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都有啥民间故事呢?

如题所述

撒拉族民间诗歌包括民间长诗、民歌。“撒拉曲”,撒拉语叫“玉尔”,是用本民族语言和曲子演唱的长篇抒情诗。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巴西古溜溜》、《撒拉尔撒西布尕》、《阿依固吉古毛》、《哎道》、《皇上阿吾 》、《阿丽玛》等,这些作品大都抒发了青年男女的相爱之情。除反映撒拉族青年男女冲除封建礼教的桎梏,追求自由恋爱和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之外,同样也蕴涵着丰富的民俗事象。如《巴西古溜溜》中的“巴西溜溜,帽子戴得俊俏; 腰儿细细的,丝带儿扎得苗条”;《阿丽玛》中的“头上戴的是绿盖头,身上穿的是青夹夹,脚上穿的是阿拉鞋(绣花鞋) ”,反映了撒拉族男女的服饰习俗。《撒拉尔撒西布尕》中的“撒拉尔撒西布尕,巧手制口弦,阿娜云红姬,巧舌弹口弦”等体现了撒拉族的民乐等游艺民俗。从“磨轮为啥转呀,山沟流水冲;磨盘为啥响呀,上有红青稞⋯⋯”中可看出撒拉族用水力带动磨盘以磨面的习俗。

撒拉族民歌可分为仪式歌、儿歌、情歌等。
仪式歌是撒拉族民歌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歌谣。《吾热亥苏孜》(婚礼祝词)和《撒赫斯》(哭嫁调) ,本身既是撒拉族婚俗的一部分,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事象。《吾热亥苏孜》中“人世间谁该受人尊敬? 是长辈。为什么受人尊敬? 他们饱尝了人间的苦痛,残风饮露中得以幸存,满脸的皱纹,蕴含着力量和智慧,满脸的胡子,闪烁着生活经验的光辉”。“高山上点灯万里明,大河边栽花根子深,沃地里种的庄稼旺,美满的婚姻暖人心。”曲调婉转,歌词优美,意境开阔,感情诚挚,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折射了撒拉族的民间伦理道德、经验等精神民俗。“人世间谁该受人尊敬? 是阿舅。为什么受尊敬? 铁出炉架,人出外家,阿舅是骨头的主儿,尊敬阿舅是撒拉人的规矩⋯⋯。”阿舅虽不是家庭成员,但撒拉人认为“阿舅是骨头的主儿,万事要听阿舅的话”。因此,阿舅和外甥的关系十分密切,外甥家无论办喜事还是丧事,阿舅是必请的贵客,享有崇高的地位。男婚女嫁都得征求阿舅的同意,婚礼中阿舅又是主要宾客。为了表达对阿舅的尊敬与感激之情,除邀请阿舅参加婚礼外,结婚前还要专门请来阿舅盛情款待一番,给阿舅抬(送)羊背子、茯茶等,撒拉语称作“阿让恩达”。结婚之日,男女双方都要请客送礼,阿舅又是两家宴席的贵客,他要向新婚男女送衣料及盖头,鞋袜等物,还要送一定数目的现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3

撒拉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对他们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撒拉族民间故事中广泛反映了这一信仰习俗。如在《阿丹目,艾斯里掏热亥旦》(泥捏阿丹)的神话故事中,讲述了胡达(真主)用泥土捏出了阿丹目(人祖) ,又从阿丹目肋下取出了一根肋条,造了哈娃。后来,他俩受“易比利斯”(魔鬼)的引诱,吃了禁果,被罚降到世上。又如在《阿姑•尕拉吉》中,姑娘尕拉吉与邻村的穷人小伙子高斯古尔•阿吾相爱并订了亲,在他们即将结婚的时候,尕拉吉的父亲又反对他们的婚姻,将尕拉吉关起来,并派其兄长追杀高斯吉尔•阿吾。结果,高斯古尔•阿吾被杀。当尕拉吉逃出家后,看到了高斯古尔的尸体时,她哭泣地说:“高斯古尔•阿吾啊,顿亚是哄人的梦,阿赫热提才是永久的幸福乐园。”这里,“顿亚”、“阿赫热提”是撒拉族对世间、阴间的叫法,体现了伊斯兰教对撒拉族语言的影响。在《阿娜•云红姬》中,阿娜•云红姬嫁到“巴尔克西”(富人)家后备受虐待,她伤心透了,几次想跳井自杀,但想到这是叛教的行为,就活下来了。后逃回娘家,但娘家不收留她,认为“嫁出去的姑娘是泼出去的水”,最后,她哭诉道:“牛马般的劳累夺去了我修行练功的时辰。”这些都具体反映了伊斯兰教对撒拉族人民生活的影响。

