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戴耳机对耳朵会有哪些伤害

如题所述

长期佩戴耳机的危害

1. 耳道感染

长时间戴耳机,耳内会处于一个有汗液、分泌物、真菌微生物等的环境里,易产生痒的感觉,这时很多人会去掏耳朵,造成耳道屏障的损伤,长此以往,会增加耳道感染的风险。

2. 听力下降

我们耳朵听声音是由内耳毛细胞来感知的,这些毛细胞类似精密仪器,需要细心保护。如果音乐声音特别大,很有可能一晚上就能导致听力下降。

3. 头部不适

我们的听觉神经和处理声音信息的大脑皮层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就像让它们跑了一场马拉松,导致脑部的能量消耗过大,大脑就产生了类似长时间加班的疲惫感,造成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

避免要用耳机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挂耳式耳机。像市面上现在就有一种叫骨传导的耳机,它的性质就是通过骨头传声,无需塞入耳道里,跟传统的入耳式耳机不同,大大减少了对我们耳部的损害,是可以完全做到健康听音的。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几款市面上比较火爆的骨传导耳机~

1、NANK南卡Runner Pro3骨传导耳机

南卡骨传导耳机是我最早开始接触的品牌,当时是在丁香医生的商城看到的,看到很多的耳科医生都在推荐所以就入手了,这款Runner Pro3是经过了多次迭代整体功能也是最完善的。

同时南卡runner Pro3在音质表现方面也非常出色,采用了AF全震指向性振子,相比传统骨传导耳机可以有效提高35%的振动面积,降低了骨传导声音传递时的损耗,让声音更加震撼强劲。南卡Runner Pro整体机身采用记忆钛金属材质,可以自我调整接触面积,随时处于一个可以保证耳机有一个很好的佩戴体验,兼顾更多的适用人群。在信号传输方面南卡Runner Pro3采用了目前最新的蓝牙5.2解码协议,配合AF全震指向性振子,提高声音的传递效率,所以在续航上得到了巨大的升级单次充电可以做到10小时的续航。是目前骨传导耳机中续航时间最长的一款骨传导耳机。

2、韶音AS800骨传导耳机

韶音Aeropex AS800骨传导耳机,作为全机身钛合金的设计,机身轻巧,全钛合金机身柔软度高,使用寿命高,有柔韧性极佳的特点。一体化设计,配上磁吸充电,还采用IP67防水防汗,不怕汗水,不怕雨淋。

3、FMJB2骨传导耳机

这款FMJB2骨传导耳机,自带8G/16G大内存,可用作独立的MP3去使用,解放带不手机直接听歌,运动不受限。轻量化机身设计,配合硅胶耳挂,人工智能小赛的加持,实现更加智能化。想要尝鲜的可以,尝试入这款。

4、NANK南卡Runner CC2骨传导耳机

这款Runner CC2耳机属于南卡这个品牌的亲民型耳机,IPX6级的防水级别不用担心雨水流汗等问题。挂耳朵支撑稳固和贴合恰到好处,不塞入耳道,长时间佩戴也不会出现不适现象,还能有效保护听力。在音质方面,升级的防漏音OT2.0系统非常有效的去除了骨传导耳机的传统缺点,向好音质有力迈进。佩戴舒适而不伤耳,还能享受高品质音乐,一款入门级性价比超高的骨传导耳机。

5、索爱G1骨传导耳机

这款索爱G1骨传导耳机,机身是硅胶与记忆钛合金骨架融合材质,前卫的双耳开放设计,听歌的同时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安全度大大提高。流线型下沉式设计,贴合耳形,可运动,也可商务,采用低功耗蓝牙芯片,内置麦克风,让音乐听的持久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24
我们经常见到晨练的人们戴着耳塞型耳机在听广播,在校园内也可见到学生边走或边骑车戴着耳机在听音乐。在公共汽车上见到年轻人听着摇滚乐声音很大,甚至连邻座都能听到声音。这样长期地使用耳塞型耳机能导致噪声性听力下降。

