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发掘出土了多少种乐器?

如题所述

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出土了大批的古乐器,品种的齐全和保存的完好都大大地超过以往的发现,其中不少乐器是前所未见的,乐器中共有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8种124件,包括目前国内首次发现的排箫2件、建鼓1件,尚不知名的五弦乐器1件,以及与出土的汉代以后品种相同的竹笙5件、2件、十弦乐器(琴)1件、短柄双面鼓2件、悬鼓1件,此外就是12具二十五弦瑟和全套编钟,这些编钟及其他古乐器的出土,成为中外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观。

过去出土的乐器极少,而且难以知道其确切的名称。但曾侯乙墓的发掘改变了这种情况,曾侯乙萧是用13根长短大小依次递减的细竹管并列,再用剖开的细竹管分3道缠缚而成,出土时在未脱水的情况下,其中一件有七八个箫管能够发音,可以听出它们不是按律编管而至少已是六声音阶的结构,这种形制与古壁画、石雕中所见的形象是一致的。是一种横吹竹管乐器,它七孔而有底,五个指孔并列,一个吹孔上出,采用叉口指法能吹出十二个半音,与箫一起是首次发现的先秦实物。笙则以葫芦作笙斗,以细竹为笙管,计有12管、14管、18管三种,管内有竹质的簧片。琴有五弦和十弦两种,是根据现有资料尚难正确定名的乐器。瑟由整块木料雕成,并且腔体完整,彩绘精美,但因柱位不明,难以进一步探讨。鼓则为木腔皮面,皮已朽烂,仅存鼓腔,罕见的是铜盘龙座建鼓和铜立鹤架悬鼓。

在出土的乐器中对中国音乐史研究贡献最大的,当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编钟和编磬。编钟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打击乐器,由青铜铸成的,它是依大小和音高为序的乐钟,编组悬挂在钟架上,演奏时以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鸣,音色清脆洪亮,幽静而柔美。曾侯乙编钟有64枚,另有楚惠王赠的钟1枚,共计65枚,编成8组,出土时悬挂在三层铜木结构的曲尺形钟架上,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全部甬钟有碎龙交错的浮雕花纹,大钟还错嵌红铜。每件钟上都有关于乐律的铭文,总字数达2800字左右。此外,出土时有两件粗大的撞钟棒依架而立,六件“T”字形钟槌在铜架附近,说明这些棒槌是和编钟配套使用的工具。编磬为古代敲击乐器,磬由玉石、青石或石灰石琢制而成,悬挂于架上,敲击之发声。曾侯乙编磬全套共32件,分列四组,磬架铜质,由两只鹤状怪禽支撑,上下两层分别悬挂石磬。磬面刻有文字,残存约六七百字,内容与编钟的相近,均为音律、音阶的名称和编号。由于编磬长期浸于水中,石质溶蚀朽坏,目前已不能测音。

按照编钟上的乐律铭文和实测证明,每件铜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上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它的音域宽广,从最低音到最高音。跨越了5个八度,仅比现代钢琴的两端各少一个八度,其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经过试奏,证明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用这套编钟能够演奏古今中外的多种乐曲,并可以用来伴唱。演奏效果表明,它的和音、复调和转调手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且音色优美,悦耳动听,效果甚佳,从而推翻了“中国的七声音阶从欧洲传来”的传统说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先秦乐律学的认识。钟铭所使用的乐律学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密的程度。这些乐律术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不见于过去的乐律学著作,因而事实上已提出了一个对于中国传统乐律史重新估价的问题。

曾侯乙墓编钟及其他乐器的学术价值已为世界所公认。这说明远在战国早期,中国已具有了非常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这一音乐史上的空前发现,使失传了2400年的华夏古声——“楚声韶乐”得以恢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