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多年前,把儒家思想推上神坛的董仲舒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如题所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董仲舒提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汉武帝赏识。

所以儒家思想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在孔子生前没有儒教或孔教一说,也没有人把他称作"圣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用政治手段把儒家学说宗教化,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天是自然神,君权神授,圣人是天的代言人,孔子的话就是天命、天志、天道、天理、天意,把一位民间儒学教师神圣化,一下子把孔子推举到了最高神坛,儒学的诗、易、尚、礼、春秋、孝、乐便成了全民信仰的经书,被先人称为圣经、"圣教",孔子也就成了当然的"圣人"。当然,这些都是孔子生前万万没有想到的。

董仲舒"天人三策"导致的后果就是,奠定了儒家思想在我国封建时代的统治地位,使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封建伦常观念深入人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深刻的影响贯穿了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

那么,董仲舒到底何许人也,他的一生到底经历过什么呢?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广收门徒阶段

在30岁时,董仲舒开始招收了大批弟子,精心讲授。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弟子在帷幔外面听。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由于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策问高光阶段

汉武帝即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武帝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董仲舒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的三篇对策写得十分精彩,列群儒之首,颇得汉武帝的赞赏,均被武帝采纳,成为汉代治国安邦的三大文教政策,颁行全国。

两国为相阶段

汉武帝虽赏识董仲舒之才,却并未重用董仲舒其人,只委派董仲舒做了江都王刘非和胶东王刘端的国相,他在政治上也与孔子、孟子一样不得志。董仲舒为江都易王相六年,搞了不少祈雨止涝之类的活动。后来经公孙弘推荐又做胶西王刘瑞的国相。因董仲舒是知名的大儒,刘瑞对他还比较尊重。

弃官归家阶段

董仲舒小心谨慎,唯恐做国相时间长了遭到不测,遂于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据说他回家后不问家产,潜心著书立说,授徒讲学,但仍心系天下,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病故。董仲舒死后葬于西汉京师长安西郊,因有一次汉武帝经过他的墓地,特下马致意,其墓地又称"下马陵"。

品读君曰:

董仲舒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结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当时思想得到统一、让儒学占据统治地位,使中央集权更加牢固、控制了人民的思想,顺应了历史统一的潮流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文化的繁荣。所以说,最终其实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判定,有对,它符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有错,它钳制了思想等方面的发展。

但是话说回来,没有董仲舒,也会有张仲舒、刘仲舒等其他人的思想来为君王服务,这是历史的必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