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然而在西周的文献中并未出现“城市”这一词汇。这表明城市的形成先于其概念的确立,这一过程与事物发展的常规顺序相符。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作用日益重要,城市概念的产生变得势在必行。《诗·鄘风·定之方中》记载了春秋时期卫文公迁居楚丘并开始建设城市和宫室的事件,这可能是“城市”一词在春秋时代最早的记载。然而,根据孔颖达的疏文,不应将“城市”视为一个连贯的词组。他认为:“文公徙居楚丘之邑,始建城,使民得安处,始建市,使民得交易……而始筑城立市,故连言之。”尽管城与市的建立符合中国早期城市兴起的特征,但在当时,它们仍指代单个的“城”与“市”,而非现代意义上关于城市的特定概念。
中国城市的概念在战国时期出现,早期被称为“置社有市之邑”,即指代城市。《战国策·齐策五》中,苏秦在游说齐缗王时提到:“通都小县,置社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战国策》与《资治通鉴》中也有“城市邑”的表述,均指代城市。《战国策·赵策一》中,赵国曾割让“城市邑五十七,命以为齐,而以求安平君而将之。”《资治通鉴·周赧王五十三年》记载,韩国为阻止秦国,愿向赵国献上“城市邑十七,愿再拜献之大王”,引发秦赵之战。胡三省指出:“城市邑,言邑之有城市者,指言大邑也。”这表明只有较大的邑才被认为是城市。
《韩非子·爱臣》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城市的概念,其中提到:“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至此,“城市”一词成为准确描述特殊地理实体的概念,并沿用至今。可见,直到战国后期,城市概念才正式形成。当然,城市的实际产生要早于概念的形成,笔者认为这一时期是西周。西周的城市与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源于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密度的不同。总的来说,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在城内设立市场后形成的。后来,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要道、水陆码头、军事要塞或人口密集地区,也形成了城市。这些城市不一定有城墙,但都符合早期城市的定义,因为它们具备了人口定居和市场交易的基本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