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的昆虫有哪些

如题所述

吸血昆虫有以下几种:
1、蚊子:蚊属于双翅目、蚊科,是最重要的医学昆虫类群。
2、跳蚤:属于蚤目的完全变态类,触角粗短,口器锐利,用于吸吮。
3、蜱虫;属于寄螨目、蜱总科。
4、吸血虫:又称臭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臭虫科。
5、蚂蟥:一般指水蛭,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6
1、蚊子(mosquito):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全球约有3000种。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通常雌性以血液作为食物,而雄性则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脑炎等其他病原体的中间寄主。除南极洲外各大陆皆有蚊子的分布。其中,以按蚊属、伊蚊属和库蚊属最为著名。
2、虱子:虱子 的成虫和若虫终生在寄主体上吸血。寄主主要为陆生哺乳类动物,少数为海栖哺乳类,人类也常被寄生。虱子不仅吸血危害,而且使寄主奇痒不安,并能传染很多重要的人畜疾病。
3、人蚤:是蚤类中与人关系最密切的一种跳蚤。人蚤如同所有鼠疫寄存寄主一样,一旦吸入含有鼠疫菌的血液,理应认为即被感染。因此,人蚤是鼠疫的传播媒介,在发生人间鼠疫流行时能威胁健康人群  。
在1908 年,***爆发了一次鼠疫,在150 只人蚤***有10 只人蚤感染了鼠疫菌。在我国的东北辽通地区,也爆发了一次鼠疫,分别采集到了三组和两组人蚤,经分析其呈阳性 。
第2个回答  2020-12-19
舌蝇。非洲吸血昆虫,能传播人类的睡眠病以及家畜的类似疾病——非洲锥虫病。舌蝇以人类、家畜及野生猎物的血为食。分布广泛,多栖于人类聚居地及撒哈拉以南某些地区的农业地带。一旦被舌蝇叮咬,就可能染上“昏睡病”——发烧、疼痛、神经紊乱,直至死亡。

虱子。成虫和幼虫终生在寄主体上吸血。寄主主要为:陆生哺乳类动物,少数为哺乳类,人类也常被寄生。虱子不仅吸血危害,而且使寄主奇痒不安,并能传染很多重要的人畜疾病。

蜱虫。平时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看起来有些恐怖。

水蛭,或称蚂蟥。我国农村最常见的吸血昆虫,小编小时候曾被一只小蚂蟥缠住过,至今记忆犹新。前几日,见网上有一种新型美容方法——“水蛭疗法”,想想就觉得头皮发麻。

猎蝽,,绝大多数为捕食性,捕食其他昆虫、马陆等,是农林害虫的天敌。 有些种类吸食人体或其他动物的血液,部分种类是锥虫病的传播媒介。

蚊子,世界上数量最多,分部最广的吸血昆虫。作为四害之一,蚊子的传播疾病手段令人闻风丧胆。

牙签鱼是一种属于鲶鱼类的淡水鱼。它们身形似鳗鱼而且全身几乎透明。有“巴西的吸血鬼”之称。牙签鱼会被体液吸引,并迅速钻入人体内吸血甚至噬吃人体组织,造成剧痛。除非动手术,否则牙签鱼不会钻出人体,连当地人都闻之丧胆。如果你在水里尿尿,它会顺着尿液钻入你体内。
第3个回答  2020-12-17
吸血昆虫具有刺吸式口器,靠刺吮人或动物的血液为生。吸血昆虫吸血骚扰、传播疾病、造成机械损伤,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游乐,同时也给家畜和野生动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在昆虫纲的34个目中,吸血昆虫隶属于半翅目、虱目、双翅目和蚤目等4目中。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吸血昆虫
外文名
hematophagus bug
拼音
xi xie kun chong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半翅目、虱目、双翅目和蚤目
分布区域
世界各地
释义
有刺吸式口器吮动物的血液为生
害处
传播疾病、造成机械损伤
收起
半翅目

