氦能制造电瓶吗?

如题所述

微型核电池这个概念并不算新鲜,其实早在1999年就已经被科学家提出了,其可行性在原理上也解释得通,区别于核电站的核裂变生成电能,所谓的微型核电池,其实并不是利用核裂变转化为电能的原理,而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来产生能量。那么既然是有可行性的,那么目前为何没有见到量产的核电池呢?
1、首先便是安全性上,“核”这个词,大家已经不是很陌生了,在很多新闻中也都见过,比如“核电站爆炸”啦,“核弹将毁灭人类”啦,“核泄漏制造出了新怪物”啦,似乎“核”就是危险的代名词一般,在核电站附近的居民甚至会达到谈“核”色变的程度。
而正是由于人们对于核能潜意识里的忌惮,也就导致了核能的民用进展一直以来都非常缓慢,所以即便在实验室中已经实现了核电池的研发,科学家依然要对其进行漫长的安全评估,同时还要用更长的时间去进行宣传,以消除人们的疑虑。如果没有做好安全评估,那么恐怕即便是量产了,也不会有人敢用。引用一条比较有趣的段子:“普通电池发热:我去要没电;核电池发热:我去要炸!”
2、其次还是安全性,我们知道,核电池想要应用在手机中,是有尺寸限制的,即便目前的核电池避开核裂变,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核衰变,来减小其危险性,但是对于手机这种耗电量不大的设备来说,会导致核能释放的能量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释放出来,从而造成热量不能及时转换或导出,那么随着时间的积累,极有可能发生电池破裂或爆炸的危险。
3.另外,依然是因为安全性,在同位素的选择上,虽然目前在自然界探明或人造的放射性同位素很多,但基于辐射类型、辐射安全性、能量稳定性、半衰期和价格等因素的考虑,科学家目前仍未找到令人满意的材料,所谓的氚,也不过可以看成是过度元素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