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战国时期社会各种变化的探究你认为促进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如题所述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发展的深刻原因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受这一矛盾制约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表现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3、革命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反动落后的统治阶级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都不会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都会竭力反抗进步阶级的革命,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进步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达到变革社会制度的目的。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汉语词语,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5、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忠,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一旦转化为生产力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其作用大大超过了资金、劳动力对经济的变革作用。

扩展资料:

社会发展动力的运行过程:

由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的交互作用构成的动力机制给予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应当是适度的。“适度”包括向度、量度与协和度三个指标。向度即动力方向。从社会发展的动力方向来看,判断其是否适度,即视其是否与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相一致。

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这一深刻根源的经济力、政治力和文化力,应有利于保障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有利于提高人类的需要层次及其满足程度,有利于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共生。量度即动力的大小和强度。

人的需要以及作为需要之社会表现的利益追求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但需要层级的提升以及对需要满足程度的期望值必须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水平与程度相适应。动力不足的社会是呆滞的、缺乏活力的;而需要与利益追求无限制扩张和剧烈膨胀,则会引起社会无序和震荡。

适度动力将人们需要的满足和良好的社会运行秩序结合起来,既能激活人们追求合理利益的动力,又能将各种社会动力和活动控制在规则和秩序的范围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7
战国时期 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练习题及答案
版权认证 2019-07-09 4页 用App免费查看

耀采夏月粪虫起萤的店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关注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某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2.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交战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①城濮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秦国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秦孝公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C.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

4.下图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文物是商鞅变法推行哪一措施的历史见证( )

A.鼓励生产 B.加强刑罚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县制

5.右图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的雕像,他是( )

A.大禹 B.管仲

C.商鞅 D.李冰

6.阅读下列材料:

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

——《史记·秦本纪》

请回答:

(1)秦孝公“卒用鞅法”的目的是什么?

(2)“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反映了什么问题?

(3)“鞅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1.右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

2.牛牛一家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农民,下列是关于他们家农业生产情况的描述,这些描述 ( )

①他父亲牵着牛耕地去了 ②他家里又买了一些铁农具 ③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使他家粮食打得更多了 ④都江堰修好后他家灌溉田地更方便了

A.可能全部是事实

B.只有①②符合当时情况

C.②③在当时不可能出现

D.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3.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4.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6.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

A.鼓励耕织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7.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重新规定官爵的等级和待遇。下级士兵在战争中勇敢杀敌的,也可以得到官爵。

材料二 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自由买卖。凡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人免除徭役和赋税。

材料三 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其家属罚作奴婢。

材料四 全国设31个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时进行户口编制。

请回答:

(1)这些变法措施开始实施于哪一年?是由谁主持实施的?

(2)变法前后,国家的统治阶级和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3)这次变法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放水节是都江堰一年春耕的开始,也是都江堰一年黄金旅游季的开始。2006年,放水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悉,放水节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古时,每到冬季,人们便用杩槎筑成临时围堰,使岷江水或入内江,或入外江,然后分别淘修河床,加固河堤,这就是岁修。到了清明时节,岁修结束,便举行既隆重又热烈的仪式,然后拆除杩槎,滚滚岷江水直入内江。后来,放水仪式演化为灌区人民广泛参与的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

材料二

材料三 二王庙是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代重建。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代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以后改用今名。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等,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大殿东侧茶楼是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游人可在此休息饮茶。

(1)如果我们要一睹材料一中说到的“都江堰放水节”的风采,应该去什么地方?为什么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宝地呢?

(2)你知道材料二中所示水利工程建于什么时期吗?从“都江堰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作为水利工程的它发挥着两个方面的主要功能,你知道是什么吗?

(3)古时人们修建二王庙的原因是什么?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怎样为人类社会做贡献。

11.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角色扮演】

(1)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理解学习】

(2)根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确立的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方法探究】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见下图)。

(3)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夯基达标

1.A 2.B 3.B

4.C 图片为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此文物是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见证。

5.D

6.参考答案 (1)富国强兵。

(2)商鞅变法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3)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时期国力最强的诸侯国,为秦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培优促能

1.C 战国七雄中,秦国位于最西边,故选C项。

2.A 本题是历史情景的再现,主要考查对铁农具和牛耕出现以及都江堰知识的掌握情况。

3.B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4.B

5.B 商鞅变法规定,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故选B项。

6.D

7.D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以前是贵族管理士兵,商鞅变法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世袭特权,这就使得有些贵族失去原有的地位,而通过军功士兵也可以成为贵族,故选D项。

8.A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故④说法错误。

9.参考答案 (1)公元前356年。商鞅。

(2)变法前,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土地公有;变法后,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土地私有。

(3)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10.参考答案 (1)四川成都。因为岷江上游地势陡峻,而成都平原地势平缓,江水流到成都平原时突然减速,夹带的大量泥沙因沉积而淤塞河道;每到雨季,江水泛滥成灾,而雨季过后,又缺水干旱;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成都平原洪灾和旱灾的问题,使之成为“天府之国”。

(2)战国。防洪和灌溉。

(3)李冰修建了都江堰,造福于成都人民,因而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4)努力学习,学好本领,为建设祖国、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只要结合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11.参考答案 (1)支持。因为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注:持不同看法,但言之有理也可)

(2)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

继续阅读
开通VIP,免费获得本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已使用版权认证服务

分享收藏下载转存
打开文库App,免费阅读此文档
相关推荐文档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习题(含答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习题 含答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好评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推荐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热门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习题 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第0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习题课件(含答案)
查看

百度文库官方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男人秃头,出门没面子?植发3000单位需要多少钱?查看价格一览表
第2个回答  2020-11-07
寂寞的童年,没有想象中的蓝天、白云与碧海,没有梦幻中的绿草、卵石与小鱼,但那一本本美丽而神奇的课外书,却让我的生活变得美不胜收。

我学习语文的动力来自爸爸,准确地说是来自爸爸的一个故事。记得爸爸与我讲的第—个故事就是“从前有座山……”刚开始时还听得津津有味,重复几遍后,就发现了玄机。我要求爸爸讲一讲其他的故事,爸爸不说话,神秘地走到那典雅的书橱前说:书里有看不完的故事。这就是我学习的最初动力。

带着疑问与好奇的心理,我翻开了书橱里那些有着精美插图的童话书。起初,我看到的是书里可爱的白雪公主和小矮人,是书里漂亮的美人鱼与滑稽的小丑,不到几天功夫,幼稚的童心被彻底征服,我如同一个饥饿的人闻到了面包的香味,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推着我走进那美妙的世界。后来,我走进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我畅游了让人心生遐想的海底世界和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书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美妙。

进入中学后,一本本精美的书籍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的朋友,成了我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精神动力。在一篇篇满含思想的文字里,我读懂了余秋雨的惆怅;在一个个曲折的情节中,我读懂了张爱玲的痛苦;在一幅幅诗意的画面里,我读懂了池莉的清新。在那里,我遇到了给予我生命力量的史铁生,衰败地坛之中透露的那些新绿,不仅激起了他生存的希望,也给了我信心与信念。在那里,我遇到了驰骋球场的贝克汉姆,顽强的拼搏不仅让他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也教会了我奋斗,让我不再是一个对着霞光幻想的人。

一本本精彩的课外书,让我品味到了不同于课堂的味道,它们在我心中升起了一轮全新的太阳,这是一轮催我奋进、促我进步的太阳。感谢你噢,可爱的课外书!有了你,我的生活将永远充满着动力,永远充满着激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