吸血昆虫
1.l 臭虫科 小型,无翅。体扁平,椭圆形。胸部腹面第2,3对足的基部之间每侧有臭腺挥发区和半月形的臭腺孔发出异味。

吸血昆虫

吸血昆虫

若虫和成虫,雌雄均吸血。白天隐藏在缝隙之间,夜间活动,对宿主无严格的选择性。一般而言,若虫龄期越小,吸血能力越强。4月份开始活动,并随气温升高而活动加强。

发育渐变态,卵产出时借助于副腺分泌液而粘在板缝、墙缝、床席的缝隙或糊墙纸的皱褶中,常3~6个聚在一起,若虫5龄,成虫羽化后经l~2天交配,可持续产卵2个月以上,一生可产200~

500粒或更多,通常可年繁殖2~3代,多的可达5~6代。 臭虫

1.2猎蝽科 锥猎蝽亚科 通称锥蝽。小型至中型,头部尖长,有细颈,活动自如,喙较粗短,复眼突出。  本科分6个亚科74种,全部吸血。其中51种吸蝙蝠血,21种与鸟类关系密切。刺吸人血的仅2种: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我国2种均有。

吸血昆虫
发育渐变态,若虫孵出后经5龄而羽化为成虫。锥蝽分年发生2代、1代和2年1代3种类型,如未饱血,若虫可延长数月不蜕皮,极端例子可达4年之久。大部分为野外生存,少部分则适应了人类的住室。野栖种类栖息在树丛、岩洞、瓦砾下或土面上,家栖种类多在墙角、鼠洞、墙缝、屋顶以及住处周围的畜舍和垃圾堆中。

若虫和成虫,雌雄均吸血。吸哺乳类、鸟类、爬行类、甚至同类和臭虫的血液。家栖型以人、家畜、农禽的血为主,常刺叮人体的裸露部分,尤其以眼的外眦和嘴唇,故美洲有亲嘴虫之称。

虱目
锥蝽

吸血昆虫
俗称虱子。体小而扁,无翅。刺吸式口器构造特殊,口孔位于头之最前端,口侧有一圈向外弯曲的沟状构造,15~16个,不用时缩入。口孔之后为口腔,口腔与上下排列的腔相通,其上腔为咽腔,其下腔为长形的盲囊,即口针囊。囊内藏有口针3支,唾液道即位于背腹口针之间。吸血时,钩状物翻出,以固定在寄主皮肤上,然后口针刺入皮肤,注入唾液,以咽喉管插入伤口。 渐变态,卵长形,粘附于寄主的毛发或人的衣服上,若虫蜕皮4次,1年可发生10余代。

若虫和成虫,雌雄均吸血。终生外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体上,对宿主有选择性。

虱目已知有500余种,我国已知有40多种,全部吸血。寄生于人体的有:阴虱,头虱,体虱。 虱子

双翅目
本目昆虫分3个亚目,吸血昆虫有9科和1亚科。

吸血昆虫
3.1蚊科 俗称蚊子,体较小,雄性触角环毛状,复眼很大,无单眼,喙细长,向前伸,翅窄长,顶角圆,腹部细长,翅缘及翅脉上有鳞片。 卵一般单产,下沉水底,少数粘集在水生植物叶面下,幼虫在水中生活,共4龄,蛹常浮留在水面或潜于水中,雄蚊可形成群舞现象。

仅雌性成虫吸血,雄蚊以花蜜、植物汁液为主,雌蚊以吸食花蜜、植物汁液维持正常生存,但只有吸了血之后,它们的卵巢才能发育。

蚊科昆虫约有3000余种,我国约300余种,全部吸血。

3.2 蠓科 俗称墨蚊、小咬。小型。静止时,前翅重叠,平放于腹部之上。

蚊子

卵可沉入水底或借卵壳外缘的胶状物粘附于湿土。幼虫水生或生活于潮湿环境,栖居水内的幼虫为蠕虫状,生活于土表的幼虫为毛虫型。幼虫以藻类、真菌、纤毛虫等为食,有的甚至自相残杀,幼虫4龄,蛹化在水中或土表。成蠓羽化时,在蛹壳上停留数分钟,待体色变深后,才伸展翅飞行。成蠓交配多有群舞现象,舞群大小不一,从3~5只到上万只不等,一般在2000只左右,飞舞线长约1m,宽与高约2~5m,底层离地面约15cm。

