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如题所述

王士祯曾云“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这就是曹植的盛名,能与唐之李白,宋之苏轼媲美的大家。一篇可与屈原的《九歌》相提并论的《洛神赋》让他名满天下。

曹植可以说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他的文章更是被天下推尊为文章之典范,东晋诗人谢灵运赞其“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钟嵘也称赞曹植“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且他还在所著的《诗品》中将曹植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曹植的一生却并不如他在文学上来的那样的顺风顺水。他虽贵为魏王曹操之子,从小就享受着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荣华富贵,但同时也承受着那无尽的宫廷斗争。

少年才情,备受恩宠

曹植乃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的第三子。他从小就表现出与其他兄弟不一样的聪明才智,才十岁就能背诵《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词赋,史载“善属文”。当年曹操看见他写的文章,就十分的惊讶的问他“这是你请人代写的吧?”,十余岁的曹植非但不惊慌,反而很镇定的说到“言出为沦,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意思就是我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要找人代写呢?

自此开始曹操对于曹植那是刮目相看。再加上曹植这个人据史载“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也就是性情坦率自然,从不装腔作势,出行也不讲排面。所以之后曹操就慢慢的开始有意无意的把曹植当做继承人来培养。每次在外作战的时候,有机会都会带着曹植前去,让他知晓一些行军打仗的谋略。

当然此时的曹操对于曹植更多的也只是疼爱,对于他到底能不能做继承人,曹操心中并不是很确定,处于模棱两可的局面。但是直到一件事的发生,让曹操开始对于他寄予厚望,甚至认为他是唯一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兴建铜雀台,并号召天下学子“登台为赋”,而曹植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这个汇集了天下最有才学的活动中,曹植是第一个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文章的创作的。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挥笔洋洋洒洒的写下了一篇名为《登台赋》的文章,这篇文章辞藻华美,引人入胜,可谓是汉赋中的经典作品。而这样经典的作品,曹植就用了数十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可谓是大才。也正是因为如此,曹操看了这篇文章后,就开始越发的重视他。

性情放荡,错失王位

就这样曹植开始被曹操大力培养。214年,曹操东征孙权之时,曹植被委以留守邺城之职。而这其实就是变相的承认曹植的“世子”之位,毕竟能替曹操暂时管理都城邺城的人,你说他的身份是什么?不就是“监国太子”吗?而且临走之前曹操还对曹植说到“你已经二十二岁了,该要奋发图强,学习治国之道了”,而这就已经向世人宣布他有意立曹植为世子。

但是曹操的这份良苦用心,曹植却并未领会到。其实曹操之所以会在临走之时说那句话,其意就是想让曹植不用再任性而为,该长大了。早年间曹操虽然的确喜欢曹植坦率自然的性格,但那是小时候,可是现在曹植长大了,却依然还是如此,这就有点不像话了。

其实也正是因为长大后的曹植太过于随心所欲,甚至是任性而为。才让曹操几度想立曹植为世子,但却又几次放弃,因此曹操不敢将这大魏天下交给一个性情如此放荡的曹植。但是这个时候曹操并未真正放弃曹植,他还是希望自己的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儿子能够“迷途知返”,能够长大,这样他才能百年之后将这大魏天下交给他。

可是最终曹操还是没等到那一刻。公元217年,曹植趁曹操外出之际,借着酒兴私自坐着只有曹操才有资格乘坐的车马,擅自打开王宫大门司马门,然后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时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

这件逾越礼制的事最终让曹操对曹植彻底的失去了信心,也就是如此在同年十月曹丕被正式册封为世子,自此曾经备受宠爱的曹植就此失去了往日的荣光,迎接他的注定会是作为失败者该有的那个无尽的苦难。

曹丕为帝,曹植落难

在曹丕被立为世子的第三年,也就是在公元220年正月,一代枭雄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继位为魏王,这一年曹植29岁。同年曹丕代汉建魏,而不知何故,明明是曹家夺下了江山,但是曹植却穿着丧服,为大汉哭泣。

这种行为显然招惹到了已为魏帝的曹丕,再加上当年曹植可是曹丕当世子最大的阻碍。就这样在新仇旧恨的“加持”下,曹丕对曹植严加防范。但是碍于曹丕母后卞夫人的阻扰,曹丕虽想对曹植不利,但却也不能有什么行动。当然曹植虽“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

