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h”“xswl”“bszd”?你知道这些网络语言的意思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4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曾经一段时间,互联网上突然涌现出的一些英文字母组成的网络语言,比如"zgsg"、"plmm"、"xswl"等等。我第一次看到这些词,也是一脸茫然,这是摩斯密码?还是暗号?等看完解释后,恍然大悟,原来这是网络流行语,同时也可以说是混迹互联网的用户群体的行话。
你肯定会说,我印象中的行话好像不是这样?
非也,行话,指社会上的一些集团、群体,由于工作上、活动上或其他目的上的共同性,在相互之间交往交流时,会创造、使用一些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词汇、用语或符号。(此解释来源于百度百科)
如果按这样定义的话,还真是可以算的上行话了,那我们不妨就从这些网络迷惑语言说起。
类似于zgsg, plmm, xswl之类的语言,网络上还有很多,经我连日梳理,分门别类整理了以下几种:
1.拼音缩写类
这种一般是取自己想说的词语拼音的首字母而组成,如:
【xswl】:笑死我了。
【zqsg】:真情实感;
【blx】:玻璃心,常用于两方互骂时。
至于是不是当初发明这些词语的人忘了切换中英文输入法而导致这些行话生成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这种方法我们是可以借鉴的。按照这个规律,气死我了可以是qswl.我太难了可以是wtnl.等等,我也是一个创作家了?
2.中外文化杂交型
【KY】:是日语“空気が読めない(发音kuuki ga yomenai直译为‘不会读取气氛空气’)”的缩写,意思是没眼色、不会按照当时的气氛做出适合的反应,也称杠精。
【糊穿地心】:“糊”是英文单词“Flop”的音译,指一些大红的明星突然遭人厌烦,变成无人问津的过气明星。
【nbcs】:Nobody cares,没人在乎?我严重怀疑创作者是在炫耀自己会英语的。
3.形象描述类
“狗”:作动词,比喻像跟在主人后面屁颠屁颠的小狗,很喜欢某个人或事而不停追随。比如爱看创造营的节目,就会说狗创。
“本命”:形容自己最喜欢的明星。如朱一龙是我的本命。
“墙头”:抛弃“本命”,转而去喜欢别的偶像。
爬墙:就是从“本命”爬去找“墙头”的动作。如我抛弃了我的本命,去爬墙去找我的墙头-李现了。
还有像“抠脚蠢升”,表示自家爱豆没通告,太闲了,经常用来吐槽经纪公司资源安排的太少了。
“脱粉回踩”:本来是粉丝,后来不喜欢了,还要说坏话诋毁人家。
“毒唯”:指某些只喜欢团队里某一个艺人,然后还要黑其他队员,从而引起争论的粉丝。
“走花路”:“一切顺利,一直有好事发生”。明星走红毯?形象!
看完这些行话,你肯定觉得,就这?
恭喜你,你已经掌握了饭圈语言的基本生成技术,你也可以向岑某诺一样一天写出几千个行话来,这条放进履历里绝对能吓唬到一帮人。
但是这些可以说没什么难度的网络语言为啥就流行了起来呢?为啥要发明这些奇奇怪怪的语言呢?接下来就为大家揭晓它流行的秘密。
1.语言的符号化带来的陌生化和新奇感
说老实话,虽然这些符号字母看起来奇奇怪,但是比起直白的白纸黑字,但是这些符号就是会让你有一种想要探索的感觉,想要去猜一猜这些符号背后的含义,让人有一种想要挑战的欲望,而且猜测所需要的成本很低,你也可以按照你的理解赋予他你自己的想法,再次就是,这个游戏的难度并不大,仅仅靠着拼音输入法,你就能拥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猜对,所以人们在识别和创造这些词语的过程中获得了游戏的娱乐感和满足感。
一般很多场合下,某个人给你安利这些网络语言的时候,也是会让你猜测这些字母的含义,而当你答对一半以上的时候,又有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以消解掉你没有答对其他字母的含义的挫败感,相反,你还会觉得很有意思,你可能就会在下次用这些来考考你的朋友,如此循环下去,可不就是个滚雪球式的病毒营销嘛!没过多久,这些网络语言就会在你的交际圈疯狂传播,进而又传播在你交际圈以外的地方,受众面积广了,知道的人也就多了。
2.网络语言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就像是狼人杀里亮出自己的身份牌一样。嘿,兄弟,自己人。为了区别于其他群体,一说这些圈内专业术语,立马可以起到鉴别身份的作用,这和以前地下党接头说暗号是一个道理。