一般在黎明、中午或黄昏活动,有趋光性。成虫自由生活或暂时寄生性,常大量发生,人被叮咬奇痒难受。

成蠓的取食习性分两大类,一类是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生,一类是以动物血液为生。雄虫和非吸血寄生性雌性多以花蜜和植物汁液为食。

蠓科全世界有4000多种,我国有400多种。吸血蠓类仅包括库蠓属、细蠓属、蠛蠓属、澳蠓属等4属的全部种类,我国无澳蠓属。

3.3 白蛉科 体微小,体长约1.5~4.5mm。遍体生毛,头部有及对大而黑的复眼,有长而明见的触角1对,胸部背面的翅狭长呈桃叶状,停留休息时,两翅伸展成45°角,腹部背面第2~6节有毛。

吸血昆虫
白蛉择阴暗、略带潮湿和隐蔽的场所土壤产卵,卵单产,幼虫4龄,l~3龄幼虫对湿度的要求很高。4龄幼虫对干燥的耐受力强,一般喜选择略为干燥而不潮湿的泥土面,化蛹时,幼虫最后蜕下的一层皮仍保留在蛹的尾部不脱落(可以用于识别蛉蛹)。成虫羽化后,性器官已成熟,首先的活动是交尾,然后吸血,1只雄白蛉可交配2~3次,雌白蛉仅只接收1次。 白蛉成长过程

成虫雌蛉吸取血液,雄蛉吸取植物汁液。

白蛉原为毛蠓科中的1个属,即白蛉属,现上升为1个科,全部吸血。

吸血昆虫
3.4 蚋科 俗名黑蝇,在东北地区土名称为“刨锛”或“驼背”。小型,体长1.5~5mm,多数为黑色,体强壮,隆背。头具1对大复眼,雌蚋为离眼式,雄蚋为接眼式。 蚋卵常成块状产在被水淹的物体上,或直接产在水中沉于水底。幼虫靠体末端的后钩环附着在水中物体上,大部分时间营附着生活。幼虫移动的方式有2种:一是用末端后钩环和伪足进行尺蠖式行动;另一是从口中吐出的粘线 。 黑蝇

(唾线)固定于淹没物体上,然后放开它的后钩环而脱离附着点,由水冲下一段距离至唾丝终点为止,然后吞入唾丝而回到原处,或可弄断而附着在一新点。由于大量幼虫作这样的扩散,众多唾线有时可结成蛛网状。幼虫6~9龄,蛹包围在袋状、靴状或其它形状的半裸茧中。成蚋在水边石块上交配。

雌雄成蚋均可以以植物汁液和自然间的糖类物质为食,仅雌成虫吸血。雌蚋吸血,大致可分为嗜鸟血和嗜哺乳动物血两类,一天有几个吸血高峰期,即7∶00~9∶00,12∶00~13∶00,15∶00~17∶00。

蚋科昆虫遍布全球,一般而言,只要有永久性流水的区域都有蚋科昆虫存在。全世界约2000余种,我国有150余种,全部吸血。

吸血昆虫
3.5虻科 虻在牛、马等体上吸血,故有牛虻、马蝇等俗名。虻入室后常在窗户上撞击,又有瞎虻之称。虻的整体外形似蝇,成虫体粗壮,刮舐式口器。幼虫生活于潮湿的泥土中,捕食昆虫幼虫、蚯蚓等,幼虫期特别长,蛹常在较干燥的浅土层中。仅雌性成虫吸血,雄虻只吸取植物汁液。雌虻也需要吸取植物的汁液。成虻一般在动物体上吸血,不吸人血。但斑虻和麻虻比较喜吸人血,人们在江河洗澡受虻叮刺大多是这两类虻。飞行能力很强,每小时可达50km,运动中的物体有诱虻吸血攻击作用,如当人走动或挥动手臂时,它就绕着人的脸飞舞,叮人吸血,人运动停止,虻则离开。 虻