曹丕虽然不能对曹植有什么过分的动作,但却可以以另类的做法来折腾曹植。他在曹植去封地的时候,就在曹植身边安插了耳目,这个人就是监国谒者灌均。事实上这个耳目的确很有用,在黄初二年灌均向曹丕上奏曰“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希望曹丕能治他的罪。而曹丕就借着这个借口,将曹植贬为了安乡侯,后不出数月又被改封鄄城侯。

不过曹植始终都是曹丕的亲弟弟,再加上自己母亲卞夫人的关系。在折腾了曹植数年后,曹丕的气似乎也消了很多,于是在黄初三年,31岁的曹植被晋封为鄄城王,赐食邑2500户。也就是在这一年,曹植写下了那篇最著名的《洛神赋》。次年,曹植又被徙封为雍丘王,并于黄初六年增食邑600户。

侄子登基,渴望从政

当然虽然曹丕晚年对于曹植已是很宽容,甚至后期颇有优待。但是曹丕自始至终都没有让曹植登上朝堂,为国办事,他一直都被闲置着的。而曹植也深知曹丕是不可能让他入朝为官的,所以在曹丕一朝,曹植索性就做起了一个闲散的王爷。

但是在曹丕死后,他的侄子曹叡登基后,曹植那颗渴望为国办事的心就又开始活跃了起来。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的渴望着自己的才能能够在朝堂上施展开来,而这个时候他又自认为曹丕死后,自己的侄子不会再去提防他。可是曹植还是想错了,在曹植接连几次慷慨激昂的上书曹叡,要求让他可以入朝为官的时候。

其曰:

“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 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 

......夫临博而企竦,闻乐而窃拚者,或有赏音而识道也。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

但是无论曹植说的如何的动人,曹叡始终对于这位亲叔叔的请求都无动于衷,虽然每次在请求的时候,曹叡都会对其大加赞赏。但是对于曹植想要入朝为官的请求,曹叡始终不给予任何的答复,可以说就是泥入大海,不见踪迹。

但是曹植却始终都不愿意放弃,他时常单独去见曹叡,且每每都与他谈论政事,都希望曹叡能够让他入朝为国。不过曹叡始终都是拒绝于他,显然曹叡对于曹植也是十分的不放心。

而他虽然不会对曹植有什么过分的举动,但也不会对他有任何的重用。且他与自己的父亲一样,也始终都不敢让曹植在一个地方待的太久。太和三年,曹植又被曹叡从雍丘迁往东阿,号东阿王。太和五年又将曹叡迁往陈地,以陈四县封曹植为陈王,赐食邑3500户。

郁郁不得志,忧郁而死

曹植直到晚年都一直渴望着自己能够入朝辅政,但是无奈的对于曹丕的后人来说,这位叔叔始终都是“危险人物”。也就是如此,直到41岁的曹植都从未受到重用,他能做的就是一个闲散的王。但是连这个闲散的王,晚年的曹植也做不了,正如《三国志》载“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

是的,曹植由于少时与曹丕的斗争,直到晚年他都不得安宁,诸侯王该享受的待遇,他都是“复减半”,不到不数年的时间就接连被改封三次。而他之所以会得到如此的结局,无非就是早年与曹丕的世子之争,仅此而已。

最终在太和六年11月,曹植在郁郁不得知的忧郁下逝世,享年41岁。

其实如果曹植不是曹操的儿子,亦或者他没有跟曹丕争世子之位,或许曹植会过得很潇洒,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会让他的才学更进一步,他的晚年生活也不会过得如此的不得志。我想如果他是寻常读书人,或许他就能成为一代名臣。可最终“曹操之子”这个名头害惨了曹植,他本不该生于帝王家,但是老天还是让他生在了帝王家,更甚者还给了他一个任性而为的性格,也就是如此他的一生似乎就早已注定是悲剧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4

说起曹植,很多人脑海中的印象就是一个才高八斗的风流才子,但其实,曹植的政治手腕、野心和魄力,一点都不比曹丕逊色。在他和曹丕争夺世子之位时,他先是结交曹操身边的秘书杨修,后又拉拢曹操手下的鹰犬丁仪兄弟,还和曹彰的关系搞得非常好,他的岳父,是名士崔琰,豪门士族的领衔人物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曹植相当于既得到豪门士族的支持,又有实力最强大的藩王做后盾,在中央还有杨修和丁仪兄弟帮他出谋划策讨好曹操,也正因为此,他曾一度压得曹丕都快喘不过气。只不过后来,崔琰和杨修因得罪曹操被杀,导致曹植失去豪门士族的支持,否则,在曹操死后,他完全可以和曹丕斗上一斗。