此外,不少作品还深刻揭露和抨击了历代统治阶级的残暴、专横、贪婪、虚伪和愚蠢,同时也歌颂了劳动人民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所表现的机智、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
神话《蟒斯赫尔》(又名《聪明的老汉》)描写了一个代表恶势力的九头妖魔,在它将要吃尽全村百姓的时候,碰到了一个聪明的老汉,这个老汉不仅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避免了被吃的灾难,还使妖魔失掉了九颗头。

类似的故事还有《布热、吐里古、道仙》(《狼、狐狸和兔子》) 、《道仙麻布热》(《兔和狼》)等。这些动物寓言故事形象地体现了撒拉族下层人民的机智和勇敢。
民间故事中还体现了撒拉族的历史及各种社会民俗。如《韩二个》讲的是韩二个率领穷人与“哈尔”(汉语称哈尔户长)作斗争并同苏四十三一起领导撒拉族人民进行反清起义的故事。《阿舅日》是描写家境贫寒的外甥尕拉•阿吾,在得知自己的父亲被朝廷命官兼大财主的五十三阿舅逼债逼死的悲惨家史后,替父报仇的故事。
《阿腾其根•麻斯睦》中,麻斯睦以自己无与伦比的勇敢、刚毅,以及超人的力气和武艺,杀死了乔装打扮、混入人间、杀死无数生命的九头妖魔“蟒斯赫尔”,并在大鹰的相助下,从深洞中飞回人间,与其爱人共•阿娜(太阳姑娘)团聚。这些传说和故事体现了早期撒拉族社会的血缘组织和血亲复仇的习俗。

此外,在《阿娜•云红姬》、《罗仙布迂险记》、《日孜根取妻》等故事中都提到了“天上无云不下雨,世上无媒不成亲”这样的谚语,体现了撒拉族男女结婚时,请媒人(男性一人,女性二人)的婚姻习俗。

上述故事、传说、神话等口头文学,不但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保留了相当多的中亚细亚民族的文化风格,同时也体现了撒拉族信仰习俗中流动着阿尔泰———突厥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及汉———藏文化的血液。

第2个回答  2017-11-13

撒拉族谚语既是撒拉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撒拉族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渗透到撒拉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指事广泛,充分体现和展示了撒拉族的民族个性和文化气质,极大地丰富了撒拉族语言和口头文学。在传授生产、生活经验,指导人们生活行为,鼓舞斗志,培养高尚道德情燥等方面,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条谚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事象,成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口头文学,常常被运用于人们的说笑言谈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类:

在阶级社会里,代表剥削阶级的第31卷韩建业:撒拉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事象本民族土司、头人、地主、官僚及官府衙门,利用手中的权力,残酷地压迫、剥削被压迫阶级,平民百姓与剥削阶级始终处于对立的地位,他们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于是,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况,创作了许多批判和揭露官府的谚语,以示对统治阶级的愤懑抗议。如:“十日的雨,一日晴天就会晒干;十村穷人,一个富人能榨干”;“无论走到哪里,锅的耳朵都是四只”;“麻雀落田要吃粮,狐狸进家要偷鸡”等。其中第一条谚语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地主老财的痛恨和愤怒;第二条谚语从民众的角度看“天下乌鸦一般黑”,官府中没有好人;第三条谚语形容官府老财进家来,不是要钱就催粮,没粮他就抢,没钱他要命,搞得百姓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