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种植大棚

我家里有点闲置的土地,我可以种植大棚看看效益,希望懂的能够尽快联系

怎样做才能提高温室内的温度,有效地预防冷害、冻害发生?
在严寒季节,低温、特别是低夜温是温室生产的最不安全因素,是造成冷害、冻害,影响蔬菜生长发育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增强作物的抗寒、抗冻害性能,提高设施内的温度,维持适宜的昼夜温差,是安全生产、获取高产高效的最基本条件。主要措施如下:
(1)建设一个外有保温保护层、内有完整的防寒沟、砖包复合孔穴墙体、内撑外压、结构合理、透光率高、增温快、保温性能良好的温室设施。
(2)提高作物自身的抗逆性、和自我保护能力。使作物自身能够具有较强的抗寒、抗冻等抗逆性能。方法有:
第一 选用耐低温、抗逆能力强的品种。
第二 种子催芽时进行低温锻炼,提高幼苗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第三 用“天达-2116”灌根、涂茎、喷洒植株,提高作物自身的抗冷冻、耐低温的能力。
“天达-2116”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它不但能促进发根、提高叶片的光合效应、具有极强的增产能力,而且它具有独特的生理作用,能启动作物自身的生命活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作物自身的生命潜力、生产能力和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能显著增强作物自身的抗干旱、抗病、抗药害、抗酸雨、抗低温冷害的能力。众多的实际例证说明:“天达-2116”对蔬菜、果树和各种农作物的低温、冻害及其它灾害的防御上,作用显著,效果明显。在温室使用效果更为显著。具体使用方法如下:首先在定植蔬菜秧苗时,要用600倍壮苗型“天达-2116” +6000倍96%的天达恶霉灵药液灌根,每株100-150毫升。此后再用600倍壮苗型“天达-2116”+120倍红糖+300倍尿素+无公害防病用药液,细致喷布作物的茎叶、幼果。每10-15天一次,连续喷洒3-5次。
(3)起高垄畦栽培,冬季土壤温度低,需阳光辐射土壤表面,和室内热空气通过土壤表面传导加热来提高土壤温度。土壤表面积大小,是影响土温高低的主要因素。若采用平畦栽培,土壤表面积小,受热面小,接受热量少,土温低,热土层薄。而起高垄畦栽培,可显著增大土壤表面积,土壤吸收热量多,增温快,土温高,热土层厚,蓄积热量多。土温高,不但有利于作物根系的发育、提高根系的活性、达到根深叶茂、生长健壮的目的,而且较高的土壤温度在夜间又能释放较多的热量,稳定夜间温度,减少冷害、冻害的发生。
(4)全面积覆盖地膜,地膜覆盖后,能显著地提高土壤的温度和保水能力。(见下表)
项目

时间
土壤 5cm 深处地温(℃)
土壤 10cm 深处地温(℃)

