经口腔插入纤维胆道镜至十二指肠降部,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几处狭窄?
答: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胰 食管的3处狭窄
12、肝细胞分泌胆汁是如何输送至十二指肠?
答:胆汁由肝细胞产生,经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进入胆囊内储存,进食后,尤其近进高脂肪食物,在神经体液因素调解下,胆囊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使胆汁自胆囊经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排入十二指肠内。
13、简述肺的形态。
答:两肺外形不同,左肺宽而短,右肺狭而长。肺呈圆锥形,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 。
肺尖:圆钝,伸向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5cm .
肺底:又称膈面,稍向上凹。
两面:肋面(外侧面)圆凸,贴近肋和肋间肌 。
纵隔面(内侧面)中部有长圆形凹陷叫肺门,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神经和淋巴管出入 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肺根内结构的排列:从前向后: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
从上向下:
左肺根: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
右肺根: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14、左右主支气管在解剖学上有何区别?气管异物易进入那一侧?
答:右支气管短粗而陡直,长约2-3厘米,左支气管细长,长约4-5厘米。
因为左右支气管的水平角度不同,左支气管较细长,走向近水平,右主支气管较粗,走形较垂直,因此异物易坠入右主支气管。
15、试述鼻旁窦及其开口。
答:鼻旁窦,又称副鼻窦或鼻窦,为鼻腔周围颅骨(额骨、蝶骨、上颌骨、筛骨)内的含气空腔,均有窦口与鼻腔相通。对发音起共鸣作用。鼻窦左右成对,共四对,分别称为额窦、上颌窦、蝶窦和筛窦。
鼻旁窦的开口:
(1)额窦:位于额骨骨弓深部,开口于中鼻道筛漏斗处。
(2)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半月裂孔处。
(3)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
(4)筛窦:位于上筛骨迷路内,又分前、中、后筛窦。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16、简述肾的位置及形态。
答:肾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为腹膜外位器官。肾的高度:左肾在第11胸椎椎体下缘至第2~3腰椎之间;右肾则在第12胸椎椎体上缘至第3腰椎椎体上缘之间。两肾上端相距较近,距正中线平均为3.8cm;下端相距较远,距正中线平均为7.2cm。左右两侧的的第12肋分别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和右肾后面上部。 肾的形态:肾是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后壁,形似蚕豆,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
17、输尿管的3个狭窄位于何处?有何临床意义?
答:输尿管第一个狭窄位于起始处,第二狭窄位于小骨盆入口处,第三个狭窄位于膀胱壁内段,这些狭窄部位常是结石易滞留处。
18、简述膀胱的位置及其形态。
答:膀胱是一个贮存尿液的器官,它在空虚睦呈三棱锥体形。可分为4个部分(即膀胱底、膀胱尖、膀胱体和膀胱颈)以及2个面(上面及外侧面)。膀胱颈是膀胱最固定的部分。
膀胱位于盆腔内。它周围的器官在男性主要有直肠、乙状结肠、阑尾、前列腺、精囊、输精管等。在女性主要有直肠、乙状结肠、阑尾、子宫、卵巢、输卵管、阴道等。
人的一生中膀胱在盆腔内的位置变化很大。婴儿时膀胱的位置较高,位于下腹部,其膀胱颈接近骨盆耻骨联全上缘;到20岁以后,由于骨盆的扩张以及倾斜,膀胱位置逐渐降至盆腔内。成年人膀胱位于骨盆内。此外,膀胱的形态还因膀胱内尿液的多少及邻近脏器的状态不同而异。膀胱空虚时,整个膀胱均位于盆腔内,充盈时则可向前上膨胀至腹部。
19、输精管可分为哪几个部?通常输精管的结扎在哪个部位进行?
答:输精管可分为四部:
(1)睾丸部:起自附睾尾,最短,迂曲,沿睾丸后缘、附睾内侧上行至睾丸上端。
(2)精索部:介于睾丸上端与腹股沟管皮下环之间,在精索内位于其他结构的后内侧。此段位置表浅,易于触知,为输精管结扎的理想部位。
(3)腹股沟管部:全程位于腹股沟管的精索内。
(4)盆部:为输精管最长的一段,经腹股沟环出腹股沟管,弯向内下,越过髂外动、静脉,沿盆侧壁行向后下,跨过输尿管末端前内方至膀胱底的后面,两侧输精管在此逐渐接近,并膨大成输精管壶腹,壶腹下端变细,两侧并列穿过前列腺,与精囊的排泄汇合成射精管。
输精管的结扎部位在精索部。
20、精子的产生部位和排到体外的途径是什么?
