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简介

如题所述

荆芥多年生植物。茎坚强,基部木质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钝四棱形,具浅槽,被白色短柔毛。叶卵状至三角状心脏形,长2.5-7厘米,宽2.1-4.7厘米,先端钝至锐尖,基部心形至截形,边缘具粗圆齿或牙齿,草质,上面黄绿色,被极短硬毛,下面略发白,被短柔毛但在脉上较密,侧脉3-4对,斜上升,在上面微凹陷,下面隆起;叶柄长0.7-3厘米,细弱。

荆芥-北京北方常绿苗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29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荆芥的别名 7 荆芥的处方用名 8 荆芥的来源 9 荆芥的原植物形态 10 荆芥的产地 11 荆芥的采收与初加工 12 荆芥的生药性状 13 荆芥的炮制
      13.1 荆芥的炮制方法
        13.1.1 荆芥 13.1.2 炒荆芥 13.1.3 荆芥炭
      13.2 成品性状 13.3 炮制作用 13.4 炮制研究
        13.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3.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3.4.3 工艺研究
      13.5 贮存方法
    14 荆芥的性味归经 15 荆芥的功效与主治 16 荆芥的用法用量 17 荆芥的化学成分 18 荆芥的药理作用 19 荆芥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19.2 来源 19.3 性状 19.4 鉴别 19.5 检查
        19.5.1 水分 19.5.2 总灰分 19.5.3 酸不溶性灰分
      19.6 含量测定
        19.6.1 挥发油 19.6.2 胡薄荷酮
      19.7 荆芥饮片
        19.7.1 炮制 19.7.2 含量测定 19.7.3 鉴别 19.7.4 性味与归经 19.7.5 功能与主治 19.7.6 用法与用量 19.7.7 贮藏
      19.8 出处
    20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荆芥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荆芥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荆芥 * 荆芥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jīng jiè

2 英文参考

herba schizeneptae [朗道汉英字典]

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chizonepetae 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CHIZONEPETAE HERB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Herba Schizonepet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荆芥

荆芥为中药名,出《吴普本草》。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1]。荆芥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0.7cm。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炒荆芥形如荆芥段,表面棕黄色,略有焦斑,气味稍弱,微具焦香气[1]。荆芥炭形如荆芥,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内部焦黄色,味苦而稍辛香[1]。

荆芥味辛,性微温[1]。归肺、肝经[1]。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的功效[2]。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2]。炒炭治便血、崩漏。荆芥一般多生用,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咽喉不利,疮疡初起等[1]。炒荆芥具有祛风理血的作用,可用于妇人产后血晕,[1]。荆芥炒炭辛散作用极弱,具有止血的功效,可用于便血、崩漏等证[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Herba Schizonepet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荆芥的别名

假苏、四棱杆蒿、香荆芥。

假苏、稳齿菜、四棱杆蒿[3]。

7 荆芥的处方用名

荆芥、荆芥炭[1]。

8 荆芥的来源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1]。

荆芥为唇形植物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 (Benth.) Briq.的全草[3]。

9 荆芥的原植物形态

荆芥为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有香气。茎方形,被短柔毛,基部略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叶对生,3~5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披针形,长1.5~2cm,宽1.5~4mm,两面被柔毛,下面具腺点;近无柄。轮伞花序多花,集成顶生长2~13cm间断的假穗状花序;萼狭钟形,被毛,萼齿三角状披针形;花冠青紫色,2唇形,长超过花萼,下唇中裂片先端微凹,基部爪状变狭;雄蕊4,二强。小坚果矩圆状三棱形,有小点。花果期6~9月。

10 荆芥的产地

荆芥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主产于河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

荆芥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3]。

11 荆芥的采收与初加工

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1]。

12 荆芥的生药性状

荆芥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0.7cm。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3 荆芥的炮制

宋代有焙(《普济本事方》)、烧灰(《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的方法[1]。

明代有微炒(《济阴纲目》)、炒黑(《万氏女科》)等法[1]。

清代增加了童便制(《本经逢原》)、醋调制(《玉楸药解》)、醋制(《类证治裁》)[1]。对炮制目的论述有“生用解散风邪,清利头目……若炒黑用,须炒极黑存性,至肠红下血,女人崩漏,产后血晕,取其凉血及血遇黑则止之义也”(《药品辨义》)和“止血炒炭,散风生用,敷毒醋调,治崩漏童便炒黑”(《得配本草》)[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炒炭等[1]。