覆盖
不覆盖
增值
覆盖
不覆盖
增值

上午( 8 时)
15.3
12.2
3.1
14.8
12.2
2.6

中午( 13 时)
27.2
23.8
3.4
24.3
21.9
2.4

下午( 17 时)
20.8
18.5
2.3
19.6
17.3
2.3

土壤全面积覆盖地膜后,抑制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减少了温室热量的损耗,提高和稳定了温室温度。前人的研究结果证明,在25℃左右的条件下,土壤中每蒸发1千克水分,需从土壤中吸收432.5千焦耳左右的热量。蒸发的水分还会在薄膜上凝结形成水珠或水膜,把热量通过薄膜传导到室外空气中去,造成热量大量损失。同时采光面上一旦形成水珠或水膜,会对光线产生折射,又会明显降低太阳光的入射率,降低室内光照强度,使作物的光合效能下降,并造成室内热量不足。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350米2的温室,如不覆盖地膜,每天最少从土壤中蒸发水分10-15千克,可损失24325-36487.5千焦耳的热量。而这些热量,经测算可使该温室的空气温度提高或下降7-10℃。因此,全面积覆盖地膜,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不但是降低室内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而且还是提高室内温度,维持热量平衡,稳定室内温度、防止作物冻害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覆盖地膜时,要做到行间、株间都全面积覆盖严密,不让土壤裸露,而且还要把操作走道、室内前沿全面积覆盖,把因土壤水分蒸发引起的热量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5)严密封闭,消除孔隙散热。造成温室孔隙的原因:第一是薄膜破碎,俗话讲,针尖大的孔洞,牛头大的风,薄膜孔洞在严寒的夜间,可因气体交换而损失掉大量的热量。
第二是因压膜绳拉得不紧,造成薄膜呼扇。薄膜呼扇时能快速吸进冷空气、压缩排除室内热空气,引起室内快速降温。因此,必须把每根压膜绳拉紧、系结实,防止有风时,薄膜呼扇和拉开薄膜之间的压缝,引起内外空气快速交换,造成温室内急速降温。
第三是墙体存有缝隙,门窗封闭不严。要注意把每个砖缝、孔隙处理严密,并要把门窗处理好,防止存有缝隙,形成空气对流,引起热量散失。
(6)提高不透明覆盖物的保温质量。在夜晚,室内热量可以通过红外线辐射、与薄膜的传导,使室内热量大量损失,如果不用不透明保温层覆盖,加以保护,则室内温度可下降至0℃、甚至更低。目前,最常用的不透明保温层有草苫、防水纸被等。用草苫覆盖,要注意选择厚度达5厘米左右、编织密度紧密,缝隙极少的稻草苫。否则,如果草苫编织不紧密,显露缝隙,覆盖温室后,夜晚室内热量,可以红外线的形式,通过草苫存留的大量缝隙,辐射传递于室外,使室内温度快速下降,难以保住温度。
用草苫覆盖,遇到雨雪天气,草苫吸水之后,变的非常沉重,既降低了保温效果,又给操作者带来了困难。因此用草苫覆盖,草苫外面还须加盖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做,既能防止雨水、雪水打湿草苫,又提高了保温效果,可比单用草苫覆盖,提高温度2--3℃。
防水纸被是比草苫更为优良的保温覆盖材料,它是用三层防水牛皮纸,内夹一层瓦棱纸制成,其内中夹有一层不流通的空气,导热系数极低,并且防辐射传热,用其覆盖,其保温效果可比用草苫覆盖提高室温5℃左右。
(7)点火加温,温室内栽培作物,如果遇到强寒流袭击,室内夜间温度低于6℃时,则需进行室内点火加温,最好的加温方法是在设施内点燃沼气,每60米2-100米2设一个沼气炉,通入沼气,并点燃使设施增温。
用沼气加温不但能够提高设施内的温度,而且还可以增加设施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能大幅度地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与产量。
如果没有沼气设备,可在傍晚采用炉火加温。用旧铁桶,打掉桶底,配上炉条,在桶内燃烧干树枝(木柴)。注意!用炉火加温,其烟气当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为避免有害气体超量,危害作物,及高温烘烤植株,操作时,须人工挑着炉子,在温室的操作道上走动燃烧,燃烧的时间不可超过30分钟,而且必须明火、足氧、充分燃烧,以防止有害气体超量,危害作物。
