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晚年为什么选择伐秦国,而不是伐魏或韩,统一三晋呢?

如题所述

赵武灵王堪称猛人与完人的完美结合。

赵武灵王名字叫赵雍,公元前344年――公元前295年。商鞅死于公元前338年,这时赵雍已经6岁了。

赵雍的父亲赵肃侯尚武好战,与诸侯国连番恶战。赵国的国力与其他国家相比是很弱小的,然而赵军的战力却极强,打得周边诸侯头疼不已。

赵雍15岁时赵肃侯病死 ,赵雍继位。战国七雄除了韩国的其余5国联合出兵,趁赵雍年幼讨伐赵国。赵雍却浑然不惧,拉拢北方的胡人、韩国、越国等联合应对。漂亮的破解了5国伐赵,使各国不敢在小觑赵国。

此时赵国的四周,中山国、燕国、齐国、魏国、胡人对赵国虎视眈眈。赵国不得不一面常年恶战,一面施展外交手段与诸国周旋;以求在强敌的夹缝中生存下去。

赵国内部南北的民族矛盾尖锐,冲突不断。赵国南部是农耕地区,以华夏族为主;北部是胡人的居住地,以畜牧业为主业。赵国朝堂以华夏族为主,自恃文明而看不起胡人。

因此,赵雍开始采取改革措施,逐步消除民族融合的矛盾。他巧妙的平衡和化解了华夏族与胡人的隔阂,实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赵雍又顶住压力,仿照秦楚等国的变法,打压传统的贵族,把国家的各种资源统一调配,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

此外,赵雍还利用赵国胡人众多的优势,建立了一支高质量的骑兵部队。

在赵雍改造赵国的过程中,以高超的外交手段,为赵国的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赢得了时间。另一方面,赵雍在不消耗赵国军力的情况下,频繁干涉他国内政,仅是国王就扶植了两个。

公元前315年,燕国的国王不知道怎么回事,就不想再做王了,还仿效古代的尧舜玩儿起了禅让制,把燕国搞得一塌糊涂。赵雍趁机把燕国在韩国做人质的公子职送回燕国,做了国王,就是燕昭王。

公元前308年,秦王赢荡举鼎时受伤而死,秦国内部因争王位而争斗起来,赵雍把在燕国做人质的赢稷送回秦国做了秦王。

赵雍完成内部的改革后。赵国从此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能一致对外;又打造出一支战力强悍的骑兵。虽然受限制于赵国的国力,骑兵规模并不大。但极善骑射,机动灵活,与其它国家的战车和步兵相比,有着代差的优势。

公元前306年,赵雍出兵中山国,兵力规模不大却所向披靡,占领了大片的土地;然后顺势打到胡人的地盘,夺取了河套等地,迫使胡人屈服。掠夺大量的优质马匹,招募了善射的胡人,扩大了骑兵规模。其后的数年,赵雍又连续用兵,继续开疆拓土。

公元前302年,赵雍的骑兵规模已经很大了,对朝堂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以莫大的勇气正式发布胡服骑射改革的命令,对拒绝胡服的人进行惩罚。赵国的军力,由此急剧的强大起来。

赵雍在新占领的土地设立郡县,建立统治,移民开垦。又在新领土的北面建立长城,防御胡人的侵袭。

公元前299年,赵雍让位给儿子赵惠文王。自己担任主父,负责外交和军事。

公元前298年,赵雍为统一天下,把秦国作为战略上的头号大敌。为筹备灭秦,赵雍居然亲自入秦考察秦国的实情。等秦国人得知消息,派兵追杀时,赵雍已经安然而退了。

公元前297年,胡人的两个部落联合攻赵,想夺取故土。可是与赵雍的赵军遭遇后,立马被赵军的军威震慑,没有了进攻的勇气。胡人士卒皆知赵国对胡人的优待,纷纷逃往赵雍旗下,请求收留。

赵雍派人招降胡人的首领。胡人的首领见实力悬殊,赵国又真诚相待,就帅部来投。

公元前296年,赵雍出兵攻灭中山国。中山国的灭亡,为赵国的进一步对外扩张,甚至灭秦都打下了基础。赵雍也开始实行新的扩张计划,然而赵雍的新计划还没实施便戛然而止。

此时,赵惠文王继位已经3 年,声誉很好,赵雍的许多老部下都认可了这个新国王。赵雍却突然对他不满意,想让另一个儿子也上台。于是,被赵雍支持的公子章便开始与赵惠文王争斗权力。

公元前2695年,赵惠文王在灵丘之变中获胜。公子章当场被杀,却无人敢杀赵雍。赵惠文王命令封死所有的道路,把被围的赵雍活活的饿死了。随着赵雍的死,赵国的如火如荼的扩张也无疾而终。

回看赵雍一生,简直是开挂到了疯狂,创造了太多的奇迹:在国内干了商鞅和秦孝公两个人的工作。既打破了旧贵族这一阶层对社会的垄断,建立了中央集权,又给予胡人合法的公平地位。却没有象秦国那样血腥暴力,没有流血事件,堪称奇迹。

外交上,打破弱国无外交的常理,在诸侯国之间玩得风生水起。

军事上,实行的胡服骑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后又带兵频繁征战,打破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弱势,所到之处均是横扫。

另外,赵雍修建的长城之长度,甚至超过了秦始皇修建的长城。奇怪的是,赵雍修建的长城却没有给赵国造成什么大负担。堪称奇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