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四十回点评鉴赏

如题所述

  《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不同

    

  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有不同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后四十回续补的,更不能说是高鹗续补的。

    从内容上讲,后四十回里出现了林黛玉抚琴及论音律技巧。(第八十六回、第八十七回、第八十九回)从这一点上可以推断后四十回不可能是才学平庸、古板苟学于八股文者所续补的。

    再有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最明显的不同是:前八十回里有大量的诗、词、曲、赋、歌行体、对联等古典文学作品,而后四十回里极少有这些文学形式。只是较通俗的对联出现过几处。这也许是历来被认为后四十回的艺术水平不及前八十回的证据吧。但是从这一点上可以推断出后四十回不是高鹗的续补。因为从高鹗的资料来看,就他的进士出身(虽然当时未赐)水平写几首诗,填几阙词是很容易的。要是高鹗作伪续补后四十回,他不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所以胡适的高鹗续补说令人难以置信。

    后四十回虽然极少有古典文学样式,但并不能因此否定或贬低它的价值。我认为出现这一差别的原因有两种:

  1、是小说创作的需要

    A、《红楼梦》故事发展是以抄检大观园为分水岭的,是小说中贾家为代表的的封建大家族兴衰的突变点,是小说人物群体之间悲与喜、爱与恨、乐与哀的一个转折点。抄检之前,众亲属之间、各女儿与贾宝玉等都快乐地生活在大观园里,虽然偶有摩擦,小有悲泣,但是总的来说是其乐融融的:结诗社、赏花、欢宴、联诗、互通有无等等。诗、词,对联,曲、赋等是他们表达自己情感、娱乐消遣、竞赛的主要方式。故此前八十回里的古典文学作品出现的比较多、比较频繁。抄检之后呢,大观园里的女儿们被驱逐的驱逐,被配人的配人,走的走,死的死,忙于持家的持家等等,谁还有闲情逸致写诗作赋呢?即使贾宝玉祭晴雯时写的《芙蓉女儿诔》,也是在被骗认为晴雯作了花神之后,在半喜半哀的情况下做的(第七十八回)。古典文学形式的创作讲究意境,是情与景地完美结合,只有在极欲表达内心情感和怀有美好梦想的时候,才可能写诗、填词等来表现自己的感受的。特别是诗,所谓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心里有情才会写出诗来,当林黛玉得知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大礼的时候,她彻底绝望了,心中的美好梦想化成了泡影,可谓身心憔悴到了极点,因此她才焚稿断痴情。贾宝玉也是如此,得知林黛玉死后呆呆傻傻,也是绝望了,林黛玉把诗稿都烧了,他还能写出诗来吗?其他的人更不用提了,薛宝钗也不会写诗了。试想一下,一个以家庭、以本职工作为主的女性,还会别出心裁地写诗抒情吗?因此在后四十回里很少有诗词等出现也是很正常的客观现实,假如薛宝钗看见贾宝玉细玩《秋水》,不是苦口婆心地劝诫,而是写诗劝夫苦读为功名,那倒真是搞笑了。

    B、客观的现实生活写照

    《红楼梦》中的人物刚出场时,贾宝玉、林黛玉等年龄都很小,他们处于早期的启蒙教育阶段。中国古代启蒙教育以识字、练字(毛笔字)、读古诗、作诗,对对联等为内容,因此贾政考查宝玉的功课是写诗、对对子、在一定时间内习写一定数量的字。这在前八十回里有多处描写。大观园里的姊妹们还替宝玉写字,以应付贾政的检查。后来贾宝玉稍长,他的教育也就以科考为主要攻读目标了,所以后四十回里贾宝玉的功课由诗词、练字转为作文了,诗词曲赋这种功课必然被搁置一边。从隋唐科举制成为国家选拔官员以来,读书人便有机会登上仕途。唐朝韩愈等认为诗赋不利于人的思想、见解表达,因此兴起古文运动,提倡写字数长短不一,不受格律、体格等限制的文章,即以后的科考策论、八股文的雏形。主张文以载道,而诗歌曲赋难以做到这一点。小说中的贾政深谙其道,所以贾宝玉以后便和贾代儒学习儒家经典,如《孟子》等,表达情怀的诗歌便被贾政闲置一边了。以林黛玉、薛宝钗为代表的女性没有参加科考的人生目标,她们的学习目的只是不做文盲,识几个字罢了(林黛玉等也常以此自谦)。她们也就不敢再让贾宝玉写诗、对对子了。林黛玉是出于贾政等人对宝玉的殷切期望,况且自己寄人篱下,怎好引诱贾宝玉“不务正业”呢?薛宝钗则是出于和贾政同样目的,所以常劝诫贾宝玉勤于儒家经典的学习了。当贾宝玉快要下科场应试时,薛宝钗看到宝玉还摆弄闲书、看闲书就很诧异和不满(第一百十八回)。