全世界已知有3800种以上,我国约400多种,全部吸血。

3.6 舌蝇科 俗称采采蝇或睡眠蝇,喙直伸,针状,端部有齿,故称舌蝇,触角芒第3节上有等距排列的长羽状毛,腹部气门位于背板与腹板之间的腹膜上。

雌雄成虫均吸血,均传播锥体虫病原,引起人畜睡眠病,可致死。

本科仅1属,即舌蝇属21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非洲,我国无。

3.7 蝇科 螫蝇亚科 螫蝇为中型或小型蝇类,与家蝇相似,喙长硬而尖,有小形唇片。幼虫以畜粪为孳生物质。雌雄成虫均吸血。本亚科全部为吸血种类,常见的种类有:厩螫蝇,南螫蝇、印度螫蝇、血刺蝇、长毛血喙蝇、骚血喙蝇、牛角血蝇、东方角蝇。

吸血昆虫
3.8 虱蝇科 虱蝇体小型或微小,成虫体侧扁,外形类似于虱。表皮似草质,头部扁,嵌入前胸前缘的凹陷。喙细而弯曲,不吸食时,收缩于头内,有翅或无翅。有翅者则雌雄均有翅,保留终生或找到宿王后便脱落,翅后部常呈皱褶状。 幼虫在成虫体内孕育,每次一蛆,蛆产下时立即化蛹。蛹圆形,表面光滑,褐红色。越冬一般在宿主的巢穴 虱蝇内。 采采蝇雌雄成虫吸取鸟类及哺乳类的血液,有时亦吸人血。本科全部为吸血种类。如:犬虱蝇、马虱蝇、羊虱蝇。

3.9 蛛蝇科 小型,头而狭,向后折转放于中胸背面的沟内,胸部扁平,两侧扩张,眼退化,无翅,仅有平衡棒l对,足细长,尤以第一跗节特别细长,形似蜘蛛。

雌雄成虫吸血,宿主为蝙蝠。

吸血昆虫
本科全为吸血种类,我国台湾及华南等地有。常见种类,如多毛蛛蝇。

3.10 蝠蝇科外形如赤蚁,有翅,口器嵌入前头的凹部,胸部背面密生长毛,腹部雌性呈倒卵状,第一节明显,其它各节不能识别。

雌雄成虫吸血,宿主主要为蝙蝠。本科全部为吸血种类,如蝙蝠蝇。

蚤目
通称跳蚤,体小,棕黑色,左右侧扁。体表着生有许多向后方伸延的鬃,无翅善跳。

吸血昆虫
全变态,卵一般产在宿主栖居和活动的地方,如洞巢等。幼蚤常分3龄,通常忌光,抗干燥很差,在湿润环境中生长较好。专食细粒食物,如有机粉屑、宿主的粪便、及成蚤在宿主巢内所排出的含有大量未消化的血便粪粒。

