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存在六大名著,为何成了四大名著?

如题所述

01.六大名著到四大名著,是现实情况与精神食粮维持的平衡点

在我国成立初期其实是有六大名著的,当时的我们百废待兴,民众们的精神世界也是需要知识的滋润,所以我们推出这几部名著供大家读阅。但是出于现实的考虑,要印完这六本书并且发行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所以为了节省费用只是先印刷了其中四本,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另外两本就没有推行的必要了,剩下的《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这两本书也就没有那么出名了。提前印发的这四大名著,相对于这两本来说更能弘扬正能量,这两本书的讽刺性太强,也是不利于刚刚稳定下来的群众阅读。

02.太过于讽刺,对未来抱有期待的群众此刻不适宜再挑战《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也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出色的作品,这是一部官场小说,也是官场小说中最直接的一部。对于官场中黑暗又讽刺的一面,本书中向来不留情,非常直接的就开始输出嘲讽,一点面子也不给留。如此泼辣的文风贯穿整部作品,从开始到结尾全部都是对人物细致的描写,每一个表情中仿佛都是讽刺,可以算得上是批判界的扛把子。所以说,对于还没有开始享受几天当家做主的群众来说,这本书也确实有点不适合流传。

03.信科学才能走得更远,《聊斋志异》没有等到一个好时机

《聊斋志异》也是深受大家喜爱的一本小说,通过对小说故事里的妖魔鬼怪和人类之间爱恨情仇的描写,也是间接的批判了之前的封建思想,郭沫若评价这本书“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这本小说属于灵异类,按理来说是很受大家欢迎的,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其实更倡导大家相信科学,相对于已经有神鬼的《西游记》,这篇很自然的就淡去了痕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5
六大名著里还有《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但这两部著作最多反应的是反面教材,其中包含的讽刺意义是最多的,是两部没有正能量的作品,所以变成了四大名著。
第2个回答  2020-03-15
因为剩下的两本是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这两本书讽刺意味比较浓重,不是正面教材。
第3个回答  2020-03-14
去掉两本名著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主要是中国为了发展文化鼓励新兴文化,这两本书中大多是讽刺,不利于文化的传播,所以去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