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伯苓简介

如题所述

张伯苓(1876.4.5-1951.2.23),原名寿春,字伯苓,后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后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曾受教于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桑代克等人。

民国三十八年(1948年)六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人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扩展资料: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承甲午败绩,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派大员去山东办理接收和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舰前往。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旗,升起中国的黄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黄龙旗,升起英国的米字旗。

张伯苓目睹这场“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亲自尝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从威海卫归来之后,他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七月,英国强租威海卫,张伯苓随船送清廷官员前往办理移交手续,亲身经历了“国帜三易”的屈辱场面,深感“自强之道,端在教育”,立志“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是年,他结识倡导新学的严修,共同开启了艰难的办学之路。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伯苓乘暑假航海东渡,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伯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29
张伯苓
别名:名寿春;以字行
性别:男
籍贯:天津
出生:1876
卒年:1951
简介: 张伯苓(1876-1951),名寿春,以字行,汉族,1876年4月5日生于天津。南开大学创办人,1919年至1948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亲任校长30年,他是提出中国要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人;他是中国到现场观摩奥运会的第一人;他是将奥运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他是把奥林匹克教育列入体育科学教学大纲的第一人;是他大力促成我国运动员刘长春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最早提出中国要加入奥林匹克大家庭
张伯苓先生最早提出了中国应当关注奥林匹克运动,加入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问题。早在100年前,即1907年10月24日,他在天津第五届学校运动会颁奖仪式上发表演说指出:“此次运动会的成功,使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林匹克运动充满了希望”、“我国应立即成立一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队”。

  最早参与创建和组织“远东奥林匹克运动”
张伯苓先生最早参与了“远东奥林匹克运动”(后改称远东运动会)的创建和组织工作。张伯苓是远东体协成员之一,参加过第2、3、5、8、9届远东运动会,担任过第2、3、9届远东运动会的中国领队和第3、5届远东运动会的大会总裁判。远东运动会于1920年被国际奥委会承认,是世界上第一个与国际奥委会发生关系的区域性体育组织。

  最早提倡奥林匹克教育入课本
张伯苓先生最早把奥林匹克教育列入学校课程,通过实施奥林匹克教育推动校园体育课程建设。他在创办南开之初,就明确提出:“教育一事,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这体现奥林匹克与素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尤其应当注意的是,早在上世纪20年代,张伯苓就率先把奥林匹克教育列入了体育科学教学大纲中。1929年10月印行的《天津私立南开中学一览》(天成印字馆)中“体育学科”教学大纲的“高级中学”部分就明确写明要讲授“西洋体育史纲要”和“世界,远东,全国,华北运动会之历史及组织法”。

  最早创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张伯苓先生最早发起创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并长期担任该会的领导。中华体育协进会努力推进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积极参加国际体育组织,先后加入了国际足球协会、国际游泳协会、国际草地网球协会、国际技巧协会等,并选派观察员出席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九届奥运会。1931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为团体会成员。这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国际奥委会大家庭的一员。

  最早促成中国奥运健儿参赛
张伯苓先生最早促成了中国运动员正式参与奥运会的项目比赛。1932年,张伯苓与张学良及体育协进会领导一起,积极推动我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刘长春赴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并亲自为刘长春向国际奥委会报名,刘长春参加了百米比赛项目,从而开启了中国运动员正式参加奥运会比赛的历史。

  最早发起中国举办奥运会
张伯苓最早参与发起了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活动。1945年9月7日,张伯苓主持抗战胜利后第一次中华体育协进会常务理事会议,会议一致同意邀请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张伯苓还负责“向政府商洽”此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28
  张伯苓(1876--1951)
  天津人,1876年生。1895年毕业于严复为总教习的北洋水师学堂。时值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他痛感丧权辱国,转向教育救国。1904年,在前贵州学政严修的帮助下,在天津创办私立学堂,后改称南开学校。1919年创办南开大学,以后又成立南开女中、南开小学、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以及重庆南开中学,先后担任校长40余年。
  抗战开始后,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分任校务常委。1938年,他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副议长,折衷抗日各党派之间。194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长,不久辞官居家。新中国建政后,1950年,从重庆北归抵北京,后回天津。1951年在天津寓所病逝。
  张伯苓认为国家不振和民族灾难深重,在于愚、弱、贫、散、私“五病”,故制定“允公允能”校训,以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张伯苓是一位爱国志士。天津南开屡屡声援抗日,故七七事变之后,日机尽先炸毁天津南开校园。在当局召开讨论和战的庐山会议上,张伯苓率先主战。张伯苓平日对学生灌输爱国思想不遗余力。
  张伯苓注重学生的群体活动。他培养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他提倡锻炼身+体,开展体育活动,曾任远东运动会的总裁判。他提倡现代话剧,自饰角色,是我国话剧事业的先行者。
  张伯苓的教育思想兼收并蓄。他曾到日、美、欧等国考察,取其之长。但他也尊中国文化之“适合现代潮流者”。张伯苓随身带着<论语>和<圣经>是其写照。
  张伯苓是事业家,有极强的组织才能和公关手段,在外博得社会各界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内藉完善的管理制度、精干的管理队伍和高水平的教学队伍,故能以民间力量成就南开这么一座完备、优良的学府。40余年为社会培养的精英也多矣。
  有关记述张伯苓的言论和事迹的书藉甚多。如国外早年出版的有“rhere Is Another China“(1948年,King’s Grown Press),国内最近出版的有<张伯苓教育论著选》(t99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胡适为庆祝张伯苓七十寿诞撰文赞日:
  “我既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的成就,无非因为我对于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这句话是张伯苓的自述。他还常常喜欢引用一位朝鲜朋友的评语:“张伯苓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人,不能跟同时代的杰出人物争一日之长短,但他脚踏实地的苦干,在他的工作范围里,成就非凡。”
第3个回答  2013-10-28
张伯苓(1876年-1951年),天津人。他毕生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先后到日本、德国考察,并结合本国国情,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担任校长四十余年,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1914年,张伯苓先生就提出了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废的教育方针。张先生十分重视学生的道德训练,他认为教育并不至少让人读书识字,同时要培养完善的人格,因为这是作人的根本和安身立命的基础。他给南开制定了“允公允能”的校训。为了培养学生的品德,张伯苓先生几乎每个星期三都要给学生上修身课,亲自对学生讲授为人做事和处世治学之道。
南开中学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南开中学在校门侧置一个大镜子,镜旁镌刻如下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还编织了“南开学生卫生习惯自省表”和“学生每日生活正规”,南开学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明习惯得到社会人们的承认和欢迎。
张伯苓是当之无愧的南开之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