我国科技人员经过研究,对平均年龄在二十三岁左右的受试者,每天使用耳塞型耳机1小时、1-2.5小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听阈差异。他提示使用耳塞型耳机可导致噪声性听力下降,特别是在高频区4000赫兹以上明显大于低频区。而使用耳塞型耳机时间越长,听力损害越严重。也有学者报道,常在噪音环境中可引起4000赫兹听力首先下降。

在人们的内耳中有耳蜗器官,学者认为由于长期过量的刺激,细胞组织代谢紊乱,供血、供氧不足,致使末梢感受器受损害,导致噪声性听力下降。

提醒大家一下,在您有高音调耳鸣出现(如蝉鸣、汽笛声、金属声等),需要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诊治,对防止耳聋非常重要。

建议使用耳塞型耳机不要长时间、高音量,以防止发生噪声性听力下降

近年来,在一些戴耳机听音乐的青年人中听力减退的情况已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人戴上耳机后,外耳道口即被耳机紧紧堵塞住。高音量的音频声压会直接进入耳内而损伤听力,造成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害。�

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听觉就会出现疲劳、损伤,引起听力减退,人体就会出现烦躁不安、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迟钝、异常心理障碍等情况,对身体健康十分有害。�

为此,用耳机音乐应注意减小音量,以柔和不刺耳为宜,而且不要长时间连续收听。有关专家建议:成人每天用耳机不超过3~4小时,青少年因听觉器官还未发育成熟,每天不宜超过1~2小时,以间歇收听为宜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129710.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1-05
1,长时间佩戴耳机容易使耳朵酸痛,发红,而且还会影响听力,导致听力下降。
2,长时间佩戴耳机容易损伤耳朵的听力,尽量声音不要开的太大。
3,长时间佩戴耳机使耳朵长时间的处于一个工作状态,容易使耳朵不舒服。比如,发痒,耳鸣等
4,建议不要长时间的佩戴耳机,适当的休息一下耳朵,以免影响耳朵的听力。
第3个回答  2006-12-24
使用耳机时怎样保护耳膜、听力?
你好,首先你要明白,如果音箱的声音过大,也同样会对听力损伤。
后果很严重 提防耳机造成听力损伤
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更多生活乐趣的同时,也不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作为年轻一代最为喜爱的随身听就是其中一类产品,为什么这么说?请往下看。

最近,贵州某高校一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考官把问题说了3遍她都没有听清楚,结果失去了工作机会。医生诊断,这位学生听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长时间听随身听造成听力疲劳。

目前,大学校园里正流行一种快速提高英语听力的方法,即在睡觉时戴着随身听听英语。一些学生对此趋之若鹜。专家认为,这种做法时间长了会严重损害听力。

类似这样损伤听力的事情在国外也屡见不鲜。

摇滚乐和随身听都伤耳朵

几年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音乐史教授皮特?杰弗瑞博士听完一场摇滚音乐会后,发现乐队爆炸性的演奏让他患上了耳鸣和失眠,他4%的听力受到损伤。于是,皮特一怒之下将乐队告上了法庭。

皮特案件引起美国社会广泛关注。美国医学专家抱怨,美国的娱乐表演越来越吵了。

1998年,美国医疗协会杂志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6至19岁的青少年中,15%的人有听力受损的症状。专家惊呼,美国人比预想的提前了20年开始变聋,听力受损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许多40多岁的人的听力状况就和70多岁的人一样。专家认为,导致听力受损的罪魁祸首就是噪音。

除了噪音,随身听也是伤害听力的祸首之一。正常情况下,声音经过一段距离才能到达耳朵,这中间声音中的高频部分已经被空气吸收。如果听随身听,传声器就压在耳朵上,所以耳朵吸收了全部频率的声波,对听力伤害很大。

使用随身听还会造成耳朵在适应较高声音的过程中,对声音层次感觉的灵敏度降低。既使音量没有改变,听者也会觉得声音逐渐变小。因此,听者很容易把音量调到使听力可能受到损伤的程度。所以,长时间使用随身听后,应让耳朵休息一会儿,避免听觉疲劳。

运动最好也别用随身听。因为有氧运动使得血液流向四肢,内耳更容易受到高声的伤害。瑞典人做过一项研究,证明进行有氧运动时听随身听对听力的伤害比平时增加一倍。

附注: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人耳本身对突然巨大的声响具有保护的机制,但是当运动时,会影响这个保护机制的启动,造成听力的损害。