13.1 荆芥的炮制方法

13.1.1 荆芥

取原药材,除去杂匮[1]。抢水洗净,稍润,切断,干燥,筛去碎屑[1]。

13.1.2 炒荆芥

取荆芥段,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1]。

13.1.3 荆芥炭

取荆芥段,置炒药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焦褐色时,喷淋少量清水,灭尽火星[1]。取出,晾干凉透[1]。

13.2 成品性状

荆芥为不规则的小段状,茎、叶、穗混合[1]。茎呈方柱形,黄绿色至紫棕色,被短柔毛[1]。叶片较小,皱缩卷曲,破碎[1]。花穗淡棕色或淡黄绿色[1]。质脆[1]。气香特异,味微涩而辛凉[1]。

炒荆芥形如荆芥段,表面棕黄色,略有焦斑,气味稍弱,微具焦香气[1]。

荆芥炭形如荆芥,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内部焦黄色,味苦而稍辛香[1]。

13.3 炮制作用

荆芥一般多生用[1]。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咽喉不利,疮疡初起等[1]。如治疗风寒感冒或疮疡初起的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发热的银翘散(《温病条辨》);治疗咽喉肿痛的荆芥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疗麻疹初起的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广笔记》)[1]。

炒荆芥具有祛风理血的作用[1]。可用于妇人产后血晕,如治疗产后出血过多,头目眩晕的华佗愈风散(《妇人良方》)[1]。

荆芥炒炭后辛散作用极弱,具有止血的功效[1]。可用于便血、崩漏等证[1]。如治疗妇女血崩的黑蒲黄散(《素庵医要》);配伍人参、当归、熟地等可治疗产后血崩及虚人血崩,如升举大补汤(《傅青主女科》)[1]。

13.4 炮制研究

荆芥主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少量右旋柠檬烯[1]。

13.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研究表明,荆芥各部位挥发油含量以荆芥穗最高[1]。炒炭后,荆芥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油中所含成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1]。荆芥炭中有8种成分未检出,但另检出了9种成分,而主要成分薄荷酮(注:止痛成分)、胡薄荷酮仍存在[1]。同时,荆芥炒炭后挥发油折光率增大,并与炒炭程度有关[1]。

13.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荆芥具解热、镇痛、消炎、祛痰作用[1]。荆芥油有直接松弛豚鼠气管平滑肌作用,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降温作用[1]。

研究结果表明,荆芥炭混悬液和荆芥炭挥发油乳剂均有明显的止血作用,生品则无此作用[1]。荆芥炭和荆芥炭挥发油的止血作用与剂量有关[1]。同时,荆芥炭的止血活性部位为脂溶性提取物(StE),其作用机理为:明显缩短实验动物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并且具有体内抗肝素作用,从而对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中的多种凝血因子表现出可靠的激活作用[1]。

13.4.3 工艺研究

以止血、凝血实验为指标,通过正交设计研究,结果表明,荆芥炭的最佳炮制条件为180℃,加热5分钟,铁锅炮制[1]。

13.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

14 荆芥的性味归经

荆芥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1]。

荆芥味辛,性温;入肺、肝经[3]。

15 荆芥的功效与主治

荆芥具有解表散风的功能[1]。

荆芥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的功效[2]。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2]。炒炭治便血、崩漏。

荆芥一般多生用[1]。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咽喉不利,疮疡初起等[1]。如治疗风寒感冒或疮疡初起的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发热的银翘散(《温病条辨》);治疗咽喉肿痛的荆芥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疗麻疹初起的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广笔记》)[1]。

炒荆芥具有祛风理血的作用[1]。可用于妇人产后血晕,如治疗产后出血过多,头目眩晕的华佗愈风散(《妇人良方》)[1]。

荆芥炒炭辛散作用极弱,具有止血的功效[1]。可用于便血、崩漏等证[1]。如治疗妇女血崩的黑蒲黄散(《素庵医要》);配伍人参、当归、熟地等可治疗产后血崩及虚人血崩,如升举大补汤(《傅青主女科》)[1]。

荆芥具有解表,祛风,透疹,止血,消疮毒的功效[3]:

荆芥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麻疹初起透发不畅,荨麻疹[3]。

荆芥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3]。

荆芥治疮疡初起,疥疮,瘰疬[3]。

荆芥为眼科常用祛风散寒药,具有祛风,止血,消疮,止痒的功效:

(1)用于外感风邪所致目病。本品能祛风散邪而性较平和。治风寒犯目所致黑睛星翳,羞明流泪等,常与防风、羌活配伍,如荆防败毒散;治风热所致针眼、椒疮、睑弦赤烂、聚星障、电光性眼炎等,常与连翘、薄荷等同用,如银翘散。

(2)本品炒炭用有止血之功,用于白睛溢血,各种眼底出血,常与蒲黄、墨旱莲等配伍,如生蒲黄汤。

(3)用于椒疮、粟疮、风赤疮痍等。本品不仅能祛风散邪,且可消疮止痒。可与连翘、防风配伍,如除风清脾饮。

16 荆芥的用法用量

煎服:4.5~9g[3]。

解表、透疹生用,止血炒炭用[3]。

表虚自汗者、阴虚头痛者忌服[3]。

荆芥花穗名荆芥穗,功用与荆芥相同,而发散力量较强[3]。

17 荆芥的化学成分

荆芥主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少量右旋柠檬烯[1]。

荆芥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d薄荷酮(dmenthone)、dl薄荷酮、1胡薄荷酮(Ipulegone)、d柠檬烯、荆芥甙A、B(schizonepetoside A,B)。

荆芥全草含挥发油,其中主成分是右旋薄荷酮,还有右旋柠檬烯,左旋胡薄荷酮等。另含荆芥苷(Schizonepetoside)A、B及C,芹菜素7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还含香叶木素、咖啡酸等[3]。

18 荆芥的药理作用

荆芥具解热、镇痛、消炎、祛痰作用[1]。

荆芥油有直接松弛豚鼠气管平滑肌作用,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降温作用[1]。

研究结果表明,荆芥炭混悬液和荆芥炭挥发油乳剂均有明显的止血作用,生品则无此作用[1]。荆芥炭和荆芥炭挥发油的止血作用与剂量有关[1]。同时,荆芥炭的止血活性部位为脂溶性提取物(StE),其作用机理为:明显缩短实验动物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并且具有体内抗肝素作用,从而对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中的多种凝血因子表现出可靠的激活作用[1]。

荆芥煎剂在试管内能抑制结核杆菌[3]。

荆芥炒黑后,能使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缩短[3]。

荆芥有微弱的解热、抗肿瘤作用[3]。

19 荆芥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荆芥

Jingjie

SCHIZONEPETAE HERBA

19.2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19.3 性状

本品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0.7cm。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19.4 鉴别

(1)本品粉末黄棕色。宿萼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弯曲。腺鳞头部8细胞,直径96~112μm,柄单细胞,棕黄色。小腺毛头部1~2细胞,柄单细胞。非腺毛1~6细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壁黏液化,胞腔含棕色物;断面观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胞腔小。内果皮石细胞淡棕色,表面观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密具纹孔。纤维直径14~43μm,壁平直或微波状。

(2)取本品粗粉0.8g,加石油醚(60~90℃)20ml,密塞,时时振摇,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挥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荆芥对照药材0.8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的5%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9.5 检查

19.5.1 水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H  第二法)。

19.5.2 总灰分

不得过10.0%(附录ⅨK)。

19.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3.0%(附录ⅨK)。

19.6 含量测定

19.6.1 挥发油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X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60%(ml/g)。

19.6.2 胡薄荷酮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2nm。理论板数按胡薄荷酮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胡薄荷酮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二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50kHz)20分钟,滤过,滤渣和滤纸再加甲醇10ml,同法超声处理一次,滤过,加甲醇适量洗涤2次,合并滤液和洗液,转移至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胡薄荷酮(C10H16O)不得少于0.020%。

19.7 荆芥饮片

19.7.1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于50℃烘1小时,切段,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茎呈方柱形,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切面类白色。叶多已脱落。穗状轮伞花序。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19.7.2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30%(ml/g),胡薄荷酮(C10H16O)不得少于0.020%。

19.7.3 鉴别

同药材。

19.7.4 性味与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

19.7.5 功能与主治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19.7.6 用法与用量

5~10g。

19.7.7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19.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