  2、小说在修改、传抄流传过程中造成的

    曹雪芹的一百二十原本可能存在大量抒情达意的诗词等。前八十回出现的较早,可以认为是作者初稿一经写完就流传出来。我们知道《石头记》初期的传播方式是手抄本,且不是经过一人之手传抄的,应该是有多人转手抄录的。抄录者的水平不一,很有可能在多年的传抄过程中忽略或减省了诗词的内容。抄者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其一是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属于市井文学,是面向大众的,也就是说能识字的普通百姓应该看得懂。这也是小说创作的终极目标。而像祭晴雯那样的《芙蓉女儿诔》的古典文学诗词歌赋,一般人是很难读懂的。这样就不利于普及,所以小说的主体文字应该是白话文。很多人和我说《红楼梦》读不进去,读读就头疼。我认为这和小说中的大量诗词古典文学内容有关。清朝乾隆年间的普通百姓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的,小说后半部分诗词突然间消失,可能是基于大众化普及,作者再次修改时故意删减或传抄者删减造成的。再有像《红楼梦》这样的巨著抄写(手工毛笔),应该是一件非常艰辛繁重的工作,所以抄写者很可能删减他认为不太通俗易懂的诗词等内容。

  《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高鹗续写的

    自胡适发表《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观点以后,绝大多数人都赞同这种说法,现在发行的小说《红楼梦版本几乎都把高鹗的名字署上。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客观事实,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说明高鹗是后四十回的补写者。仅靠曹雪芹以及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就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认为高鹗伪以曹雪芹原著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光靠猜想和贬低后四十回的价值,以后四十回不如前八十回的艺术水平这些看法确立学术观点,是不科学的。这样做的弊端会使文学研究处于混乱的状态,各种奇异的怪论会弥漫学术界,以至于蒙蔽世人,这与当今文艺恶搞泛滥不能说没有关联。这也是对历史、对原著本人、对小说传播者——做出巨大贡献的高鹗、程伟元的极大不尊重。我认为文艺学术研究应以公安刑侦、检察机关注重实据那样,不应以猜测、臆想为理论的依据。

    我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高鹗补写的。首先小说在明清时期虽然是第一个鼎盛阶段,但它没有被认作是正统文学形式,而是被看作旁门左道、低俗的,是被正统文人鄙视的。也就是说它的社会地位不是很高,是市井文学,小说的创作大多是落魄失意的知识分子。也只有他们才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创作小说,曲折委婉地表现现实社会生活。蒲松龄写出了《聊斋志异》,曹雪芹写出了《红楼梦》,二人的人生作为也是相同的。其次,有过长篇小说创作经历的人都知道,小说的构思、初稿、修改、到终稿需要大量的经历和时间以及经济上的支持。因此生活窘迫的曹雪芹很有可能在写作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他的写作应该是很艰难的,所以后四十回好长时间后才断断续续地出现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红楼梦》的完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完成,前后出现误差是很有可能的,而且也是很正常的。花草一天一天繁盛,也一天一天在变得枯败。人也是一样,曹雪芹是人不是神,他的思想、人生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这是客观规律。因此《红楼梦》这部跨越十几载的小说先后有出入,不同时期的版本(手抄本)有差异这是很正常。有的手抄本修改得少些,有的修改得多些,甚至出现了矛盾,这是很正常的。例如,我的长篇网络小说《只做情人,不结婚》从2006年11月份开始在互联网上发表,到现在因各种原因修改了多次,无论是内容还是书名都有多次改变,所以现在各个网站上(包括非法转载)的同一部小说也都不一样。我认为《红楼梦》从曹雪芹一开始动笔,到写完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一个漫长、反复修改变化和早期传播的过程。在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之前,《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应该是曹雪芹一人所著。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应是曹雪芹原著,高鹗等加工整理而成的

    如果说《红楼梦》今天流传下来的版本全是曹雪芹一人所著,字字不差,这也是不科学的,是不符合实际的。正如《诗经》的传播一样,会出现不同的注释版本。这其中已经显露出后来整理者的痕迹。《红楼梦》流传至今,在不同的传播过程中,特别是手抄时代,必然会打上手抄者的烙印,高鹗也不例外。在活字版本印刷的过程中,也必然会留下他的痕迹,也就是说对小说进行修改或补充,但这不等于说是补写后四十回,最多也就是改编。因此我认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应是曹雪芹原著,高鹗等为加工整理。

  吴玉阳2008年12月5日于天津蓟县

  详细链接地址:http://www.hongloumengs.cn/hongloumeng/11/hongloumeng11372.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08
人间正剧
树倒猢狲散呗
第2个回答  2010-08-07
根本就看都不想看,怎么会去鉴赏、点评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