等到曹丕继位后,对于这位强大的政治对手,自然是欲除而后快。他先是将曹植最重要的盟友曹彰,通过明升暗降的形式将其兵权解除,然后又让曹彰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居住,并派人严密监视曹彰,后来没多久,曹彰就莫名其妙的暴毙于府邸中。

接着,曹丕又开始清算丁仪兄弟,他借口丁仪兄弟在曹操去世期间喝酒作乐,是为对曹操大不敬,要求丁仪兄弟自杀谢罪,但丁仪兄弟不想自杀,于是便找与曹丕关系非常好的夏侯尚为其求情,但夏侯尚的求情并没有改变曹丕的主意。随后,曹丕见丁仪兄弟不肯自杀,便直接派人将他们及全家男子全部杀死。

在剪除完曹植的羽翼后,曹丕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对曹植下手。曹植知道曹丕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写下一首诗,以劝说曹丕放过自己。这首诗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七步诗,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最后,在卞太后的劝阻下,曹丕最终没能杀掉曹植,只是将他赶出京城,贬为安乡侯,让其以后只能呆在封地活动。曹丕对曹植有多苛刻呢?当时曹植作为曹丕的亲弟弟,正儿八经的皇族子弟,结果其封地食邑只有区区八百户。要知道当年萧何、曹参等人的食邑,都是万户以上,就是张良那又小又穷的留县,食邑也有近两千户,曹植的封地实在太过寒碜。

然而,就是这样的曹植,曹丕仍然不放心,仅仅只过了半年,曹丕又将曹植改封为鄄城侯,将其河北赶到山东的一个小县城。当时的曹植有多惨,史书上是这样说的:"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

翻译一下就是:曹丕对曹植非常严苛峻迫,他给曹植安排的幕僚和下属都是最下等的庸才,所配的护卫士兵也都是些老弱残兵,总共加强不超过两百人。并且,因为曹植以前犯下过错,所以其生活待遇样样都减少半数。

可以说,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他正式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但也是从此时开始,曹植的诗歌,开始发生明显变化,而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佳作,都是在这以后创作出来的。



一年后,由于卞太后的强烈要求,再加上曹丕看曹植也还算老实规矩,便将曹植由鄄城侯升迁为鄄城王,食邑增加到二千五百户,算是对曹植的格外开恩。这一年,曹植31岁,在他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提笔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洛神赋》,也暗示自己昔日的理想和追求从此破灭,余生只会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

不久,曹丕又将曹植改封为雍丘王,让他从遥远的山东回到河南,也算离家近了一些,但其食邑保持不变。直到两年后,曹丕南征孙权归来,路过雍丘,特意去和曹植见了一面。

或许是因为此次南征孙权大败而归,让曹丕有些心灰意冷,希望能够得到亲情的安慰,又或许是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曹丕这番和曹植见面,显得格外温存,两人一边喝酒一边彻夜长谈,似乎又回到当初两兄弟携手共进的日子,这也是曹操去世后,两兄弟唯一的一次温存画面。这次见面结束后,曹丕特意给曹植增加了五百户食邑。

半年后,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或许是因为当初和曹丕的那次见面,让曹植心中的激情再次点燃,所以他当即上书曹叡,希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出一份力。曹植在书中慷慨激昂,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曹叡却还是不太放心这个叔叔,所以他只是对曹植的爱国之心给予口头上的嘉奖。

等到曹叡执政后期,由于曹休曹真的去世,曹氏宗族再也找不出一个可以挑起大梁的人物,并且在司马懿等豪门士族的挤压下,曹氏皇族已经弱到岌岌可危的地步,曹植很快发现了这个隐患,便再次鼓起勇气,上书曹叡,总而言之,自己的亲人不可信,难道外人就可以信吗?亲人会对权力造成威胁,难道外人就不会吗?我们曹氏是不是太过防范自己亲人了呢?

