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院则指各部和军队划分的一个个单独的小群体,属于第一批官二代和军二代。院里应有尽有,得父辈的独特优势,最早接触时代前沿的人,形成了大院文化。这拨人排外,抱团,局气,仗义。一个带一个,人托人,最终火了半个娱乐圈,成了京圈的核心。
进京赶考,高中状元后,首先得安置各部和机关单位。中某海大院自不必说,(封面就是神秘的第一大院)。国务院占了礼王府,政协占了顺承郡王府,解放军占了庆王府,外贸、煤炭和纺织部占了长安街,机器、财政部和计委占了复兴门三里河。
总参占了景山后地安门,中宣、文化部占了沙滩后街,统战部占了府右街,新华社占了宣武门。总后、空、海军、通讯兵、铁道兵等大院则从公主坟一直到西山。
当时90多个单位跑马占地,这批高干子弟生于此,长于此,童年的记忆铭刻在脑海,青少年的青春奉献给了大院。这点由他们不同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各自的大院情怀。
北京大院文化
949年新中国成立,古老的北京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后,新中国的中央直属机关、政府部门、军队各部委、各军兵种机关、文教单位纷纷搬进北京,他们都需要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北京旧城区拥有产权的房子不多。
一时无法容纳大量进京的机关办工人员,和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各类人才。于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头10年,政府在北京兴建起众多用围墙围起来的大院,供各大机关办公及居住所用。
与生活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不同,这些共和国首都的新市民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操着各种方言、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而随着第二代大院人的出生与长大,一种有别于传统北京文化的独特文化开始在大院里应运而生。
某种程度上,大院的红色文化丰富了老北京的皇城文化,两种文化在交互影响中,构成了北京“首都文化”的基础,今天我们重温大院文化,也是对高速发展中的北京城的一次“寻根之旅”,大院既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院人永远的心灵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