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如题所述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1. 纪念屈原说
相传,在公元前278年,楚国都被秦军攻破之后,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始终不忍心舍弃,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以此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为了寄托哀思,开始荡舟江河之上,逐渐演变成了龙舟竞赛。另外,百姓们还担心江里的鱼会吃掉屈原的身体,于是就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这就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2.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是在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自刎而死后,夫差听闻此事非常愤怒,下令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而设立的。
3.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英勇行为。曹娥的父亲不幸溺水身亡,尸体几天都打捞不上来,曹娥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她也投江自尽,五天后她的父尸被找到。这一行为被人们传为神话,县府知事听闻后,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而设立的。
4. 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但也有人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提到,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先贤介子推。
端午节的习俗包括:
1. 吃粽子:粽子不仅是美食,也是一种药膳。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包裹粽子的粽叶也很讲究,北方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培皮叶和荷叶。
2. 挂艾叶菖蒲:端午节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因此要使用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的方法。端午节的习俗中总是离不开芳香。
3. 佩戴香包: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仅有避邪驱瘟的意义,还有襟头点缀的风俗。香囊内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结成一串,形状各异,色彩斑斓,十分抢眼。
4. 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是有毒的。通常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
5. 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俗活动,尤其在南方地区非常普遍。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