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中国画核心价值是文化价值的最终体现。中国画论也认为,艺与道有着本来的联系,所谓“艺即是道,道即是艺”,而“画亦艺也”,故画即是道。换句话讲,道是中国画的哲学核心,它体现着中国画特有的本质,也是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在依据。如果理解不了这一点,就很难真正深入到中国画的精神内核中去,也很难真正领悟到中国画的高妙之处,而这些,只有文艺精英才有可能做到。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形而上的艺术;“状物抒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才是根本,形象次要,因此,上等中国画作品,必须具备诗书画的“中国文化特色”缺一不可!举凡熟悉中国美术史的人都知道,首先,“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清·沈宗骞语),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绘画多是士人所为的艺术。而士人,指的就是读书人,即具有较高文艺修养的知识分子。

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清晰、传承有序:

一、先古时期

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拌随着艺术的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作品的创作大多出于宗教和巫术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审美和欣赏的需要。中华先人们对大自然、血与火的崇拜,用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产生“中国红”;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

1 中华先人们对大自然、血与火的崇拜,用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产生“中国红”;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

二、以顾恺之 《女史箴图》,梁元帝 萧绎《职贡图》为例:从此开创书法与绘画一体“中国画题跋”的样式。

2 以顾恺之 《女史箴图》,梁元帝 萧绎《职贡图》为例:从此开创书法与绘画一体“中国画题跋”的样式。

三、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被后人尊为文人画始祖(“南宗始祖”)的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的萌芽。(《梦溪笔谈》中说道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 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 、空间、环境、音 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 、怒 、哀、乐 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

3 被后人尊为文人画始祖(“南宗始祖”)的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的萌芽。

四、宋徽宗赵佶创立“第一幅诗情画意”作品:文人画与匠人画的根本区别是文人画家学识渊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赵佶 《芙蓉锦鸡图》所画锦鸡,飞临于疏落的芙蓉花枝梢上,转颈回顾,翘首望着一对流连彩蝶翩翩舞飞。画上题诗: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释义为:秋天美景正浓,“冲淡了”寒冷,漂亮的锦羽鸡,立于枝头;君子行为,如儒家的五种品德:“温、良、恭、俭、让”;那么人间舒服轻松的生活,应该胜过凫鹥逍遥的日子!)”其诗情画意,溢于画面,令人遐思无限;状物工丽,神情逼肖。锦鸡之神态,全身毛羽设色鲜丽,曲尽其妙,俱为活笔。芙蓉枝叶之俯仰偃斜,精妙入微,每一片叶均不相重,各具姿态,而轻重高下之质感,耐人寻味。图下几枝菊花斜插而出,增添了构图之错综复杂感,渲染了金秋之气氛,衬托出全图位置高下,造成全图气势上贯。芙蓉斜刺向上,使观者凝神于飞舞之双蝶。用笔之精娴熟练,双钩设色之细致入微,空间分割之自然天成,均足以代表北宋宣和间院体画的水平。赵佶的美学思想于绘画中注重诗意的含蕴回味和观察事物的精细入微以及写实表现的传神精切,于此展现得一览无余。工笔画之典雅与匠俗区分,其关键就在于胸怀修养的内营,运笔的动力节奏感和诗意的构成;观《芙蓉锦鸡图》,诚然如是:赵佶所为,典雅浓丽,诗情画意,俱显上乘。注:“凫鹥”-凫和鸥,泛指水鸟。】

4 宋徽宗赵佶“第一幅诗情画意”作品的创立:文人画与匠人画的根本区别是文人画家学识渊博、底蕴深厚,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五、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其中表现突出的有“奉诗情画意至上的“吴兴八俊”(/General/Blog/2020-4-8/1856591.aspx)与“以诗情画意为本的“元四家”(http://bbs1.people.com.cn/post/44/1/1/175715457.html)

