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沃土到瘠壤,淮北地区如何沦为“被牺牲的局部”?

如题所述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很多地方在历史上都很出名。古代的发展和变迁,还有社会的繁荣,都离不开一片神奇的地方。这个地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古代的朝代中,统治者最先对于黄河以北的地方比较中意,而南方一直是南蛮之地。但是,淮北地区却从沃土沦为贫瘠,称为“被牺牲的局部”。这主要是因为经济重心的转移,还有政府的相关政策导致的。

1、朝代变迁,经济重心南下

在宋朝之前,很多帝国的都城都建在北方,很少的统治者会关注南方的发展。但是南宋之后,江南地区开始有了新的开始。这片地区的土壤肥沃,而且水源充足,气候也十分适合种植,渐渐地淮北地优越性就不再那么明显,不仅如此,淮北地区地发展也很落后,一直延续着之前的落后生产力。

2、淮北地区的社会管理比较差

随着统治阶级的南下,淮北地区逐渐疏于管理。淮北地区的社会阶层也比较弱小,没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来发展经济。还有就是淮北地区的人们大多是同等阶级的,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领导,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也不高,所以淮北的整个社会是比较沉闷的。

3、淮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

淮北地区有黄河经过,我们知道,黄河一直是历朝历代的重大问题,它关乎着民生。所以,人们在关注黄河的水患的时候,却没有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淮北地区的发展上。另外,明清之后淮北地区的环境就已经十分封闭了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没有学习新的生产技术。,

淮北地区在宋朝的时候是宋朝和金的交界地带,这片土地也是遭到了蹂躏。所以一个地方的兴衰和贫富,与很多的因素有关,有时候历史的原因也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04

《从沃土到瘠壤:淮北地区如何沦为“被牺牲的局部”?》这是一篇来自于南京大学教授马俊亚的一篇论文,原文刊登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比较长,这里简明扼要的进行一下概括。

淮北的没落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在南宋以前,经济重心不断的南移,而南移的先锋站就是淮北(换言之,淮北承接了大量的产业转移)。


而到了南宋之后,淮北地区逐渐衰落,到了明清时期彻底沦为“被牺牲的局部”。以下是主要原因(本人有补充):


1 经济的转移。南宋以前,淮北是承接北方的宗族的主要地区,比如东晋侨置郡县几乎都在淮北地区,这就导致了大量的产业在淮北地区落地,但到了宋元以后,经济越发的靠南转移,重心变成了两浙和两广。由此淮北没落了。

2 明清两代放弃海运,行河运。在宋朝还有宋金海上之盟,元朝还有从杭州到临安的海上航线,但到了明清两代则彻底放弃了海运,这就导致了“全部黄河水流向徐州、邳州、宿迁、淮安一带,人为地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灾患转移到淮北地区。”使得淮北地区成为洪泛区,加大了生态的破坏,导致农业产值一落千丈。这点要稍微说明一下,淮河地区是链接长江黄河流域的关键,但需要经过大量的水利设施建设,将淮河的水引到黄河。


3 也是因为行河运的原因。在淮北官民矛盾集中,大量的河流工程使得当地百姓承接了大量的摊派和徭役,贫富差距极大。马教授认为这里的社会是“缺乏中产阶层、主要由极贫者和极富者构成的哑铃形结构”。

由此,淮北地区因为政策和经济转移的原因,被彻底的没落,成为被牺牲的局部。大量的水利工程不仅仅不为当地服务(为首都服务),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马教授的原话是:“在只考虑政治影响、不管经济和民众性命的专制时代,(封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失误屡见不鲜,甚至是延续数百年的致命失误。 ”


淮北被牺牲,马教授认为这是中国沦为封闭的超稳定系统的表象之一,极大的延误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专制政治体系中“官僚集团本位”的决策思路,而封建政府对淮北不断的掠夺却对民生相关的事业几乎毫无介入,这和对待江南士绅群体是不一样的。


忆往昔,淮北留给人们的印象不再是经济发达,而是猛将频出,常年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搏杀中生存,形成了比较剽悍的民风。如今看来,淮北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在地方政府的建设下,淮北的明天应该会更好,我们也算是跳出了历史的循环。

第2个回答  2020-05-18
因为淮北水流丰富,地形平坦,南北两方都有群山耸立,所以和平时代,物产丰饶,经济活跃,而战争时代,就成为了战略缓冲区,南北争夺不已。
第3个回答  2020-05-18
对于中国当时的情况是没有办法的,是需要快速提升国内各个方面的属性。比如生产力,工业等等。淮北地区当时就是这么个地区。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以牺牲环境来换来经济。
第4个回答  2020-05-18
早在农耕时期,其实淮北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南宋对峙期间,淮北地处南宋边缘,双方都不愿意对这块区域付诸时间和金钱,导致了淮北的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