但可惜的是,曹叡看着曹植的上书,只认为他是被闲置得太久,想急切出山才这样夸大曹氏的危机,所以最后仍然对曹植的请求置之不理。这一次,曹植是真的心灰意冷,所以很快就郁郁而终,享年41岁。




第2个回答  2021-01-23
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即位,是为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是为魏文帝曹丕。虽然曹丕顺利即位,并篡汉自立,但是,在成为世子之前,曹丕和兄弟曹植展开了多年的明争暗斗,所以,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乃至于担心曹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那么,问题来了,曹植的后半生是怎么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首先,曹丕即位后,虽然没有除掉曹植,但是,其对于曹植的打压和限制,无疑让曹植的后半生非常难过。换而言之,曹丕虽然放了曹植一命,却没有真正放过他。公元220年,曹操去世,这意味着曹植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他从一个潇洒的王子,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也即曹操虽然最终册立曹丕为世子,但是,曹操生前还是比较喜欢才高八斗的曹植,而且,当时还只是世子的曹丕,也不敢拿曹植怎么样。

不过,等到曹丕登基称帝后,曹植自然要独自应付曹丕施加的压力了。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但是,仅仅数个月后,曹植就被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在交通不便的汉末三国时期,这一改封行为,无疑让曹植非常不舒服,毕竟谁都不希望频繁搬家。

二,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作为曹丕的兄弟,曹植被封王是比较合理的待遇。但是,一年后,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雍丘,古作地名,今河南省杞县。先是河北,再是山东,现在又回到河南,曹植作为曹魏宗室,却依然要经历颠沛流离的痛苦。对此,在笔者看来,曹丕之所以频繁迁移曹植的封地,很可能是担心在某个地方呆的时间较长,形成自己的势力。

就才华横溢的曹植,本来就在身边聚集了一群人才,并且差一点在争夺世子之位的较量中笑到最后。现在,曹丕出于对曹植的防备,选择频繁迁移他的的封地,以此变相的打击和限制曹植,防止曹植形成自己的势力。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当然,顾念手足之情,曹丕也不能太过打压和限制曹植。

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在魏明帝曹叡即位时,曹植还不到35岁。在曹植看来,自己的才能一直没有得到施展的大舞台,现在非常渴望获得曹魏朝廷的重用。在此基础上,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官职上的任用。在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对于宗室力量,无疑是比较重用的,比如曹仁、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渊等宗室,都成为了曹魏的大将。

所以,曹植也希望获得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但是,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也即尽管曹植以叔父辈的身份多次表态,可是,曹叡仅仅是在口头上给予肯定,也即一直没有册封曹植什么官职。而这,无疑让曹植感到自己郁郁不得志。

最后,对于魏明帝曹叡,虽然没有像父亲曹丕一样对曹植严加防范,但是,在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曹植的境遇依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并且其封地还遭到了曹魏朝廷的继续迁移,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太和六年(232年),曹植被改封陈王,同年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植去世的年龄,无疑可以称之为英年早逝了。

总的来说,因为曹植在文学上的造诣,后人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一定程度上,在文学天赋上,曹植显然在自己的兄长曹丕之上,所以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但是,因为曹丕、曹叡两位皇帝的压制,曹植始终是郁郁不得志,没能在曹魏朝廷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这,无疑是曹魏的一大损失。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第3个回答  2021-01-23

说起曹植,很多人脑海中的印象就是一个才高八斗的风流才子,但其实,曹植的政治手腕、野心和魄力,一点都不比曹丕逊色。在他和曹丕争夺世子之位时,他先是结交曹操身边的秘书杨修,后又拉拢曹操手下的鹰犬丁仪兄弟,还和曹彰的关系搞得非常好,他的岳父,是名士崔琰,豪门士族的领衔人物之一。

曹植

在这种背景下,曹植相当于既得到豪门士族的支持,又有实力最强大的藩王做后盾,在中央还有杨修和丁仪兄弟帮他出谋划策讨好曹操,也正因为此,他曾一度压得曹丕都快喘不过气。只不过后来,崔琰和杨修因得罪曹操被杀,导致曹植失去豪门士族的支持,否则,在曹操死后,他完全可以和曹丕斗上一斗。

等到曹丕继位后,对于这位强大的政治对手,自然是欲除而后快。他先是将曹植最重要的盟友曹彰,通过明升暗降的形式将其兵权解除,然后又让曹彰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居住,并派人严密监视曹彰,后来没多久,曹彰就莫名其妙的暴毙于府邸中。

曹植

曹丕虽然顺利登上王位,却很忌惮自己的几位兄弟。曹彰、曹植、曹熊都对他产生威胁。于是,曹丕刚即位,曹彰仅仅三十多岁就不明不白地死在了自己的私衙里面。

曹植吓的赶紧向曹丕请罪。曹丕最后虽然饶过了他,但是对曹植严加看管。时刻防范这曹植,派去奸细日夜不停的监督。曹植实则已经被软禁。有兴趣可以看看曹植那个时间段的文章,大多都是抒发自己的郁闷之情。