温室内适量,适时燃烧干木柴,不但能随即提高室内温度2-3℃,而且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具有温室效用,能减缓室内温度的下降,可使清晨时室内的最低温度提高2-3℃,翌日白天作物见光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有利于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促进产量、品质的提高。
(8)尽力提高白天室内温度,进入严冬季节以后,只要室内温度不高于作物适宜温度的上限3℃,白天就要严禁通风,使温度维持并稳定在较高的范围内,用高气温提高土壤温度,以高土壤温度稳定夜间室内温度,预防低温危害。
(9)在温室的墙体外面增设保温层,方法如下:用普通农膜,或用温室换下的旧薄膜,经裁截加工成膜宽3米左右、膜长=温室长度+山墙长度的长幅。后将薄膜两端用熨斗加热,粘结成10厘米左右的缝筒,各插入3米长的毛竹,将其拉开、拉紧包住后墙与山墙。两端的毛竹,下头扎入地面泥土中,入土深30厘米以上,上头以铁丝缠系,固定于山墙外沿处,薄膜底部边缘埋于墙外土内。然后在墙与薄膜之间的缝隙内填满碎草,厚度30厘米左右,再用泥土把薄膜上部边缘埋压于温室后坡上。
如此处理后,温室墙体外面有一层良好的保温层,墙体热量不再向外散发,夜晚寒冷时,墙体热量只向室内释放,可显著提高温室内的夜间温度,比不设保温层的温室夜间温度提高3--5度。对稳定严寒时期的夜温,效果十分明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1
一、品种选择。�
选用本地黄瓜、上海杨行黄瓜、农大14号等优质高产品种。�
二、培育壮苗。�
大棚黄瓜播种期可在12月下旬至1月上、中旬,宜采用大棚加小拱棚(或大棚电热温床)育苗。苗龄40—45天,播种量每亩约0.1公斤。先将种子在清水中浸湿,再放入55℃的热水中,水量为种子的3—4倍,不停地搅拌,待水温降到30℃左右时,然后置室温浸种1—2小时待用。选近几年来未种过瓜类作物的地块作苗床,整平床土,浇足底水,24小时后播种。每平方米床面撒播种子0.2公斤,覆上药土2厘米(50公斤土泥灰+1.5公斤钙镁磷肥+0.15公斤代森锌+0.15公斤托布津)。�
从播种至子叶出土,需要维持较高的温度,当所温到15℃时,上大棚围裙;当气温到10℃时,傍晚小拱棚开始盖草帘。具体温度要求为:白天保持25℃—30℃左右,夜间20℃左右。幼苗出土后适当降温,白天25℃左右,夜间16℃左右。播后4—5天将小苗移入营养钵,移苗后至活棵前,适当高温高湿,苗床内保持25—30℃,3—4天后逐渐降温,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14—16℃,以防徒长。苗期经常保持床土湿润,浇水要选择晴天进行,可结合用0.2%磷酸二氢钾+0.2%尿素追肥,施后充分通风,促成壮苗。�
三、适时定植。�
大棚套小拱棚加地膜、草帘栽培,于2月中旬至3月上旬,当苗龄40—45天,株高15—20厘米,有5—6片真叶时定植。一般每畦栽二行,株行距40—60cm,每亩栽2500-2700株。�
四、加强田间管理。�
1、肥水管理。定植前半个月畦中开沟施入基肥,每亩施栏肥1500公斤,人粪尿1000公斤,复合肥45公斤。定植活棵后,每亩施人粪尿1000公斤,15天后再追肥一次。黄瓜生长快,肥水供应要及时,施肥方法采用“薄肥勤施”、“少量多餐”的原则,一般每采收两次追肥一次。整个生长期要保持土壤湿润。进入盛瓜期后,根据土壤含水量,每隔1—2周浇水、灌水一次。�
2、温度的控制。定植后要保持较高棚温,以利缓苗。缓苗后加强保温、防冻和通风、防热烧等措施。一般晴天,白天棚内气温达到28—30℃时通风;阴天,适当通风,保持温度20℃左右,夜间棚温15℃(不低于10℃),大棚内小拱棚上的草帘等要早揭晚盖,以增加光照。一般小拱棚在搭架引蔓前拆去,4月下旬揭掉大棚边膜,顶膜一直保留到采收结束。
3、应用激素保花保果,始花期用保果灵100倍液喷花保果,以提高前期产量。�
五、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疫病,枯萎病、白粉病。要实行水旱轮作,撒施生石灰等农业措施,防止病害发生。特别是注意霜霉病的提早防治,一般大棚黄瓜在3月中、下旬开始发生,清明后气温回升到20—24℃时,可迅速流行曼延。所以,3月中旬开始,每隔5—7天用25%多菌灵或70%安泰生或58%瑞毒霉500倍液喷雾;霜霉病病斑出现后,用治疗性药剂72%克露750倍液或69%安克600倍液防治。阴雨天气可用45%百菌清烟熏剂每亩0.2公斤,傍晚关闭大棚熏,第二天早晨通风,与喷药轮换使用。虫害主要是蚜虫,可用康福多7000倍液或一遍净2500倍液防治。
第2个回答  2013-11-11
需要请教懂行有经验的农业专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