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都汉城什么时候改名叫首尔的,为什么?

如题所述

2005年1月。
在2005年1月,韩国政府宣布“__”的中文翻译名称从“汉城”正式更改为“首尔”意味“首善之都”。原因:在2005年以前,韩国的首都有两个名字,韩语固有词称为“首尔”,汉字词称为“汉城”。为了规范起见,2005年韩国政府正式将汉城更名为“首尔”,因为一个城市有两个名字,容易引起误解。比如韩国有首尔大学,也有汉城大学,很多时候人们把汉城大学误认为是首尔大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12

在2005年1月,韩国政府宣布“서울”的中文翻译名称从“汉城”正式更改为“首尔”意味“首善之都”。

原因:在2005年以前,韩国的首都有两个名字,韩语固有词称为“首尔”,汉字词称为“汉城”。为了规范起见,2005年韩国政府正式将汉城更名为“首尔”,因为一个城市有两个名字,容易引起误解。比如韩国有首尔大学,也有汉城大学,很多时候人们把汉城大学误认为是首尔大学。

扩展资料

韩国首都首尔名称的历史以及由来:

首尔最早的名称是汉城,是高句丽的别都,三京之一。1392年,朝鲜太祖李成桂在开京(今开城)建立朝鲜王朝,1394年迁都汉阳,即今日之首尔。此后,汉阳一直都是朝鲜的首都。日据时代,汉阳降格为汉城府,直到与开城府一同被并入京畿道为止。

1945年复国后,再度从京城改称为서울(英译Seoul)”。朝鲜战争爆发后,原汉城(今首尔)在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联合国军之间四度易手。韩国光复之后,独立政府1948年起使用韩语固有词“서울”(意思为“首都”),因当时无汉字名称,故中国等继续使用汉字名汉城称呼。

1949年提升为特别市后,首尔也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张,直到1973年为止。首尔在1988年曾举行过奥运会,2002年亦与日本东京合办世界杯,首尔承办了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开幕式。2005年1月19日,时任市长的李明博正式宣布“서울”的中文译名改为首尔,并通知中国政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首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19

2005年1月18日,该市市议会正式通过把其市的中文名称定为「首尔」,并把官方的所有出版物改用新名称,但部份华语地区还使用汉城。 首尔(韩语:서울),正式名称为首尔特别市(서울 특별시),是韩国的首都,旧称汉城、汉阳等,「首尔」是韩语「서울」的汉语译音名称。

原因:汉城改名为首尔,其根在民族主义。其实,类似的“去汉语化”举动在韩国已经进行了多年。在韩国,关于是否保留汉字、保留多少汉字的争端就从来没有断过,最近的一次是2004年12月21日,韩国决定将现行759项法律文本中混用的汉字标记方式全部以韩文取代。“去汉语化”的程度,与韩国实力的提高、与韩国领导人的风格、与韩国不同派别的角力,甚至与中韩关系,都息息相关。

扩展资料:

其实“首尔”在韩语中就是首都的意思,韩国早在1945年就称汉城为首尔了,但“首尔”的汉字词依然是汉城,所以在汉字文化圈里,依然把韩国的首都称为汉城。

在2005年以前,韩国的首都有两个名字,韩语固有词称为“首尔”,汉字词称为“汉城”。为了规范起见,2005年韩国政府正式将汉城更名为“首尔”,因为一个城市有两个名字,容易引起误解。

比如韩国有首尔大学,也有汉城大学,很多时候人们把汉城大学误认为是首尔大学,或者误认为汉城大学后来更名为首尔大学。图为首尔大学“新闻社”,可以看到汉字“大学新闻”。

参考资料:首尔 (韩国首都) 百度百科

新京报:汉城改名背后有深刻的文化根源 人民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7-25

因为在朝鲜战争时,韩文“서울”没有相对应的中文,所以在2005年,汉城改名叫首尔。

在朝鲜战争期间,汉城独立政府1948年起使用韩语固有词“서울”(意思为“首都”),由于在当时该名称没有对应的汉字,中文使用者沿用了朝鲜王朝时期的汉字名“汉城”。

开始的时间是2005年1月19日,时任市长的李明博正式宣布“서울”的中文译名改为首尔,通知中国政府,并正式向中国方面要求协助改名。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首尔从朝鲜三国时期的百济国都慰礼城始建,就开始了它在朝鲜半岛上作为首都或重要城市的地位,此后,今日的首尔一直都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家必争之地。

统一新罗时代,开始定名为“汉阳”。高丽王朝时期将汉阳定为南京,于高丽文宗23年(即1068年)时命名,到恭愍王时的1356年,开始迁都往南京,但其后中断。

1392年,朝鲜太祖李成桂在开京(今开城)建立朝鲜王朝.

