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担心的事情往往就会越发生

如题所述

  是的,的确人有时是有这种感觉。


  其实,当我害怕某种事情的发生,正好是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具备存在的环境和客观因素。也就是说,这种情况已经可能具备条件发生了,所以就想到这种结果,当然就会发生的。但我们依然希望它不要发生,所以就出现了越担心的事情就越会发生的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1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生怕的事情真的发生,其实就已经具备那个发生事情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只是我们不希望它发生,但是还是发生了,所以就出现越担心的事情往往就会发生的情况。
  这是事情必然发生的结果,不能为人们担心所转移的客观。
第2个回答  2015-12-12
看看如今我们周围的生活:房价如人们的血压,噌噌往上窜;交通跟得了脑血栓似的,让人焦急还血压升高;物价也变着法玩花样,一段时间一个价,弄得一元的辣条都吃不起了。瞧瞧吧,人们的生活是这样,哪个不着急?哪个不焦虑呢?因此说啊,焦虑是现在人们的通病,没有什么好良方,全凭自个调适。
焦虑是个什么东西呢?
您未必对它认识的全面,虽然一天也要见过好多次。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的:焦虑是对即将到来的威胁和不幸的忧虑预期, 并伴随紧张的烦躁不安、担忧、烦恼和一定的身体症状。也就是说,那些未来某个时期会能影响你利益的,你不能掌控把握的,都会使你焦躁,担心,食欲不好,甚至会手心出汗,尿频尿急,发热发冷,呼吸急促等等。如果你参加过对你很重要的考试、等待老板的面试,或是等待一位姑娘答应和你约会等等,上面所说的,相信你一定不陌生。

焦虑也是分种类的,有一种分类方法把它分为两种: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什么意思呢?Spielberger认为状态焦虑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同时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以及不好的想法,比如老板让你做个简短的发言,此时你可能会心突突的厉害,手心出个汗啥的,这种短暂的焦虑体验就是状态焦虑,但这种情景过后就会恢复正常。而特质焦虑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焦虑倾向,也就是说,不管干啥,都容易体验到焦虑,非常稳定。此类个体在压力的情境下会体验到更频繁,更强烈的焦虑和担忧。虽如此,但焦虑在生活中有其一定的适应性,可使你集中注意力于某件事,使自己的意志能够得到充分调动,以便更好的应对周围的环境。可是,如果长期处于高水平的焦虑状态就会对个体的心理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它会干扰个体的非常重要的加工外界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叫它为执行功能,它可以使你能够更好的计划、协调、推理、问题解决或是决策。
我想重点谈谈执行功能中的一项核心能力—抑制。它是指通过注意控制来抑制无关刺激的干扰,这可以使你能够专注于那些对当前行为最有利的方面,而不是那些对行为产生干扰的刺激。这就像大脑中有一个筛子,可以使你很好的筛掉那些没用的信息,会对你产生干扰的信息。正常人的这个筛子很完整,没有破掉。但是对于焦虑的人来说,这个筛子好像破了一个洞,不能很好的抑制、过滤无用的干扰信息。如此,筛出来的东西既有好东西,也夹杂有很多渣滓,这样就会花费个体很多精力,造成任务质量下降。
在这些渣滓里面,有一类很特殊的东西,就是外界的负面、威胁性信息。焦虑者对这些负面威胁性的东西特别敏感,会特别在意这些东西,并且会进行反复思考这些东西。说到这里,你也许会理解易焦虑为什么会影响考试成绩。可能在生活中,我们只知道考试中的紧张的确会影响成绩,而没有好好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考试焦虑除了会引起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大脑空白,还会使个体不断思考考试失利的可怕后果(周围人的评价、丢失任职资格等),不能很好地抑制大脑中的不良想法,消耗了个体大量的脑内资源,不能很好地分配注意资源。除了考试焦虑,还有很多其他焦虑都会这样。
也就是说,焦虑会损害我们大脑内部的抑制功能,不能使我们更好的集中于当下的任务。Pessoa等人(2012)采用实验任务来研究情绪和认知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的情绪水平对认知表现是不同的,低威胁性的情绪刺激可以促进个体的抑制成绩,但高威胁性的情绪刺激却会损害个体的抑制表现。也就是说,负性、威胁性的外界信息会引起个体的注意偏向,使个体把注意力集中于负性的信息,影响筛子的抑制作用,从而干扰了当下的任务活动。
所以说,人在焦虑的情况下,很难集中精力做某件事,如果整个社会都处于焦虑、浮躁的大环境下,必然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注意和选择。这会导致大众将注意焦点聚焦在社会的负面,造成悲观情绪,缺乏正能量、安全感,影响家庭、工作甚至整个国家的幸福感。因此,焦虑不可不重视。
第3个回答  2015-12-12
这叫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工程师提出的,主要内容,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这句话迅速流传。墨菲定律是其作出的著名论断,亦称墨菲定律、墨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第4个回答  2015-12-12

越担心的事情往往就会越发生是什么

    Spielberger认为状态焦虑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

    同时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以及不好的想法,比如老板让你做个简短的发言

    此时你可能会心突突的厉害,手心出个汗啥的,这种短暂的焦虑体验就是状态焦虑

    而特质焦虑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焦虑倾向,也就是说,不管干啥,都容易体验到焦虑,非常稳定。

    我想重点谈谈执行功能中的一项核心能力—抑制。

    它是指通过注意控制来抑制无关刺激的干扰,这可以使你能够专注于那些对当前行为最有利的方面,而不是那些对行为产生干扰的刺激。

    这就像大脑中有一个筛子,可以使你很好的筛掉那些没用的信息,会对你产生干扰的信息。正常人的这个筛子很完整,没有破掉。

    但是对于焦虑的人来说,这个筛子好像破了一个洞,不能很好的抑制、过滤无用的干扰信息。

    是你过去的经验的逻辑推断,这种经验不一定是正确的,也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思维图式(个人的思维模式:比如:看到女人半夜去开房就不是正经人)不管怎么说。

    第一种情况导致真正发生的概率会比第二种大的多,具体的数据需要通过大量调研才能给到,因此我给不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