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能够做到安详冷静,谦恭尊敬的去待人接物,严厉而又能宽容地去待人,刚柔相济地去处事。

“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大致故事如下:
文王重病之际,自知病情不能好转,决定传位给太子,便召姜太公和太子发到自己的床前,说:“唉!上天要遗弃我了,周朝的社稷,将要归太子发主持。今天,我就请尚父来教导你一些治国之道吧!”

太公问:“大王想问些什么?”

文王回答说:“古代圣贤安帮济世的方法,为什么有时停止了,有时又昌盛兴起呢?”

太公说:“圣贤之道衰颓的原因有三种。其一,看见善事不去办反而怠惰不为。其二,时机成熟了又犹豫不决。其三,明知不对的事情仍要去做。这三种现象出现时安帮济世就要衰亡停止了。”

太公继续说道:“圣贤之道昌盛兴起的原因有四种。其一,能够做到安详冷静。其二,谦恭尊敬的去待人接物。其三,严厉而又能宽容地去待人。其四,刚柔相济地去处事。这四种情况出现,安帮济世就能兴起了。所以,正义胜过私欲,国家必然昌盛。私欲胜过正义,国家必然灭亡。恭谨胜过怠惰,国家怎么能不强盛呢!怠惰胜过恭谨,国家必陷万劫不复的境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30
  要联系上下文来看
  第21卷:孙膑兵法· 第23章

  本篇分析了作战失利的各种因素,提出军队要行“起道”的主张。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欲以敌国之民之所不安,正俗所……难敌国兵之所长,耗兵也。欲强多(1)国之所寡,以应敌国之所多,速屈(2)之兵也。备固,不能难敌之器用(3),陵兵(4)也。器用不利,敌之备固,挫兵也。兵不……明者也。善阵,知背向(5),知地形,而兵数困,不明于国胜、兵胜者也。民……兵不能昌大功,不知会(6)者也。兵失民,不知过者也。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时者也。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兵多悔,信疑者也。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形,不知备者也。兵见善而怠(7),时至而疑(8),去非而弗能居(9),止道也。贪而廉,龙而敬(10),弱而强,柔而[刚],起道也(11)。行止道者,天地弗能兴也。行起道者,天地……
  * * *
  ……之兵也。欲以国……
  ……内疲之兵也。多费不固……
  ……见敌难服,兵尚淫天地……
  ……而兵强国……
  ……兵不能……
  (1) 强多,勉强增加。
  (2) 屈,竭尽。
  (3) 意谓设防坚固,但抵挡不住敌人进攻的器械。
  (4) 陵兵,被欺凌的军队。
  (5) 背向,指行军布阵时的所向或所背。如《孙子·军争》:“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同书《行军》:“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司马法·用众》:“凡战,背风背高,右高左险”之类。
  (6) 金,时机。
  (7) 见善而怠,见到有利条件而怠惰不前。
  (8) 面临良好战机而犹豫不决。
  (9) 抛弃错误,但又不能照正确的去做。
  (10)《六韬·文韬·明传》有一段类似的话,“龙而敬”作“恭而敬”(参看注(10))。龙、恭二字古通用,但此处上下文为“贪而廉”“弱而强”,而字前后二字义正相反,恭、敬二字义重,疑有误。一说“龙”借为“宠”。
  (11)《六韬·文韬·明传》:“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文字与本篇相近。但本篇的“止道”“起道”,从下文“行止道”“行起道”二语来看,似是两种道的名称。疑“止道”指停滞、灭亡之道,“起道”指兴旺、胜利之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7-30
最简单的就是,以静制动,以慢打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