噪音如何伤及听力

声音传进耳朵首先引起耳膜震动。中耳内连接着耳膜的三块骨头(三根听小骨)把震动传给内耳的耳蜗。

耳蜗充满液体,与感受声音频率的发(毛)细胞相连,发细胞把震动转化为电子信号,传给大脑。感受高频信号的细胞在外耳蜗,感受低频的紧随其后。

大多数人每天都接触达到危险水平的噪音,但一般时间都不长,不会造成听力损害。听力损害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如果长期接触噪音,尽管每次时间很短,也会造成听力下降。

乐器和电钻一样,同样可能伤害听力,演奏者和听众都得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研究表明,令人愉悦的音乐造成的听力损害较轻,但长期接触高分贝的声音,不管是音乐还是噪音,都会造成听力损伤。噪音能引发的感觉神经听力损伤发生在内耳,当高能量声波震荡耳蜗内的液体时,会过度刺激并引起发细胞死亡。

对此,专家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当我们听音量高达110分贝的摇滚乐时,如果我们能给发细胞拍照,那场景就像用大□子在麦田里滚压,发细胞就是那些可怜的麦子。当负责接听某一频段声音的发细胞受损后,该频段的声音就听不见了。

保护好自己的耳朵

人们在接触音量较高的音乐后,会出现「临界值提高」(听力阈值提高)的现象,即以前听见的低音现在听不见了。专家建议听完热烈的音乐会后用如下方式来测试一下听力:听音乐会之前,把收音机的音量调至刚刚能听清楚的位置。听完音乐会后,再次打开收音机,看看是否仍然能听清楚该位置的声音。如果不能,那么说明你受到了短期的听力损伤,要赶快去看医生。

人们在交通繁忙的街道上听随身听时,为把周围的噪音盖住,往往把音量调得很高,所以专家建议不要在大街上使用随身听,如果非听不可,建议使用封闭式或耳塞式耳机。

专家还建议,在噪音环境下,比如听摇滚音乐会时,要戴上抗噪音耳塞,以防止损伤发细胞。经常听音量较高的音乐或接触噪音的人应当定期检查听力,如果是暂时性的听力损伤,定期检查能够保证受伤的耳朵得到及时治疗。

1 数据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受试者为山西医科大学95级在本院的实习生140人280耳,其中男60人,女80人,年龄21岁~25岁,平均年龄23.7岁。受试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无任何耳科疾病史、家族史; 2无耳毒性用药史;3无耳外伤史;4无耳源性并发症及眩晕史;5主诉无听力障碍。其中使 用耳塞型耳机102人(实验组),主要通过耳塞型耳机自学英语、收听电台新闻、音乐等节目。根据每天使用耳机时间又将实验组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实验1组从大学1年级到4年 级每天使用耳塞型耳机在1h以下者41人,收听时间0.60h±0.21h, 实验2组每天收听1.0h~2.5h者61人,收听时间1.87h±0.55h。不使用耳塞型耳机的38人为对照组。

1.2 方法:全部受试者在隔声室内进行测试。隔声室符合ISO8253之规定,按照GB7583-87规定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纯音听力计为FA-18型临床诊断听力计(仪器已按GB4854-84进行零级校正)。测试频率为250Hz、500Hz、1000Hz、2000Hz、3000Hz、4000Hz、6000Hz和8000Hz,声强档次为2.5dBHL。如果测试的气导听阈值在25dBHL以上时,则加试骨导,并再进行此频率的韦伯试验。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2 结果

结果显示:使用耳塞型耳机者全频段听阈均有提高,与非使用者 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且短时间使用者与长时间使用 者之听阈 除250Hz外,其它频率均有差异(P<0.01)。提示:使用耳塞型耳机可导致噪声性听力下降。

3 讨论

3.1 从表1可见,实验组在8个频率的平均气导听阈值均高于对照组(P<0.001 )。且实验组4000Hz以上高频区听阈升高幅度明显大于低频区。收听耳塞型耳机1h~2.5h者听阈较<1h者除250Hz外, 其它各频率均有差异(P<0.01),说明使用耳机时间越长听力损害越严重。

