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如何管理台湾的?请以时间轴的方式表示

如题所述

大清统治台湾共计212年(1683年—1895年),尽管其最后并未放弃台湾,但早期对台湾仍采取“为防台而治台”的消极态度,为节省行政、治安成本限制人口成长,规定官吏不得携家带眷;驻军采班兵制,三年轮调换班,家眷不得随军来台。根据“台湾编查流寓令”中有关渡台限制有三:一、渡行台湾者必须事先取得许可,密航者处以惩罚。二、渡行台湾者不得携眷,已渡台者亦不得接取家族。三、广东屡成海盗渊薮,因积习未改,其住民不许渡台(即渡台禁令,因为粤东人在中国屡次帮助郑军对抗清军)。严禁闽粤汉人无照移民台湾,且不准携带家眷;但闽粤人民因山多田少,资源有限,乃不断涌入。他们或正式持有垦照入台,或买通船头偷渡,冒“黑水沟”之险前往台湾。
清廷对台湾的消极态度一直要到19世纪中叶才改变,其原因是由于国际环境的改变。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欧洲势力冲击著清帝国统治下的台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同意让台湾开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开放打狗和鸡笼二港。此后,台湾的对外贸易相当热络,台湾盛产的茶、蔗糖和樟脑大量出口,这增加了就业机会与政府税收,一些新的城市也纷纷兴起;同时也导致原住民族被迫东迁、客家人地位上升、买办兴起与水土环境被破坏等社会和环境影响。
1875年,沈葆桢以大清帝国钦差大臣身份再度抵台,尽管他在台湾仅停留不足一年,却对台湾近代化有所建树。他推行开山抚番的政策,下令开北、中、南三路通往后山,鼓励汉人入山开垦,至此台湾东部才逐渐纳入大清帝国的领土,但在以武力开拓东部的过程中,也杀害了不少原住民族。此外废除渡台禁令,积极推动近代化建设,如机器采煤;在安平建新式炮台亿载金城等。沈葆桢数度奏请调整台湾行政区划。次年增设台北府、恒春县、埔里社厅、新竹县、淡水县、基隆厅,并改噶玛兰厅为宜兰县、诸罗县为嘉义县及增设卑南厅,全台至此共被分为二府八县四厅。之后经营台湾的是福建巡抚丁日昌,他继承了沈葆祯的现代化政策,修建了台湾最早的电报线。
光绪七年(1881)八月刘璈任职分巡台湾道,即台湾实际统治者。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刘璈率军积极抗战,创下硕果累累。。连横在其所著的《台湾通史》中亦称他为“有经国之才”的能吏“。为冒领功名,击其政敌,刘铭传诬告刘璈十八款。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感到了台湾的重要性,提升台湾的行政层级,将隶属于福建省将近两百年的台湾独立出来,改设为行省,并任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伴随台湾建省,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全台从南到北分为三府(台南府、台湾府、台北府)、一州(台东直隶州)、十一县(淡水、新竹、苗栗、台湾、彰化、云林、嘉义、安平、凤山、恒春、宜兰)、三厅(基隆、澎湖、埔里社)。刘铭传在台湾积极实施建设,在1891年有了大清帝国第一条官办客运铁路(基隆—新竹),南北普设可通福州的电报线,同时也设立邮政与新式学堂,台北城的街头亮起了路灯。在刘铭传的积极治理下,台湾成为当时大清帝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行省。其后的台湾巡抚邵友濂、唐景崧也继承了其政策方针,不过由于经费紧缩,建设步伐相对放缓。但是,台湾建省还不到十年,由于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失败,清廷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