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李商隐的《蝉》第四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呢?

如题所述

李商隐的诗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上是非常受欢迎的,比如《无题》,他的诗词给后面诗人也带来了许多的影响,“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可以说是流芳千古,世人皆知。他的《蝉》也是非常有影响的,这首李商隐的《蝉》第四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呢?这一句不论是写作手法,还是真情实感都非常让人惊叹的,所以被很多人认为是神句。

“一树碧无情”是《蝉》的第四句,这句并不是李商隐的原创,而是取自李因培的《唐诗观澜集》,虽然李商隐这首诗在写蝉,但是诗中的蝉、树等事物都不再是原本的实物了,树不再是树,而是一种情感,情感代替了一切事物,碧树是没有情感的,但是知了是有情感的,将知了的情感转换在碧树身上,碧树不再是树,知了也不是知了,诗人的所有情绪都是寄托在碧树、知了身上,诗人心中的无奈、悲愤全都通过碧树、知了表达出来了。

李商隐从小家境也算是富裕,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是朝中大臣,但是他的仕途却十分的坎坷,他有着鸿鹄之志,非常远大,但是却受尽了磨难,他曾向好友求助,却被好友拒绝,这对于他来说是非常可耻的事情,所以心中的悲愤与无奈无处宣泄,借助于蝉,借助于绿树抒发出来,树本来没有情感,却把它当作有情感的事物来写,这样悲愤的情感更加浓厚,读者的感受也更加强烈,所以被人称之为神句。

李商隐尽管仕途坎坷,但是他在诗词上的造诣确是很多人不能达到的,他在他有限的生命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蝉》不论是情感表达还是写法意图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最后一句更是高之又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唐朝是李唐的江山,虽然中间出了一个武周,但最终江山还是回到了李姓人的手里,而李商隐也姓李,那么他和当时的皇族有关系吗,没有确切答案。


但是李商隐曾数次在诗文中申明自己其实是皇族远房宗室,可是这并没有什么用,出生在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即使真是皇室宗亲,那也已经是远的不能再远了。

李商隐,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三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李嗣去了浙江,但是在李商隐还不到十岁的时候,李嗣就去世了,而李商隐只能随母亲返回故乡,过着清贫的生活。


没有了父亲的依靠,李商隐在少年时期就开始自立,当然他没有干体力活的力气,但对他来说,只要能握住笔杆子就行,而他补贴家用的方式,就是抄书,也正是因为此,让李商隐写了一手好字,而他诗文的才华,也和这段经历密不可分。


李商隐的仕途。


唐朝诗人的诗,其实就是个人一生经历的写照,从他们诗中我们便可以读出他们的一生,或许我们还可以这么认为,那就是没有波折的经历,其实很难写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这即便是放在现在,也是如此。

一个人文字的风格和经历息息相关,李商隐也不例外,李商隐的诗读起来会让人落泪,这也印证了他的一生是波折的,学而优则仕,李商隐为了入仕也是积极准备着,但是在背后没有人提携的唐朝,想要当官是极其难的。


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而与李商隐一起游学的令狐绹,靠着自己父亲的影响力,早已经中了进士,不过李商隐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考中了进士。


但此时属于李商隐尴尬的仕途才刚刚开始,因为他跌进了“牛李党争”的漩涡,即: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两派相争,能否高升那就要看能不能站对队伍,可是李商隐的尴尬就是在于他无法明明白白站在一个队伍里。

为何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李商隐在早年游学时期是受令狐楚所照顾的,可以说是他的恩师,而令狐楚是属于牛党一派,而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又与李德裕交好,自然又属于李党,这下就好了,李商隐在两派之间成为了“鸡肋”。


而正是由于李商隐在党政的漩涡中无法自拔,最终让他在仕途中沉沉浮浮,终究没能找到自己发光发亮的点,但好在他的经历让他在诗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比如说他的《蝉》。


《蝉》的第四句。


李商隐的《蝉》,这首诗不少人是比较陌生的,但是这首诗在文学上的评价却一点也不低,清人朱彝尊誉其是“咏物最上乘”之作,诗中第四句还被钱良择誉为神句,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咏物诗,其实也是李商隐以蝉自比,他认为蝉虽然栖息在很高的书上,但却只是徒劳无功,大声鸣叫也被大树听不见,而李商隐就好比这蝉,自己一生都在追求仕途高升,但却起起伏伏,无法真正地被重用。


但是李商隐并没有被现实所打倒,他在逆境中,依然从蝉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并且以蝉的高声鸣叫,来警醒自身一定要永远保持着心中的高洁。


而最后一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之所以被誉为神句,则是从咏物身上转到到了自身明志上,而这样的写法则是对一首诗的最为深刻的升华,所以被誉为神句也在情理之中。



李商隐在唐朝的诗人中,是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很擅长诗歌写作,他的诗在文学价值上也比较高,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所以李商隐的七言绝句虽然看起来很长,但却比较容易背诵,其原因也在这里了。


此外,李商隐的诗构思也比较新奇,深沉的风格更是让不少人打心底佩服这位不得志的晚唐诗人,正如《中国文学史教程》中所云: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故能自成一家。

第2个回答  2020-08-29
是因为诗人将蝉与“我”对举,蝉的“难饱”正与我的举家清贫相应,蝉的悲鸣也警醒了我这个四处漂泊的小官。最后尾联将咏物与抒情密切结合,并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第3个回答  2020-08-29
“一树碧无情”,托物言志,抒发了李商隐高洁的品质,也表达了寄人篱下的无奈,看出了作者无奈的人生和不屈的灵魂。
第4个回答  2020-08-29
这一句不论是写作手法,还是真情实感都非常让人惊叹的,所以被很多人认为是神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