3.2 常接触噪声可引起4000Hz的听力首先下降〔1〕。通过观察认为:过量的、非噪声的刺激也可以引起耳蜗的损害,造成噪声性听力下降。其原因可能是耳蜗器官受到长期、过量的刺激后,细胞组织代谢紊乱,供血、供氧不足,致使其末梢感受器损害。本组测试证明:过量刺激不仅仅首先损害4000Hz这个频率,也可以损伤其它高频区。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由于受损的是高频区的非语言频率区,因而受损者常无自觉听力障碍,贻误最佳的治疗时机〔1〕。该部分听力受损者在隔声室做堵耳试验,结果有13. 2%的人有耳鸣存在,有的呈金属撞击声,有的为喷气声,有的为铃声等等。而此人群已往未觉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城市环境嘈杂之故。在校大学生为一特殊的青年群体,由于学业任务较重,外界的娱乐接触 、信息接受很少,在学校环境的制约下,仅依靠使用耳塞型耳机接受外界信息及学习外语,致使耳蜗长期受刺激,导致噪声性听力下降。其问题之严重应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及有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虽然以上使用了较多的专业用语,有些难懂,但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使用耳塞的确对我们的听力有影响,而且视你的使用时间、音量大小而定,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因此小编不得不在此告诫各位,慎用耳塞,注意音量!

儿童经常戴耳机听音乐,这对听力是有害的。因为戴耳机收听时,音频都集中在小小耳塞机的振动片上,耳膜接受的音频效应比扬声器放音时集中,且伴随着音乐的起伏,精神始终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同时,耳塞机振动膜与耳膜之间相距很近,声波传播的范围小而集中,对耳膜听觉神经的刺激比较大。戴耳机时间长了,这种不良刺激可引起头胀痛、记忆力减退、失眠、甚至耳边留有余音,影响正常听力。

此外,有关专家还认为,由于孩子的鼓膜、中耳听骨以及内耳听觉细胞脆弱,长时间在高音刺激下,会发生萎缩而造成听力减弱。因此,立体声音乐同样也不适宜儿童经常收听。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745164.html?si=3

第4个回答  2006-12-27
人们的内耳中有耳蜗器官,学者认为由于长期过量的刺激,细胞组织代谢紊乱,供血、供氧不足,致使末梢感受器受损害,导致噪声性听力下降。

提醒大家一下,在您有高音调耳鸣出现(如蝉鸣、汽笛声、金属声等),需要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诊治,对防止耳聋非常重要。

建议使用耳塞型耳机不要长时间、高音量,以防止发生噪声性听力下降

近年来,在一些戴耳机听音乐的青年人中听力减退的情况已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人戴上耳机后,外耳道口即被耳机紧紧堵塞住。高音量的音频声压会直接进入耳内而损伤听力,造成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害。�

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听觉就会出现疲劳、损伤,引起听力减退,人体就会出现烦躁不安、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迟钝、异常心理障碍等情况,对身体健康十分有害。�

声音传进耳朵首先引起耳膜震动。中耳内连接着耳膜的三块骨头(三根听小骨)把震动传给内耳的耳蜗。

耳蜗充满液体,与感受声音频率的发(毛)细胞相连,发细胞把震动转化为电子信号,传给大脑。感受高频信号的细胞在外耳蜗,感受低频的紧随其后。

大多数人每天都接触达到危险水平的噪音,但一般时间都不长,不会造成听力损害。听力损害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如果长期接触噪音,尽管每次时间很短,也会造成听力下降。

乐器和电钻一样,同样可能伤害听力,演奏者和听众都得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研究表明,令人愉悦的音乐造成的听力损害较轻,但长期接触高分贝的声音,不管是音乐还是噪音,都会造成听力损伤。噪音能引发的感觉神经听力损伤发生在内耳,当高能量声波震荡耳蜗内的液体时,会过度刺激并引起发细胞死亡。

对此,专家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当我们听音量高达110分贝的摇滚乐时,如果我们能给发细胞拍照,那场景就像用大□子在麦田里滚压,发细胞就是那些可怜的麦子。当负责接听某一频段声音的发细胞受损后,该频段的声音就听不见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