答:睾丸的精曲小管产生精子一精直小管一睾丸纵隔内的睾丸网一睾丸输出管(附睾头)一附睾管一输精管(睾丸部一精索部一腹股沟部一盆部)一射精管(穿过前列腺)一尿道前列腺部一尿道膜部一尿道海绵体部一尿道外口一体外
排出体外的方式主要有遗精和射精。
21、试述男性尿道的分布、狭窄、膨大和弯曲。
答:男性尿道分为三部:前列腺部(穿过前列腺的部分)、膜部(穿过尿生殖膈的部分,长约1.2厘米)和海绵体部(穿过尿道海绵体的部分),临床上将前列腺部和膜部全称为后尿道,海绵体部称为前尿道。
男性尿道全程中有三处狭窄和二个弯曲。
三个狭窄是:(1)尿道内口、(2)膜部和(3)尿道外口。
二个弯曲分别位是凸向下后方、位于耻骨联合下方2cm处恒定的耻骨下弯,包括尿道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的起始段;和凹向下、位于耻骨联合前下方的耻骨前弯,阴茎勃起或将阴茎向上提起时,次弯曲即可变直而消失。
三个膨大是: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和舟状窝。
22、试述输卵管的分布、受精和结扎的部位。
答:输卵管可分为四部:
(1)输卵管自宫部
(2)输卵管峡
(3)输卵管壶腹
(4)输卵管漏斗。
输卵管壶腹粗而长,壁薄腔大,血供丰富,行程弯曲,约占输卵管全长的2/3向外移行漏斗部。卵子多在此受精。 输卵管峡短而直,壁厚腔窄,血管分布少,水平向外移行为壶腹部。输卵管结扎多在此处进行。
23、试述子宫的区分、位置、固定装置及作用。
答:子宫区分为子宫底、子宫体、子宫颈三部,宫颈又可分为宫颈阴道部和宫颈阴道上部,宫颈与宫体之间的狭窄称为子宫峡。子宫位于盆腔内,在直肠膀胱之间,下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宫底位于小骨盆人口平面以下,宫颈下端在坐骨棘平面稍上方,呈轻度前倾前屈位。膀胱和直肠的充盈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宫的位置。固定装置:子宫阔韧带可限制子宫向两侧移位,子宫主韧带可防止子宫下垂,子宫圆韧带可维持子宫前倾位,能子宫韧带和子宫圆韧带一起维持子宫的前屈位。除上述韧带外,盆底肌和阴道的托持及周围结缔组织对子宫位置的固定也有很大作用。
24、试述卵子产生和排出体外的途径。卵子和精子在哪何处受精?受精卵在何处发育?
答:卵巢一卵子一腹膜腔一输卵管腹腔口一输卵管一输卵管子宫口一子宫腔(子宫体腔一子宫颈管)一子宫口一阴道一体外。
受精部位:输卵管壶腹。受精卵发育处:子宫。
25、左右心室内可见哪些结构?
答:左心室内面可见左房室口,二尖瓣、腱索、乳头肌、主动脉前庭、主动脉口和主动脉瓣。右心室内面可见有房室口、三尖瓣、腱索。头肌、动脉圆锥、肺动脉口和肺动脉瓣。
26、心包是如何构成的?何为心包腔?
答:心包由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构成。浆膜心包又分为脏层和壁层,脏层贴在心肌层表面;壁层贴在纤维性心包内面。两层间的腔隙为心包腔、内含少量滑液。
27、腹主动脉发出的分支有哪些?
答:腹主动脉(主动脉腹部)经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腹膜后隙,沿脊柱的左前方下行,至第4腰椎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腹主动脉的前面为胰、十二指肠升部及肠系膜根等;后面为第1~4腰椎;右侧为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的分支有脏支和壁支。
28、全身有哪些动脉可以在体表何处摸到其脉动?
