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如题所述

相互需求原理的理论要点
  第一,国际贸易条件,即用本国出口商品数量表示的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其水平高低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其一,外国对本国商品需求的数量及其增长同本国对外国商品需求的数量及其增长之间的相对关系;其二,本国可以从服务于本国消费需求的国内商品生产中节省下来的资本数量”。因而,“在国际贸易中享有最为有利的贸易条件的国家正是那些外国对它们的商品有着最大需求,而它们自己对外国商品的需求最小的国家”。

  第二,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意愿取决于它因此能从外国获得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即:一国的出口规模随其国际贸易条件而变化。基于国际贸易条件由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在某一特定贸易条件下,一国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正好等于其贸易伙伴国在同一贸易条件下所愿意购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或一国的出口总额恰为它愿意支付的进口总额。也就是说,某一特定的贸易条件为贸易双方共同遵守。在这样的贸易条件下,两国的进口需求与出口供给两两对等,国际贸易处于均衡状态。

  第三,在双边贸易中,对对方出口商品的需求,以及贸易双方共同遵守的国际贸易条件,随着由各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等因素决定的对对方出口商品的需求强度的相对变动而发生变化。倘若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甚于本国对外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外国的相对需求强度较大,本国的相对需求强度较小,则外国在同本国的竞争中就不得不做出某些让步,本国就可以享有比较有利的国际贸易条件。

  具体说来,对对方出口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较小的国家,在贸易双方的相互竞争中占有较为有利的位置,最终决定的国际贸易条件比较靠近外国的国内交换比率,因而本国可以获得相对较大的贸易利益。简言之,贸易双方之间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着国际贸易条件的最终水平,进而决定了国际贸易总利益在交易双方间的分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2
相互需求理论(theory of reciprocal demand)又称国际需求方程式,是从需求和交换比率方面论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认为只有在两国相互需求的商品价值相等时,贸易才能实现稳定的均衡。相互需求理论是对比较成本说的补充,只能适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的需求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两个国家。
20世纪30年代前,廉价学派提出了相互需求论,约翰·穆勒承上启下,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提出了相互需求的理论;用以解释国际间 商品交换发比率。他使用了 比较利益的概念,解释贸易双方在利益分配中各占多少的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穆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条件(或提供条件)曲线,用几何方法来证明供给和需求如何决定国际交易比率。

穆勒和马歇尔的理论共同构成了相互 需求论,论述了 贸易条件,即 国际贸易中两国 产品交换形成的国际交换比率是如何决定和达到均衡的。

定义
(theory of reciprocal demand)又称“国际 需求方程式”。从 需求和交换比率方面论述 国际分工和 国际贸易的理论。英国经济学家 约翰·穆勒在 1848年提出。穆勒认为,两国进行交换,其交换比率取决于双方对各该项商品 需求的大小,并稳定在输出货物恰好能抵偿输入货物的水平上。例如,以同一劳动量,英国可生产呢绒10码或亚麻布15 码,德国可生产呢绒10码或亚麻布20码。在此情况下,英国可专门生产呢绒,德国可专门生产亚麻布,然后相互进行 贸易,英国以10码呢绒换取德国的17码亚麻布,这样对两国都有利。但若英国对亚麻布的 需求减少或德国对呢绒的 需求增加,交换比率成为10码呢绒对18码亚麻布时, 贸易条件对英国较有利;若交换比率成为10码呢绒对16码亚麻布时,贸易条件对德国较有利。这两种情况下,贸易都不易展开。只有在两国相互需求的 商品价值相等时,贸易才能实现稳定的均衡。相互 需求理论是对比较成本说的补充,只能适用于 经济规模相当、双方的需求对 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两个国家。

相互 需求理论是对比较成本论的重要补充,因为比较成本论虽然揭示了分工和交换能为分工国带来利益,但是却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是贸易给各国带来的利益有多大;二是这个范围内双方各占的比例是多少。而相互 需求理论正好对这两个问题做出了补充,从而使比较成本论更完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