跳蚤

吸血是成虫摄取营养的唯一途径。可分为3种类型:(1)游离型,成蚤自由活动于宿主体,仅吸血时口器刺入宿主皮肤,而且为时很短,但次数频繁,这类蚤占多数。(2)半固定型,雌蚤相当长时间(1~2周)将口器固定于宿主的皮下吸血,但雄蚤仍保持自由生活。(3)固定型,雌蚤永久性的固定生活,整个身体钻入宿主皮下,皮上留一孔,借此
第4个回答  2020-12-19
我们最常见的吸血虫子是蚊子,能伸到皮肤中吸血。虱子也是其中一种,能咬人的皮肤,导致身上瘙痒。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水蛭、跳蚤、蚂蟥、蜱虫、臭虫等,如果发现这一类的虫子,需要及时去除。
四个季节中,夏天往往最受喜爱,或许源于许多夏天特有的标志。比如似火的骄阳,操场上挥洒的汗水,冰凉的西瓜、冷饮……还有萦绕四周的蚊子。它悄悄地降落、轻轻地找准目标位置,把尖锐的口器刺入血管,纵情吸血。而红肿起来的皮肤与瘙痒,则是夏日里暴躁脾气的引爆点。可怕的是,有时即使隔着衣物,它们也能穿越亮哗障碍,往*上*一叮。有时明明确认过眼神,附近没有敌蚊,身上也还是多了几个奇痒无比的“蚊子包”。这是因为蚊子等吸血昆虫的毒素未必都通过叮咬注入。一些虫体表面的毒毛也可能刺入皮肤,疼痛度降低却同样释放了毒素。还有可能,是被叮咬的人自己把敌人一身毒素葬送于自身。一抹蚊子血宣示着人类的胜利,而破碎的虫体落在皮肤表面,却也在死亡之际把最后的毒素纵情释放。最后一种情况,就是虫体直接寄生在皮内,神不知鬼不觉地犯下罪行。蚊子通过叮咬传递毒素示意图而引起的皮肤过敏表现不外乎皮炎湿疹,或者荨麻疹。毒素进入体内,自身免疫系统自然也将采取措施进行防御。于是细胞组织中释放出组织胺,这就是引起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的原因。这可恶的蚊子是夏日里最讨人厌的存在。不仅短暂的瘙痒,经此传播的疾病更是可能带来致命的危机。虽然蚊子承受着最多的谩骂,但和一些同样吸血的昆虫比起来,蚊子根本就是小儿科了。几种可怕却不太知名的吸血昆虫,每一种都是夏日好心情的破坏者,甚至是谋杀者。蚊子蚊子是最常见也最臭名昭著的一种,它也作为四害之一,遭到人人喊打。虽然都是蚊子,但人们要责怪时最好也细心确认嫌疑人。雄雌两性蚊子中,就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而言,也有好坏之分。毕竟雄蚊是不吸血的,它们只吸食植物的汁液以及花蜜。而只有雌蚊才真正对人类心狠手辣下针嘴。雌蚊偶尔也吸食植物汁液,但为了完成繁殖后代的重要任务,它们只能危害人类。只有吸食人或其他动物的血液,雌蚊的卵巢才能发育,进而产卵。从蚊子角度看这可是维系物种繁衍的大事,在人类看来,却饱含切肤之痒与疾病之患。通过血液的传播,疟疾、登革热、丝虫病、黄热病的疾病一余喊次次在人群中爆发。蚊子成了引发疾病的罪魁祸首,于竖键野是人们想尽办法对其赶尽杀绝。登革热的症状之一,皮肤起红疹消灭敌人固然重要,但躲避其攻击也是当务之急。有人说蚊子偏爱O型血,但其实不同的血型对蚊子来说并没有独特的吸引力。它们选择攻击对象的方式,主要还是基于它们几种特别的追捕途径。蚊子对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十分敏感,远在60公里外都能搜索到目标。这依靠的是它们获得生物信息素的嗅觉能力。“血型说”并不成立常常见到蚊子聚集在人们头顶盘旋的一番景象,这不是因为谁没洗头而臭得招蚊子,而是它们对二氧化碳的敏感嗅觉吸引而至。人们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通常会在头上约1米左右形成气流,于是蚊子便绕着气流飞行寻找猎物。靠近以后,二氧化碳浓度和密度大大增加,对搜寻工作也是一个阻碍。它们就只能转变机制,完成近距离搜寻。人体血液中存在一种复合氨基酸混合体,与汗液结合则生成了三甲胺。这三甲胺的气味深得蚊心,它们寻味而来,也就能感受到不同人的体温差异。于是身体热量高,也就是新陈代谢旺盛的人群更受蚊子青睐。接下来,它们就将伺机降落皮肤,施用叮咬*。一种利用二氧化碳和热量的灭蚊仪器蚊子虽可恶,但有的时候,它也因恶名远扬而给别的吸血昆虫背起了锅。要知道,下面这几种吸血昆虫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可不比蚊子轻。蠓、蚋蠓(měng)和蚋(ruì)分别属于摇蚊总科下的蠓科和蚋科。这两种昆虫体型比蚊子小得多。蠓又被称作小黑蚊,蚋又被称作小黑蝇,南方人把两者统称为“小咬”。然而娇小的体型只让它们更加隐匿,咬起人来却比蚊子更让人感到瘙痒。这些小“吸血鬼”与蚊子有着类似的叮咬机制,在人群中不经意传播着疾病。蠓科中的一些种类是丝虫病的中间宿主。蚋科的一些种群也在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传播着盘尾丝虫病。盘尾丝虫的不成熟形态——微丝蚴寄生于皮下形成包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