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道德难题

如题所述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陈腐,创新合力不大很多农民普遍对新生事物接受较慢,不抗拒但是也不积极响应和热衷;等的意识,靠的观念相当严重,积极性挖掘很不够,创新意识差。必须引导大家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消费方式,积极倡导消费者的循环再利用,引领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
2、科技力量薄弱,农民素质偏低农村最缺的就是科技和文化,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高技术产品及再加工产业;科普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亟待提高,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加强农村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是改善农村贫穷落后状况的良方。科技开发能力不足,开展清洁生产的能力不强,缺乏“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意识。
3、农村环境较差,生活质量不高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农村的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但“露天厕、泥水街、鸡鸭院”的生活环境没有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没有根本改观。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的统筹和改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广大农民热切的期盼。
4、化学物质污染,潜在威胁加剧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有机质减少,造成土地板结,地力下降;地膜覆盖面积的增加使耕地中塑料残留增加,降低了耕地的透气性,增加了农业耕作的难度;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农药不仅在大气中扩散流失,造成经济浪费,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受到严重的破坏。土壤污染的途径主要来自于:施用过多化肥、农药于土壤,使其逐渐累积造成污染;大量的工业与生活废物(废水、废渣、垃圾等)进入土壤,这些污染物质进入土壤的数量、浓度、持续时间超过土壤的净化能力时,即在土壤中累积,成为土壤污染的重要途径。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1、建设生态文明,观念必须先行要建立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念,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当中,充分发动和依靠农民这个创建主体,在创建中要相信农民、依靠农民、组织农民、引导农民、提高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是衡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要培育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态道德,倡导农村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师法自然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每个人都应该内在的形成对待自然界的友好态度和积极实践,从我做起,节制欲望,勤俭节约,适度消费,从而全面弘扬生态道德理念。
2、因地制宜分析,规划布局长远搞创建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好阶段规划和年度规划。村庄有大有小、建筑布局零乱、高低不一,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必须从城乡统筹的高度出发,结合城镇布局,做好村庄布局和建设的长远规划,才能使生态文明村创建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生态文明村创建,要特别是要抓好载体建设,如沼气池的推广和建设就是经济、生态的有机统一。规划要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准确把握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创建的内涵。按照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逐步开展阶段性建设。
3、培养新型农民,提高整体素质继续加大科技三下乡的力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从我区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程实践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生活,提升农民科技致富的能力。
4、加大投资力度,搞好硬件建设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基本实现道路平整,庭院整洁,用水安全;采取政策扶持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策略,多方筹集资金,进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6、强化环保意识,扩大无公害生产开展全市土壤污染调查及治理恢复,掌握土壤污染现状、污染范围、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程度,积极开发各类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严格控制粮食产地和菜篮子基地的污水灌溉。加大科研力度,推广新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强化检疫制度,杜绝直接污染及间接污染;鼓励注册商标,增强品牌意识,大力推进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保证农产品安全,拓宽农民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渠道,确保农民经济效益的提高及粮食和菜篮子的安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