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故事(短点)

如题所述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围观。有的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

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6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①,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林则徐浩然正气地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

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20
林则徐广州禁烟
林则徐在广州禁止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彼。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一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 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第2个回答  2010-08-20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宫。
第3个回答  2010-08-20
虎门烧烟
第4个回答  2010-08-20
林则徐火烧了鸦片,吓坏了洋鬼子。洋鬼子诡计多端,派兵偷打天津,直逼京都,要挟清朝政府严办林则徐。昏庸无能的道光皇帝吓破了胆,连忙下了一道圣旨,飞马送到广州,押解林则徐到京听候惩办。
钦差读罢圣旨,林则徐又气又恼,但他仍不慌不忙,把公事一一料理停当,才回到私衙。满面泪痕的林夫人已把随身行李收拾停当。林则徐看了一眼,踱步来到书房,朝壁上挂着的一张横幅一指“把这个也带上”。夫人不解,问道“老爷,比这贵重的东西都丢了,你要带此作甚?”林则徐说“要说比什么都宝贵,我办事数十年,时时都记着它,如今年老了,还要靠他养身呢?”“哦”夫人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望老爷多多保重。不过,这么一张纸头,又能怎样养身呢?”林则徐深深看了夫人一眼,便讲起来这横幅的由来
原来这张横幅是林则徐父亲的遗训。因他年轻时性子急躁,遇事不称心就要发怒。父亲林宾日多次劝告,见效不大。一年,林则徐将赴外地上任,临行前,父亲给他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县官,非常孝敬父母,最恨不孝的犯人,判罪也特别重。一天,有两个人捆了一个嘴里塞着东西的年轻人来见官,说这年轻人是个不孝之子,不但骂他娘,而且还要打他娘,把他捆住后仍不停地骂,因此用东西把他的嘴巴堵着。县官一听,火冒三丈,立即吩咐重打五十大板,把那年轻人打得皮开肉绽。这时,有个老婆婆拄着拐杖进来,边哭边诉道“求求青天大老爷做主,刚才有两个强盗来抢我家的牛,我儿子一个人打不过两双手,被强盗绑了去,不知弄到那儿去了,请求老爷赶快替我找我儿子,我就只有这么一个孝顺的儿子呀”县官这才明白,原来打的就是个孝子。真是一时性急,判错了案。
林则徐明白父亲讲这故事的心意,当场便遵嘱写了“制怒”两字的横幅。随身带着,时刻警惕自己心情急躁,容易发怒的毛病。时间一久,他还从中悟出了制怒养身的道理。他说“性子急躁,遇事不顺心,便易发怒;发怒多了,干肝火就旺,肝火旺,既坏事,又伤身,我看老年人得中风,十有八九是肝火旺的缘故。所以嘛,这回进京,我要带这‘制怒’的横幅”。夫人连连点头说“老爷言之有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