如果没有饭圈专业术语,可能大家识别一个人是不是某个明星的粉丝的方法是看他会不会去追这个明星的演唱会,但是有的时候即使是去看演唱会依然会发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在饭圈广为流传的粉丝识别失败的事情就不得不提到这一件,曾经有粉丝去听一个明星的演唱会,明星一上场,这个粉丝就大喊:王俊凯,王俊凯!加油!而边上的安保人员很气愤的戳穿了这个人的身份:那是易烊千玺。请你出去,你个假粉丝!结果台上的明星出其不意的来了一句:大家好,我是王源。
你看,看演唱会里并不能成为区别粉丝与否的标准,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一些专业的术语来区分真假粉丝,比如周震南的粉丝一定会知道他2g网络经常掉线的事情,大家相视一笑,问:今天,你周震南了吗?这一问,身份牌亮了,不是死忠粉,至少也不是黑粉。
所以行话的发明一定程度上是区分不同群体的一个标志,圈内人则听得懂行话,嗯,确认过语言,是一个组织的人,而圈外人则对这些行话完全不知所云。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国度,听到乡音会感到很亲切的原因。所以说行话时,观察周边人的反应就能很快找到组织啦。
行话则是行业发展必须带来的一个结果,行业内的行话其实并不是内行人设置的壁垒,而是为了专业领域的人员更准确和方便的交流。网络粉丝是这样,各行各业也是这样。
1.方便行业内部人员的交流
比如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词:mcn,一般不了解这个词的人肯定也是一脸蒙圈,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媒体行业人员向人解释这个词则需要冗长的一段话:MCN是Multi-Channel Network的缩写,本意为“内容制造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内,主要指视频经纪公司(“经纪”不是“经济”),主要业务为挖掘孵化网络红人、KOL、IP形象,并且为其设计发展路线,最终进行落地变现。
这在平时的工作交流中会消耗掉很多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如果在一段比较长的阐述报告中,过多的时间花在解释一个专业名词上则可能会消耗掉过多的注意力。而专业名词的代入则可以节省时间,更方便这个行业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更好的提升工作效率。
2.意见领袖的示范作用
其次一般行业里这些专业术语的运用都是这些行业里大大佬率先传播的,或许是他们创造的,或许是他们开始率先传播的,无形之中作为这个行业里的kol,也就是意见领袖,他的发言和语言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个行业的一举一动,人们会选择模仿,传播。
而当大量的人进行传播时,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反对意见的人就会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随着反对意见的式微,久而久之,这些专业术语,行话就会在这个行业里逐渐稳固起来,成为行业文化的一种。这也是这也是我们心理学上常说的沉默的螺旋效应。
2.行话的运用可以提升社会认同感
除去有些行业内那些拗口生涩的专业术语,有的行话还是很有趣的。
比如甄嬛体,“舌尖体”都可以看成是剧粉的行话,比如:
今儿倍感乏力,恐是昨夜梦魇,扰了心神。加上五一度假后,玩了真人游戏,不想身子越发疲累,连续休息两天也未能恢复。今儿个早上看错了时间,半路上方才明白,当真是春困至极。若能睡个回笼觉,那必是极好的!春困甚为难得,岂能辜负?
说人话:今儿真的不想上班!
甄嬛体据说网络上仿写式样的已经有几百种。创作者无一例外都是《甄嬛传》的剧粉,人们在这种语言体模仿中找到了一种群体的集体感,比如”镇魂女孩“”东宫女孩“都是这一群体的集体标签。另一方面,行话的使用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在行业获得的认同感,这是区别于其他人的一种独特的标签,也是自己找到社会位置,社会角色的一种证明。
问题来了,如果人人都说行话,会有什么影响?
1.尴尬局面的诞生
过多专业术语,陌生词汇的使用会使得行业之间的交流形成隔阂,而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