答:在外耳门前方可触摸到颞浅动脉搏动;在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交界处可触摸到面动脉搏动;在肘窝处,肱二头肌腱内侧可触摸到肱动脉搏动;在腕部桡侧腕屈肌腱桡侧可触膜到桡动脉搏动;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有股动脉搏动,在内、外踝连线中点有足背动脉搏动。
29、上下腔静脉的合成及收集范围如何?
答: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合成。收集头颈、上肢和胸部(心除外)的静脉血; 下腔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合成,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
30、上下支浅静脉可变为恒定的主干有哪些?各注入于何处?有何临床意义?
答: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注入腋静脉;贵要静脉注入肱静脉;肘正中静脉连于头静脉与贵要静脉之间 意义:临床上常通过这些静脉进行采血、输液或注入药物
31、大隐静脉起始、走行、属支和注入部位如何?有何临床意义?
答:大隐静脉在足背内侧缘起自足背静脉弓,径内踝前方,沿小腿和大腿内侧而上行,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注入股静脉,它是临床上输血补液和静脉切开的常选静脉。
32、肝门静脉主要收集哪些器官的静脉血?肝门静脉的属支主要有哪些?
答:肝门静脉主要收集胃、肠、胰、脾和胆囊等器官的静脉血。 肝门静脉的属支主要有胃左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和附脐静脉。
33、试述胃的供血动脉及其来源。
答:胃左动脉、来自腹腔干;胃右动脉来自肝固有动脉;胃网膜右动脉,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短动脉来自脾动脉
34、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在什么部位形成哪些吻合?当肝门静脉回流受阻时,血液可经何途径回流至上腔静脉?
答: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在食管下部吻合形成食管静脉丛,在直肠吻合形成直肠静脉丛,在脐周围皮下吻合形成脐周静脉网.当门静脉回流受阻时,肝门静脉血可经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奇静脉→上腔静脉;同时经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胸腹壁静脉→腋静脉→上腔静脉。
35、试述胸导管的合成、注入部位和收集淋巴的范围?
答:胸导管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注入左静脉角,在注入之前还接纳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胸导管收集下半身和左上半身即全身3/4区域的淋巴。
36、全身有那几条淋巴干?
答:全身的淋巴干有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 左、右腰干和一条肠干。
37、同35
38、试述胃的淋巴引流。
答:沿胃左、右血管排列的胃上淋巴结收纳胃小弯侧的淋巴;沿胃网膜左、右血管排列的胃下淋巴结收纳胃大弯侧的淋巴;在幽门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幽门淋巴结收纳胃幽门部和胃大弯近侧部分的淋巴。这4组淋巴结的输出管最终到腹腔淋巴结,经肠干汇入乳。
39、小网膜的组成及肝十二指肠有哪些结构?
答:小网膜为肝门连于胃小弯及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与胃小弯相连的部分称肝胃韧带,其内有胃左,右动静脉,胃左,有淋巴结及胃的神经;与十二指肠上部相连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其内有胆总管,门静脉及肝固有动脉。
40、何为腹膜内位、间位和外位器官?试述腹膜消化管道各部与腹膜的位置关系。
答:
(1)腹膜内位器官
此类器官几乎全部包被腹膜,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场,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和输卵管等。
(2)腹膜间位器官
此类器官三面、或多面包被腹膜,活动度较小。主要的器官有:升结肠、降结肠、肝、膀胱、子宫等。
(3)腹膜外位器官
此类器官只有一面包被腹膜,几乎不能活动。主要的器官有:胰、肾、输尿管、肾上腺等。
41、肝有哪些韧带?
答:冠状韧带,镰状韧带,肝圆韧带,左三角韧带,右三角韧带。
42、 试述房水的产生、循环途径及生理、临床意义。
答:房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由睫状体分泌产生后,由后房经瞳孔人前房,然后由虹膜角膜角渗入巩膜静脉窦,回归静脉。房水除有屈光作用外,还具有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维持眼内压的作用。房水经常循环更新,如其循环受阻,则引起眼内压增高,影响视力,临床上称青光眼。
43、泪液的分泌及排泄途径如何?
答:泪液,由泪腺分泌产生,经排泄管开口于结膜上穹→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下鼻道的前部。
44、光线穿过角膜后依次经过哪些结构投射至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后者又如何将光波刺激?
