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么评价《人间失格》?

如题所述

这本书也算是“丧文化”的巅峰之作了吧,太宰治一代“丧神”。在我们现在的这个丧文化下,充斥着消极的、压抑的情绪,并且这种情况还很流行。这是为什么呢?对于这种丧本身我们不做价值判断,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每当你痛苦恐惧的时候,你知道,一定有很多人和你一样,那也就足够了。

《人间失格》,直译过来的意思也就是丧失了作为人的资格,就是你没法成为大家眼中一个能够生存在社会中的人应有的样子,就是这种感觉。

书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我们只能窥探到叶藏的内心,能体会到他的这种内心懦弱绝望和外在搞笑行为之间的差异。但是我们不知道其他角色的内心,或许别人也有这种挣扎和矛盾,只不过比他更有勇气去面对,没有像他那样把生活过得像那么糟糕,或者没有太宰治这种写作能力去表现自己的内心恐惧。

大庭叶藏,从小就不理解他人,始终无法成为世俗世界中的人,始终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的优秀评价,所以他就一步一步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彻底放弃了作为一个人的资格,一个人应有的一切品质,他也都不要了。而塑造出这样一个人物,反而是太宰治,希望得到的价值体现。

当叶藏以这种丑角精神在人前搞笑,去迎合别人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其实也是在迎合着他的搞笑。别人被他逗得哈哈大笑,会不会也是对他的一种迎合呢?而在这些迎合他的人当中,又会有多少其实已经看穿了叶藏呢?


微信公众号:认知升级内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7

就像心理障碍手记,主角有非常典型的讨好依赖型人格,充满自卑和不安,处处与人为善,抑郁不相信自己能给人幸福,不相信自己值得有幸福。没经历过的人不会懂,而经历过的人反而不会觉得这是一本特别绝望黑暗的书,因为日常的感受就是如此。

没有一个人是没有心理障碍的,世间能看到的只是碍不碍于生存能不能给人便利。曾经光鲜的表面下是怎样相反的内心,颓萎的外表下又是怎样的思绪。那些看起来开朗的人,那些道貌岸然的人,那些无知而伤害了别人的人,那些陷于心理障碍困境而走不出来又无处求助的人。

主角单纯而又敏感,被世间视作罪人废人,文尾又被曾被他吸引的人称作神,那样的他确实是个讨人喜欢的人。书中他和伙伴(我觉得不能称之为朋友)玩儿着晦涩的寻找反义词的游戏,罪的反义词是神么?没有给出答案。而我不禁想:人的反义词又是什么?

那些伤害了主角的人是罪人么?他们也只是限于各自障碍和狭隘的蠢钝的普通人,正如普通的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人。或许有着善意,或许有着自己都不知觉的恶意,浑浑噩噩着。

人间失格,意译是“失去做人的资格”。怎样是失去做人的资格?先要知道人该是什么样的,就如书中他们玩反义词游戏,找不到反义词时曾试图先寻找词义和同义词。而这些都晦涩而含混,论到“罪”时最后没有结论,而不论有没有定论,都是人附加的意思。做人的资格何尝不是如此?

主角体会到所谓的“世间”就是个人。没错,人说世间会如何评价你,其实是他和他们在如何评价你。进一步,所谓世间如何如何,不正是个人的意识拼凑出的道理么?看着如何可怖如何高高在上的世间之理,都是或许荒谬的个人浑浑噩噩不知对错的道理的汇总啊。

普普通通而又浑浑噩噩的人在一起,互相影响,交织出一出出悲剧。

而不管如何思考,主角终也是在自己的人格障碍和周围人的“误导”下一步步走向覆灭。短暂的曙光可以带来短暂的光明,却也无法弥补千疮百孔的心,无法让这心自己发出光来抵挡将来的黑暗。这就是心理障碍的一次次复发,因为问题从来没被真正解决过。

现实就是如此,灌下的鸡汤、吃下的药、对自己的微笑、所谓的深思和反省,甚至专业的开导,只要三观没有确实翻新,潜意识里的症结没有去掉,建立起来的漂亮心绪都可能在某一点细微的撩拨下轰然崩倒。

有时当事人和世间会给他重新站起来的机会,而有时当事人自己都给不了自己机会。

结尾,我有一点希望,阿叶还不好不坏地活在某处。他并不是一个讨厌的人。

第2个回答  2018-01-07

那些女人的角色,只不过也是推动大庭叶藏一生发展的棋子。而作者本身,对其也具有怜悯的,包括大庭叶藏本身亦然——因此,他在良心的驱使下,不停地离开他们,同时也逃避着自身。他们的存在,不过是更加衬托出了大庭叶藏自身的悲剧——一个无法向自身求取存在力量的人,就算再怎样依附他人,终究只能孤单一人。就像江面的浮萍,没有根,永远也不能固定。

大庭叶藏的悲剧不在于不能合群,不在于交友不慎,不在于吸毒,也不在于性关系混乱,而在于他本身就是“没有自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书名叫《人间失格》的原因。想必大庭叶藏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再三自杀,尝试把“不合格的”自己,从这个世间抹去。如果说吸毒和混乱的男女关系是他恶的体现,那么自杀就是他尝试的自我救赎,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在评价他时把这一点抹去。