5 辽金西夏元的绘画概况图解 ·赵孟頫

六、明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逐渐稳定,绘画艺术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呈现出流派纷繁、各成体系、百花齐放和各画科全面发展的局面。总的说来,元四家的影响在初期犹存,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期以后,以吴门各家为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网页链接

6、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  《落霞孤鹜》明·唐寅

七、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1644年至1911年,历286年。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在文人画思想的影响下,更多的画家把精力花在追求笔墨情趣方面,造成了形式面貌的更加多样,愈加派系林立。在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下,清代画坛流派之多,竞争之烈,是前所未有的。清代绘画的发展,大致也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四王”画派占据画坛的主体地位,江南则有以“四僧”和“金陵八家”为代表的创新派;清代中期,宫廷绘画由于社会经济的繁盛和皇帝对于书画的爱好而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在扬州,却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文人画派,力主创新;(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具体体现为“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特别是宋代以后,中国画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比如开始更加强调画与诗歌、书法、题款、印章等的结合,更加强调画与儒家之道、老庄之道,以及禅宗、禅理等的关系,而这些在古人的创作中也都有着直接的画面反映。

7 “诗情画意”的清· 石涛与李鱓

8  现、当代中国画的诗情画意作品—— 齐白石、顾绍骅作品

潘天寿先生在其《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中国的绘画熔诗、书、画、印于一炉,极大地增加了中国绘画在艺术性上的广度与深度,与中国的传统戏剧一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这是西方绘画所没有的”。中国画也开始更加强调“感物”、“感兴”、“神思”、“虚静”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和精神状态,以及“立身”、“养气”、“积学”等对画家人品学识与文艺涵养的诸多要求,而并非只把目光关注和停留在章法、笔墨、色彩等作品的基本构成上,用今人的说法就是所谓的“本体创作”。殊不知,这看似更加专业化、细致化的概念和提法,实际上已经在有意无意地回避和剥离着中国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已经在浅薄和曲解着中国画的本质特征与精神内涵。尼采说艺术世界的构成由于两种精神:一是“梦”,梦的境界是无数的形象(如雕刻);一是“醉”,醉的境界是无比的豪情(如音乐)。现代美学大师、诗人宗白华指出:“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它的根基却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它要有土腥气,要有时代的血肉,纵然它的头须伸进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着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境。”(美学大师宗白华)

中国文化既探索内在世界的终极真理,也探索外在世界的千变万化。所以我们不排斥佛教这种纯内在的拓展,也不排斥科学、科技,什么都能包容。所以我们不会死于不断向内探索的坍塌,也不会亡于不断向外拓张的疯狂,于是我们活的最久。五千年的文明已经成了西方人的不解之谜。和于内外,不偏于内、不偏于外,称之为“中”,这就是中医的“中”,中国的“中”。儒释道三家,佛家代表着向内探索,儒家代表着向外探索,而道家是联系两者的连线。这就是我们可以经历一时衰败而再次复兴,而且是一次又一次复兴的核心秘密。

  中国画的本质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言志、抒怀”是中国画表现的中心;中国画非常强调意境。我赞同程大利先生总结得出中国画两大功能:1、养心修身之术 ,2、知世悟道之功;只不过:他对大众提出了一个门槛的要求大众必须要先改造自己,而不是去改造中国画,中国画,无论创作者还是欣赏者,它使人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的状态;当然它远离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它是通过内省而达至善;欣赏者与创作者都要把自己提升成有文化的有有境界感的,有操守的人,才能进入中国画。

因此,顾绍骅以为:中国书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即: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因此,品评中国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品味,而不是看西方绘画那样的“一览无余”;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去品味“中华文化精髓——诗词歌赋”;二、从中国书法艺术上去品味字体的美、线的美、力的美、以及表现个性精的美。三、中国画的本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借物象以寄予作者思维、情感的艺术,是“物我合一”的艺术体现。

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 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 、空间、环境、音 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 、怒 、哀、乐 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 。历来有诗 、书 、画同源之说 ,三者的最高境界是 “诗情画意”;都是写心 、写思想 、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