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的正面事例?

古代或现代 必须是正面的

1、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便提出了为政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孔子主张“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哲们告诉我们社会政治中的“安危”、“存亡”、“忧患”、“安乐”之理,是从当时社会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之谈。如果没有忧患意识,是成就不了伟大业绩的。

比如,清朝末年,慈禧夜郎自大,没有居安思危,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最终使中国陷入了半封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历史证明,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2、《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3、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企业要避免“温水煮蛙”现象,首先要求其最高管理层具备危机意识,企业才不致在战略上迷失方向,不经意之间滑入危机的泥潭之中。

值得重视的是,危机管理并非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或某些职能部门,如安全部门、公关部门的事情,而应成为每个职能部门和每位员工共同面临的课题。

在最高管理层具备危机意识的基础上,企业要善于将这种危机意识向所有的员工灌输,使每位员工都具备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高员工对危机发生的警惕性,使危机管理能够落实到每位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做到防微杜渐、临危不乱。

4、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

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

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5、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

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5

1、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企业要避免“温水煮蛙”现象,首先要求其最高管理层具备危机意识,企业才不致在战略上迷失方向,不经意之间滑入危机的泥潭之中。

值得重视的是,危机管理并非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或某些职能部门,如安全部门、公关部门的事情,而应成为每个职能部门和每位员工共同面临的课题。

在最高管理层具备危机意识的基础上;企业要善于将这种危机意识向所有的员工灌输,使每位员工都具备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高员工对危机发生的警惕性,使危机管理能够落实到每位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做到防微杜渐、临危不乱。

2、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

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

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3、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合兵一处,共同进攻郑国

郑国非常害怕,马上向十二国中最强盛的晋国求和,请求得到宽恕。晋国在郑国的一再哀求下,与它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余十一国见晋国已经表示了态度,不敢得罪强国,纷纷停止进攻,撤兵回去。

郑国见战争结束,就将很多兵车、乐器、乐师和歌女送给晋国国君,表示谢意。晋悼公见郑国如此服从本国,心里格外高兴,便想把郑国送来的一半歌女送给功臣魏绛,说:“这些年你一直尽职尽责地为我出谋划策,使晋国的事情越办越顺利,咱们君臣二人就共同来安享太平岁月吧!”

但是,魏绛却坚决不肯接受这些美女,他对晋悼公说道:“现在您能将许多国家团结在您周围,这是您的才能,也是满朝文武同心协力的结果,我的功劳并不显赫,怎能无功而受赏呢?不过,我倒是希望您在享受欢乐之时,能够想到以后国家进一步发展的事情。

尚书》上说:‘安居的时候,应该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这样才能够早作准备,进行充分准备才可使失败和灾祸不再出现。”


4、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

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

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5、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

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05
居安思危的事例: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就是这种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者,则昌、则盛;反之则衰、则败、则亡。
1、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便提出了为政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孔子主张“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哲们告诉我们社会政治中的“安危”、“存亡”、“忧患”、“安乐”之理,是从当时社会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之谈。如果没有忧患意识,是成就不了伟大业绩的,比如,清朝末年,慈禧夜郎自大,没有居安思危,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最终使中国陷入了半封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历史证明,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2、《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3、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企业要避免“温水煮蛙”现象,首先要求其最高管理层具备危机意识,企业才不致在战略上迷失方向,不经意之间滑入危机的泥潭之中。值得重视的是,危机管理并非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或某些职能部门,如安全部门、公关部门的事情,而应成为每个职能部门和每位员工共同面临的课题。在最高管理层具备危机意识的基础上,企业要善于将这种危机意识向所有的员工灌输,使每位员工都具备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高员工对危机发生的警惕性,使危机管理能够落实到每位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做到防微杜渐、临危不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