这一点折射到正常人身上,同样也有所体现出来。我们也会在“世俗”眼光和个人间欲望间犹疑不定,会在做出决定的同时身怀对他人的愧疚感,会“虚假”地撒着白色谎言取悦他人,也会为自己的虚伪而感到羞愧,进而怀疑自己是否已经没有了自我。我觉得太宰治在这本小说中,把这种“欲为(理想中的)人而不得”的心态描摹得很好,这微妙的状态是要很强的笔力才能描写准确的。

至于文中对“世间”的看法,我觉得也比较有意思。大庭叶藏的一生,都是与这“世间”息息相关。他童年就不惜扮丑,来讨好这“世间”,后期也为这“世间”的模糊而感到恐惧,直到最后。

打那时候起,我开始萌发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思想”的念头:所谓的世间,不就是个人吗?

这种想法看似可笑,细细一想却觉得很有道理。很多时候,真正的社会道德在我们决策中所占的比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很多时候我们所遵循的“道德”,不过是被我们所看重的那些人,加予我们的评论和约束罢了——毕竟,遥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无法动摇我们的自尊,我们的亲友却可以。所谓的“社会舆论”的作用,最终也是通过亲友和熟人,才能施加给当事人,这也算是另一种现实吧。

总之,《人间失格》也许没有“正面形象”的主角,“堕落压抑”,“自作自受”,但这并不妨碍它把大庭叶藏的一生描摹的活灵活现,剖析人性中的某些现实,乃至诱发读者进行比对和思考【尽管我觉得太宰治只是在单纯描写,没有这么崇高的意图】,更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好作品——甚至我觉得,能诱发上述争论,都能足够证明,它是一部担得起高评价的好作品了。

第3个回答  2018-01-07

在我看来,任何试图从叶藏这一形象直观地还原太宰治真实内心的举措,不过也是中了太宰治的狡诈的圈套而已。换句话说,对于太宰治的解读,不能简单理解为叶藏是太宰治的真实内心的直观反映,而应该看将其作是太宰治为了更好地遮蔽自己内心的矛盾与分裂而刻意塑造出的一个统一的人格。这个统一的人格将所有问题简单归结于自己心灵的懦弱与现实的强大这一矛盾上,无非是转移了另一处真实的矛盾。

我一直在想,作者真的如书中所诉说的一样,是一个不配为人的刻意讨好周围世界的懦弱之人吗?显然不是。不管从太宰治的真实经历,还是从书中所刻画的叶藏的人生曲线来讲,作者也好,主人公也好,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随波逐流的人,相反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取得了极大地成就。而社会上真正的边缘人,显然也不是一个富家公子或是逐鹿芥川奖的知名文人,而是那些真实地在社会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

然而,这一切边缘人都几乎没有进入到太宰治的视域界限之中。因为太宰治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直到他的一个看上去愚昧贫瘠,并被他称为“白痴”的同学竹一短暂地侵入了他的世界,揭露了他的自负,他才短暂地感到一阵恐慌。而这种恐慌到底是什么呢?我本人有一个自己的推测,即:既然连真正愚笨的竹一都看透了我的滑稽的表演,那是不是说明周围的同学也早已经看透了我的滑稽的表演呢?然而竹一毕竟是愚笨的,所以他当着我的面不小心说出了真话。而其它同学则是聪明的,所以他们聪明地小心翼翼地配合了我的无知完成了整个表演,并让我无法察觉到自己的无知。这个假想是恐怖的。这意味着真正的愚笨者不是被他的滑稽表演所欺骗的同学,而竹一也不是那个唯一的发现我真相的智者。而整个故事中的唯一愚蠢之人,是那个试图用滑稽表演欺骗所有同学的叶藏,其它人不过是配合愚蠢的叶藏完成这个滑稽的表演而已。而在竹一开口的这一刻,自我与面具完成了一个辩证式的颠倒转换,即那个刻意塑造出的愚蠢面具才是真实的自我,而内心优越的真实的我则一开始就是一个荒诞的假象。当然我不知道太宰治是否想过这种可能性呢?因为作者没有说。在作者的文字描述里,叶藏只是简单地认为只有当时的竹一才看透了他的表演。但我认为敏感的作者不会没有想到我上述的可能性。要么,作者就是还是不够敏感。

而从这一点来看,我以为或许真正困扰作者童年的不在于他自己的那种讨好别人的性格,也不在于“真相可能被揭漏,大骗子现形”的恐惧。而在于竹一的出现,令“众人皆醉我独醒”那种优越感的彻底消失。在这一方面,我们发现,叶藏仍然在太宰治的书中被有意刻画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内心气质柔弱的天才,然而在我看来,在作者的精心包装下,叶藏则不过是一个在读者面前伪装成天才的骗子,他骗过了读者,让读者误以为他是早熟的,一个在内心中不融于社会的第欧根尼的智者。实际上,竹一的不经意的言语揭露了另一个真实的问题。即他在读者面前伪装出的早熟从某种程度而言,实实在在是一种中二的幼稚,即他害怕被读者看出,他才那个试图伪装成为智者的愚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