答:光线穿角膜→前房水→瞳孔→后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内层→视网膜外层,即色素上皮(折射) →刺激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双极细胞→节细胞些冬视神经→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视觉。
45、膜迷路有哪几部分构成?感受直线变速运动的位置感受器是什么?
答:膜迷路由椭圆囊,膜半规管和蜗管三部分组成。前庭和半规管。
46、小儿为何易患中耳炎?
答:
(1)易患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百日咳和肺炎等,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发炎;
(2)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相对短而直,比较水平,分泌物易于经此管道进入鼓室;
(3)小儿多仰卧吮乳,特别是人工喂乳时,呕吐物和多余的乳汁甚易流入鼓室;
47、鼓室壁的6个组成。
答:外侧壁,上壁,下壁,前壁,内侧壁,后壁。
48、(1)延髓的外形:枕骨大孔至延髓脑桥沟之间。有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舌下神经根、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2)脑桥的外形:有脑桥基底部、脑桥基底沟、桥臂、三叉神经根、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脑桥小脑角。
(3)中脑的外形:以视束与间脑分界,有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
49、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答: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胞体多为大中型,纤维较粗有髓鞘,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第5胸节以下的升支走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
50、皮质脊髓素的传导路径
答: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以及其他一些皮质区域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组成皮质脊髓束,经内囊后肢下行,至中脑的大脑脚底,占其中间3/5的外侧部;然后至脑桥基底部,分散成大小不等的纤维束下行;至延髓锥体,纤维又集拢形成一束。在椎体下端,绝大部分纤维(约70%~90%)左右相互交叉,形成椎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至对侧脊髓外侧索的后外侧部下行,形成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的纤维在下行过程中陆续止于同侧脊髓各节的前角运动细胞。在延髓内没有交叉的纤维则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于脊髓前正中裂的两侧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其纤维逐节经白质前连合交叉终止于对侧的前角运动细胞。一般认为皮质脊髓前束只达颈髓和胸髓的上位几个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发出的轴突组成前根和脊神经中的运动纤维,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管理这些肌肉的随意运动。
51、简述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你的差别
答: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比较,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下列差别:
(1)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管理随意运动,受意志控制。;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管理不随意运动,不受意志支配。
(2)躯体运动神经自脑干和脊髓的中枢发出后达骨骼肌,不换神经元,为有髓神经纤维。而内脏运动神经自脑干和脊髓的中枢发出后,要在周围的内脏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由节内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效应器,因此内脏运动神经从脑干和脊髓的中枢到支配的器官有两个神经,为无髓神经纤维。
52、简述桡神经的起点、行程、支配对象。
答:发自臂丛后束的粗大神经,初在腋动脉后方,继而伴随肱深动脉向后,在肱三头肌深面紧贴肱骨体的桡神经沟向下外行,到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浅支与深支。
(1)浅支:在肱桡肌深面,伴桡动脉下行,至前臂中,下1/3交界处转向手背,分布于手背桡侧半的皮肤以及桡侧二个半指背面的皮肤。
(2)深支:较粗,主要为肌支。穿旋后肌至前臂背侧,在深,浅肌之间下降,分数支,其长支可达腕部。桡神经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及前臂后群所有伸肌和旋后肌。桡神经皮支:分布于臂,前臂背侧和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二个半手指皮肤。
53、简述三叉神经3大分支各支各自的分支名称
答:(1)眼神经。分为 ①泪腺神经②额神经③鼻睫神经。
(2)上颌神经 ①眶下神经②颧神经③上牙槽神经。
(3)下颌神经 ①耳颞神经②颊神经③舌神经④下牙槽神经⑤咀嚼肌神经。
54、简述硬膜外隙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答: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不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
55、脑室有哪些?各位于何处
答:脑室是脑中的腔隙,其内壁衬以室管膜上皮,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脑室内含有脑脊液,每个脑室均有脉络丛。
侧脑室左右各一,分别位于左、右大脑半球内,并延伸到半球的各个叶内。
(2)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是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及下丘脑之间的一个矢状裂隙。
(3)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是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的腔
56、脑脊液的产生部位及循环途径
答:
(1)产生部位:
脑脊液产生于各脑室脉络丛,少量由室管膜上皮和毛细血管产生。
(2)循环途径: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再汇入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左右横窦→左右乙状窦→颈内静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