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讲了些什么?

如题所述

《亲爱的》是一部让人鼓舞的电影。作为一部题材敏感、风格纪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电影,它完成度高,高水准地、克制地、恰当地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它商业性与批判性兼有,一方面,将会有很多人进入影院观看它,同时它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以商业性完成更大的使命。陈可辛聪明,一直以来饱受争议。从《甜蜜蜜》一片搭着来港陆人与金融风暴的顺风车,到现在《亲爱的》以「拐卖儿童」搏尽眼球。他似乎总能抓住时代的痛处,还能数着钞票同时给观众当头一棒。不少人在观看本片后评论到,觉得陈可辛「逃避,没有给出态度」、「将沉重话题商业包装」,也有很多声音说,「他是个聪明的人,一直知道观众的泪点在哪里,什么题材吃香,市场需要什么」。持这样观点的人甚至觉得陈可辛消费了「拐卖儿童」这个话题,揭了伤疤,赢了票房,却无补于事。而我并不这样看。一部揭露社会严重问题的电影,我第一时间关注的,不会是它的艺术高度,而是它的传播广度。商业化意味着更多地考虑观众,那么它无疑更通俗、易懂,易于入口,这代表会有很多人买它的账,这才是这部电影最需要的。它需要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谈及,越多越好。「让别人正视、重视拐卖儿童问题」才是它最大的使命。「对观众的口味」,太好了,「毫无疑问地让人落泪」,太好了。因为这样我就知道,会有更多的人会进入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会有更多人意识到这个正在让千万家庭破碎的问题。太好了。如何解决问题,本来就不是电影的职责。但提出这个问题,将这个问题拎到公众面前,这将会掀起怎样的波澜,已经是问题改善的第一缕希望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4

本片130分钟,塑造了大陆各个阶层的众生相──底层打工者、农村妇女、中产阶级、暴发户、公务员、律师、警察、福利院长、法官……他们不仅是为了剧情出现的一个身份符号,他们都有自己的性格、立场,鲜活真实,毫不虚假。焦头烂额的法官,全力上诉的农村妇女,为失去孩子的妻子付出而最终疲惫的丈夫,被开除了而阴差阳错帮助人贩子妻子的律师,律师老年痴呆症的母亲,这些角色天差地别,具有代表性却绝不脸谱化,他们活灵活现,生活中充满合理的细节。而这些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与苦衷,即便他们在影片中撕扯、对立,观众却无法简单地站在谁的那边。这部片子,观众一边看,一边随着深入了解而对人物、剧情从惊讶、不解转变成理解,心酸。这部电影是悲悯众生的,没有绝对的黑白是非,导演不判断,不批判,只呈现。在丰富细节铺垫下的留白,留给观众的是思索的空间,也是我认为对待原型故事最应该抱有的理智、客观的态度。

第2个回答  2018-01-04

老实说,其实整部电影我是没有流出泪来的。因为我本人泪点比较高而且比较奇怪。反倒是旁边的朋友在结尾出来之后放声大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流泪,就说它并不是一部好电影。就像我在看完电影之后第一直观的感受并且在朋友圈里发的那句话一样:「我认为《亲爱的》应该要成为中国大陆电影的一个经典,就像是《熔炉》和《素媛》给韩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一般。」对,就是这样,中国社会也许需要更多类似这样的电影。关于电影的艺术手法,我觉得排名第一的编剧老师和木易老师其实已经说的不错。我只提一点,其实是看完电影后,和我一起去的朋友对着我说的一句话,她说整部电影看下来,才发现其实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个人都不容易,大概就是这样子。虽然这个总结看起来没有那么的规范,但其实对于大多数的观众来说,就是这样子。陈可辛没有去刻意的渲染一种怎样的价值观给荧幕前的观众,更多的,他像是采用一种上帝视角的模式来叙说这个故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