曹植

总的来说,因为曹植在文学上的造诣,后人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一定程度上,在文学天赋上,曹植显然在自己的兄长曹丕之上,所以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但是,因为曹丕、曹叡两位皇帝的压制,曹植始终是郁郁不得志,没能在曹魏朝廷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这,无疑是曹魏的一大损失。

第4个回答  2020-12-10

曹植挺惨的,其后半生被曹丕和曹叡两位皇帝防范,十一年三次迁封,没有在哪个地方呆过太长时间,这说明了什么?曹丕没有放过曹植,连曹叡也防着他。


那么曹植后半生是怎么度过的呢?时间点我们以曹丕被立为世子来算起。


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世子。那么为什么是曹丕被立为世子呢?因为同一年曹植做了一件傻事,这件事足以摧毁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好形象。

曹植喝得酩酊大醉,乘车夜闯司马门,而且在禁道上一路狂奔。司马门和禁道是宫中禁地,所有大臣和皇亲国戚都不得擅自闯入,而曹植偏偏嗜酒行凶,违反禁令。这不得不让曹操心里重新掂量一下曹植的品质问题。


本来曹操是非常喜欢曹植的,曹植有下笔成章的能力,记忆力惊人,小时候就表现的聪慧异常。因此曹操外出打仗也经常带着他。


曹植有三位谋臣,杨修、丁仪、丁廙。让曹植开始心生夺嫡之念的起因,其实是来源于曹操对曹植的一次特别关爱: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曹操的意思很明显,我当年二十三岁时是顿邱令,一直奋斗至今。你现在也二十三岁了,要加油呀!暗含很看好曹植的意思,曹植当然明白其中道理,曹丕和曹植都是嫡子,况且曹操是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不会太在意立长这种规矩,因此自己还是有希望的。于是三位谋士开始出谋划策。


这三人当中尤其以丁廙出力最大,丁廙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当面向曹操力荐曹植,曹操在丁廙的劝说下,心里也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


廙尝从容谓太祖曰:「临菑侯天性仁孝,发於自然,而聪明智达,其殆庶几。至於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原从其游而为之死,实天所以锺福於大魏,而永授无穷之祚也。

可惜,最后曹植栽在喝酒这个事情上,而且是两次。第一次就是喝醉后夜闯司马门,造成曹操对曹植失望,当年曹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第二次是二年后关羽围樊城,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兵解救曹仁。可能是想再给曹植一次机会吧,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曹丕请曹植喝酒,曹植又一次喝得酩酊大醉,等到曹操派来的人来到,曹植已经醉的不能走路了。于是曹操再一次对曹植大失所望。由此可见曹丕心里的阴暗程度,为了不让曹植立功,故意请曹植喝酒陷害他:

魏氏春秋曰:植将行,太子(曹丕)饮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虽然曹丕已经是世子(太子)了,但他仍然没有放过曹植,他要让曹植永无翻身的机会。


曹植的三位谋士,杨修被曹操赐死,理由是杨修扰乱军心,擅揣上意,还有一条是杨修是袁术的外甥: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

丁仪、丁廙被曹丕以各种理由打入大牢,最后斩首,株连三族。


曹操死后,曹丕登基,曹植的命运开始发生重大改变,再也没有人庇护他了。


公元221年,曹植被封为安乡侯。当年又被改封为鄄城侯。


公元223年,曹植被改封为雍丘王。


公元226年,曹植又被改封到陈郡,229年又改封到东阿。

曹植每被改封到一个地方,给他的随身亲兵都不超过二百人,而且这二百人还都是一些老弱残兵。随身的官吏也都是一些庸俗之辈。目的只有一个:不让曹植再有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


时法制,待籓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

曹植在夺嫡之争失败后一直郁郁寡欢,本想着曹丕死后自己可以在朝廷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谁知道曹叡继位后继续防范曹植。曹植数次上书要求为朝廷出力,参与政事,但曹叡都拒绝了。六年后曹植在郁闷中病死,时年41岁。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丕终其一生都没有放过曹植,为了防止曹植东山再起,曹丕诛杀了曹植所有的谋士和势力,将曹植数次迁徙封地。曹植在曹丕和曹叡两代君王的迫害和防范下,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他匡扶宇宙,荡清寰宇的伟大理想,最后在郁郁寡欢中死去。这个世界少了一个胸怀大志的君王,但多了一个才华横溢的悲情才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