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位置与大地构造背景

如题所述

研究区在构造上位于东北地区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边缘,属亚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接壤部位,由于这两大板块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塑造了独特的、相互联系及有规律的构造格局。华力西运动以后中国大陆基本连成一体,做为古亚洲大陆的一部分而加入全球板块构造运动,印支运动使古大陆板块全面拼贴,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由此开始向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转化的进程。燕山旋回阶段,亚洲大陆东侧发展为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大地构造演化进程受古亚洲大陆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古陆壳板块拼贴后持续作用的联合控制,地壳运动强烈,挤压与拉伸作用多次交替,塑造了燕山旋回的构造格局。燕山运动末期,尤其是晚白垩世以后,随着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向东迁移,亚洲大陆的东缘由安第斯型大陆边缘转化为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第三纪(古近-新近纪)时期,中国古大陆东部边缘的构造演化不但在强度上,而且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第三纪(古近纪),由于太平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大陆岩石圈侧向伸展,地壳减薄,研究区应力状态从挤压转变为拉张,在中生代构造格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盆岭式构造、断裂带,巨大的岩浆活动带及大陆边缘沟弧盆地系在继承中生代构造格局的基础上,自北西向南东形成海拉尔盆地、大兴安岭、松辽-孙吴盆地、依兰-伊通断裂带、下辽河-三江盆地、张广才岭、敦化-密山断裂带、老爷岭、兴凯湖盆地、长白山及图们江第三纪沉积盆地等盆岭相间的构造格局。总体呈现出在山岭地区缺失下第三系(古近系),以上第三系新近系沉积为主,伴有火山喷发;在大型的沉积盆地及沿两大裂谷系中则表现出第三系沉积厚而全,自古新统至上新统均有沉积,同时伴有多期火山喷发活动发生。东北地区规模宏大的北东向额尔古纳断裂、嫩江断裂、哈尔滨断裂、依伊断裂、敦密断裂等构成了整个东北地区影响第三纪地层分布、沉积建造、火山活动及成矿作用等特征的主体构造格架,它们均经历了长期的活动历史,在第三纪构造应力的作用下重新活动,控制了第三纪构造发展与演化。

图2-1 研究区构造位置示意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