1394年迁都汉阳并将汉阳改为“汉城”。

1945年8月朝鲜半岛解放后不久即实行美苏分据,初期仍名为京城府。

1948年随着大韩民国成立而定为首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首尔

第4个回答  2014-05-20
改名所引发的争议
2004年,时任汉城市市长的李明博提出把“汉城市”的中文译名改为“首尔”。随后2005年1月,韩国政府通过决议,“汉城”一词不再使用 ,改称“首尔”。
为此此事引发有关学者和政府的争议,本词条以公正客观为原则,将正反两方观点分别陈述:

赞同方:

  古今中外,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名称变更,是常见的普遍现象,如中国首都曾几次变更名称,直到现代正式定名为北京,国际上此类现象举不胜数,如近年非洲国家扎伊尔改名为民主刚果,俄罗斯圣彼得堡几易城市名称等等,我们政府也及时接受新名,而不是继续使用旧称称呼其地,为何? 就是对主权国家的尊重。“名从主人”是各国翻译和转写外国人名地名所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外国地名中译通则中明确规定“外国地名的汉字译写,以该国语言的标准音为依据”,又有“以该国官方文字的名称为依据”的明确条例。而且中国历来对使用汉字的国家地区地名始终是沿袭'名从主人'的原则,同样中国城市改名,周边的汉字国家也予以尊重和支持。

汉字在公元3世纪传播到朝鲜半岛,韩国人民开始使用汉字为韩语地名注音,后来直接使用汉字为城市命名。

  历史上的首尔。也曾几经更名,公元前18年,百济在此修筑“慰礼城”,设为国都,其城池雏形开始发轫。474年,高句丽击退百济,于此地设置“北汉山郡”(*注:韩语中Han[译为汉或韩]为大和无限之意)。668年,新罗打败高句丽,统一朝鲜半岛,北汉山郡改为“汉山州”,随后又直称“汉州”。 935年,高丽灭新罗,先是改其为“南京”,后因其汉山之南汉江之北的方位,改称“汉阳”。1393年,朝鲜王朝决定以此为都,遂大兴土木,用心构建,从此定名为“汉城”(韩语读音Hansung �6�3�1�0)。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将“汉城”改为“京城”(日语读音Keijo)。1945年日本投降,朝鲜半岛光复。韩国人民改“京城”为韩语固有语地名“Seo Ul(意为首都)”,虽然口称它为“首府”,却因没有对应汉字,仅用韩文拼写,Seoul遂成了朝鲜半岛唯一没有汉字标记的城市。从此西方国家用 “Seoul”称呼该城市,使用汉字的日本也用非汉字的片假名ソウル(日语中用来标记外来语或地名等专有名词的文字)来称呼Seoul,这也是日本唯一非日文汉字标记的韩国地名,而华人世界因Seoul没有对应汉字,故长期使用历史上的旧称“汉城”来标记Seoul (�1�9�3�5)。

  这个韩语固有地名Seoul,长期成为韩国境内唯一没有法定中文对应名称的地名(据说中国大陆曾短期使用过音译名“苏乌”,但不久,为了与其他华语地区统一,便沿用了朝鲜王朝时期的旧称“汉城”)。当然,在韩国民间,虽然韩文固有地名已颁布实行,可是因没有汉字名字对应,也屡见使用非法定汉字地名“汉城” 指代Seoul。这从当时的韩国中文出版物和老照片等影音资料里找到例证。但也因使用非统一的法定汉字名称而带来了“地名混乱”。如韩国首都有两所大学,一是Seoul大学(韩国第一高等学府),另一是汉城大学(Hansung,首都的私立大学),在汉字表述中全部标记为“汉城”大学,这就造成交往的混乱。中韩建交之后,随着两国交往的加深和频繁,类似的混乱也层出不穷,而对Seoul城市的汉译错误地名,也不符合中国法定的外国地名翻译原则,2005 年初,韩国政府正式以法定的形式将韩国唯一没有汉字对应的首都名称用汉字“首尔”标记,也明确宣布不再使用旧称“汉城”,而“汉城”也就成了韩国首都首尔的历史地名,如'北平'仅仅是北京的历史地名,而不是今天的名称一样,中国人称呼韩国首都使用中文译名“首尔”,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中国有关外国地名翻译使用规定。

