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潘与贼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曾国潘与贼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历史小故事
曾国藩与盗贼的故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但他小时候天赋却并不高。有天夜里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道重读了多少遍,还是没能背下来。有个贼潜伏在屋檐下,想等读书人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啊,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那篇文章。贼实在忍无可忍,推门进去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随口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的确很聪明,是块读书的料,可惜他没走正道,这聪明也白糟蹋了。如果贼能和曾国藩一起用功,付出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其成就肯定比曾国藩要大得多。但为什么我们都知道那个笨人曾国藩,至今还在读他的文章,在课堂上讲他的事情,总结他的读书体会,汲取他的从政经验,却无人知道那个聪明过人的贼呢?原因很简单,曾国藩虽笨,却能笨鸟先飞,读书勤奋,坚持不懈,结果以勤补拙,靠着非凡毅力和超人付出,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一完人"。而那个聪明过人的贼呢,空有天赋没有勤奋,再加上走歪了路,聪明用错了地方,变得默默无闻,充其量也就是当地一个偷技高明的"名贼"吧。
古往今来,能成就一番事业、青史留名者,大体上有两种人,一是既聪明又肯用功的人,譬如"融四岁,能让梨"的孔北海、小小年纪就知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12岁当宰相的甘罗;再就是虽不太聪明却极用功的人,譬如背书背不过贼的曾国藩等。无疑,聪慧早熟、天赋突出者,在做学问建功业方面肯定会捷足先登占大便宜。但事实上,许多过目成诵、强闻博记、聪明过人者固然占尽先机,却不一定就能走多远;反倒是那些看似愚笨、资质平平却肯下苦功锲而不舍者,最终能获得成功。
所以,人有小聪明,可喜可贺但不足为恃,千万别忘了勤奋和坚持;人,迟钝笨拙也不可怕,更不必气馁,只要肯用功,不怕吃苦,坚忍不拔,照样也能踏上成功的坦途。这也就是所谓天道酬勤的道理,谁如果对此理有所怀疑,就想想那个背书还背不过贼的曾国藩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管理过程是一个双赢的过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通过协调达到双方各自的目的。但往往现实中却发生了种种偏颇。管理者往往利用自己的对等优势来实现某种对管理者来说是有利的目的,但是结果却是双方的利益均没有达到最优,但是整个的博弈结果,管理者由于处于优势地位,往往获得比较优势。
  看个众所周知的故事。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这个故事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这个故事也往往成为激励的故事,而一些所谓的半瓶子人士,也往往会利用这些故事来教育和指导新的员工,要努力啊,要努力啊,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关键是你的工夫没下到,关键是客户拜访的少,关键是你缺乏恒心,关键是你要相信你能成功。看不到成功人士都这样的吗?
  所以在听了老板的激励后,员工们就开始了努力,开始了每天起床的高呼胜利,每天都阳光满身,每天都激情四射,每天都不厌其烦的拜访客户,而结果呢,客户在他的不厌其烦的过程中对其厌烦起来,员工在几乎疯狂的精神状态下进行着不可能的事情。当然很多人会明白过来退出这个圈子,可是往往多年之好,自己成了老板,又成了一个利用同样的方法去激励其他人了。
  工作需要激情,但是成功不光光是激情就能达到的,我们更多需要的是理性,是一种职业精神,需要专业的素质。不是只靠几个故事就能成功的,而当老板发现员工其他素质较低却不做任何培训,而仅仅靠几个故事激励的时候,员工们要反思一下这个老板的用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