反对方:

  音译只是一种文字翻译为另一种文字时的一种手段。现在国名、地名、人名在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时,一般采用音译的方式,如新加坡(Singapore)、西班牙 (Spain)、伦敦(London)、巴黎(Paris)、莫斯科(москва)、等。但是否全部是音译呢?也不一定。如:旧金山 (San francisco)、牛津(Oxford)、剑桥(Cambridge)。“韩国”这是在汉语中的称呼,英文是“Korea”,“中国”的英文是“China”。这些非音译的情况大多是历史原因形成的。

约定俗成是语言的普遍规律。如何翻译人名、地名,不仅要考虑“翻译和称说的便利”,更要遵循语言的约定俗成的原则,即尊重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习惯说法。比如英国大哲学家Russell,在中国广为人知的译名为罗素,如果现在译为“拉塞尔”,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在我国,“汉城”这个名字随着中韩各方面交流的增多,已经为很多人熟悉,相反,Seoul却少有人知。而且“汉城”只是专有名词,没有人仅从字义的简单相加理解为“汉(人)的城”。况且,汉城仅仅是韩国的一个城市,取名“首尔”(首都之义),以通用名代替专用名,从语用学角度讲也是站不住脚的。假使韩国首都迁到别的城市,该城市就是“Seoul”(首尔)了,那么汉城又该如何称呼自己呢?

  大家很清楚,汉城以国际惯例的名义处心积虑要改中文名,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称说的便利,而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那么,一个国家是否有权要求其他国家如何翻译自己的国家名和城市名呢?如何改城市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其他国家无权也没有必要去干涉,但它也同样没有权利去规定别的国家如何翻译自己的城市名。如果提出这样的无礼要求,就有干涉别国内政之嫌了。从维护国家主权和形象的角度考虑,我们完全可以按照传统习惯继续使用“汉城”这个称呼。而且,一旦我们按照他国意志更改了译名,那么可以预见,韩国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提出此类要求的国家。到那时我们将会面临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

  国际惯例是有“名从主人”的说法,即对人名与地名采用音译。但这并非绝对,也可以从其义、从其形,完全从音是不全面的。现实中汉语的外国地名并不都是音译,如英国的牛津、美国的盐湖城等。而中国的珠穆朗玛峰在英语中则一直用殖民者的名字Everest来称呼。如果汉城改成音译,那么,韩国 KOREA 也应改叫高丽;如果接受了汉城的改名,今后再有类似情况,又该如何呢?

第二,语言学中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则,就是“约定俗成”。“名从主人”的原则一般多用于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但对于使用汉字的国家,情况就有所不同。用汉语书写韩国、日本等地名时,一般都遵从历史和习惯,采用传统的借形或意译的方式,如“东京”“大阪”“汉城”“新义州”等。“汉城”在汉语中已经使用了数百年,是中国人以及全世界使用汉语的人一直习惯的说法。如果这个称谓对韩国有侮辱嫌疑,提出改名应予以重视,但“汉城”并无此意;况且汉城位于汉江之畔,称汉城非常贴切。应告诉韩国,要尊重历史已经形成的习惯,尊重使用汉语民族的习惯,尊重汉语译名的习惯。

  接受汉城更名,会给我国以及使用汉语的国家和地区带来极大的不便,教学、新闻、出版等等许多方面都要相应更改,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成本巨大。而修改工作难免挂一漏万,反而滋生事端。

  即使我国接受汉城更名,目前韩国的做法也是极为不妥的。中国是汉语的故乡,汉语是中国的母语。至于汉城在汉语中如何称呼,涉及中韩两国共同使用的汉字问题,理当由中韩双方通过交流协商来协调一致,选择合宜的音近字,而不应由韩国一厢情愿,自作主张。目前韩国的做法显然是不尊重我国的。况且,“首尔”从音译的角度看,尚不如“索尔”二字更符合“Seoul”的读音;从语义上,说汉语的人从“首尔”上也看不出有什么“清凉且鸟语花香”的含意。

第三方:

  既然我国官方以及主要媒体已经认可了韩方的更名,再过度地炒作、争议,已没有多少必要。
  “汉城”、“首尔”都是不错的名字。
  不习惯叫“首尔”这个新名字的,在非正式场合继续使用“汉城”称呼也没有什么不恰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