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规划的任务和部署

如题所述

针对不同目的,服务不同领域,采用不同精度,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全面部署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图6.1)。

6.3.1 继续完成全国山区和丘陵区的地质灾害普查(1∶10万)

至2008年,全面完成全国山区和丘陵区677万km2的地质灾害普查,全面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编制防灾预案,从根本上切实保证人民生命安全。

(1)主要任务

1)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查清地质灾害或隐患的分布状况,进行地质灾害区划;

2)通过调查,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发生条件、危害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3)积极为地方政府减灾防灾服务,协助地方政府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

4)开展信息集成与综合研究,研究地质灾害易发区不同诱发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确定各诱发因素诱发地质灾害临界值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山区降雨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研究,研究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地质灾害防治的更有效的手段,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

5)通过调查,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档案,建设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2)工作部署

地质灾害普查区域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发育的山区和丘陵区,以县(市)为基本单元开展普查工作。目前全国山区与丘陵区及其过渡带面积677万km2,共计1583个县(市)。按计划到2005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将部署完成700个县(市)的调查,面积约208万km2

2004~2005年,完成84个县(市)地质灾害普查。

2006~2008年,完成883个县(市),469万km2的地质灾害普查,全面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

6.3.2 开展平原区1∶5万~1∶25万地质灾害调查

在平原区,针对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开展1∶5万~1∶25万地质灾害调查。2008年之前,完成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内陆盆地等地区共计16.1万km2的地质灾害调查;2010年之前,完成松嫩平原、辽河盆地、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共计13.9万km2的地质灾害调查。

6.3.3 开展重要经济区带、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

2006~2010年,在14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的区域150万km2,以缓变性地质灾害为主的区域20万km2)、6个重大工程区和重要经济区带,为减少灾害损失、保证重大工程合理部署和安全,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重点是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和评价。

(1)主要任务

1)编制“1∶5万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

2)制定“1∶5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和标准”;

3)开展14个大区和6个重点工程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进行风险区划,提出防治建议;

4)建立调查数据库。

(2)工作部署

2006~2007年,进行吕梁山以西的黄土高原区、陇东青南地区、秦巴山地区、川东-鄂西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区、南水北调西线、西气东输、宝成输油管线(1∶5万)地质灾害调查。

2008~2010年,进行湘西-黔西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区、横断山区、藏东南高山峡谷区、辽东-北京北山区、汾渭地区、江汉地区,中俄输油管线、涩宁兰天然气管线、汉川天然气管线(1∶5万)地质灾害调查。

(3)各区基本情况

1)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区:

a.吕梁山以西黄土高原滑坡、泥石流区。本区黄土节理发育,湿陷性强,为垄岗梁峁地貌。多暴雨久雨天气,激发滑坡所需的临界暴雨强度较低。

b.陇东、青南滑坡泥石流区。西秦岭山地,海拔在2500~4500m之间,相对高差在1000~2000m之间,中高山地形。岩体类型以变质岩岩组、碳酸盐岩组为主。西礼盆地、徽成盆地有碎屑岩类和黄土。年降水量一般为600mm。

c.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区。强烈上升的褶断山地。地层岩石以变质岩和岩浆岩为主,并普遍有小面积黄土分布。断裂发育。年降雨量在800~1200mm之间。

d.川东、鄂西滑坡、泥石流区。该区以中山地貌为主,坡陡谷深。地层从古生界到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800mm之间。e.湘西、黔西滑坡、泥石流区。该区地貌为高中山、中山,地形切割强烈。降水丰富。岩石以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为主,断裂发育。

图6.1 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规划图

图6.1 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规划图

f.青藏高原东缘滑坡、崩塌区。本区以高、中山为主。变质岩、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构造复杂,自北而南有纬向、华夏、经向、歹字型及新华夏等多种构造体系,活动断裂密集,又处于我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展布范围。年降水量在600~1400mm之间。

g.横断山滑坡、崩塌区。该区地势北高南低,从高山为主到中山为主,地形切割强烈。岩性复杂,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变质岩、岩浆岩均有大片出露、基岩软硬相间。歹字型构造与经向构造重接复合,活动断裂密集,属滇西地震带展布范围。年降水量在400~2000mm之间,自北而南迅速增加,气候垂直分带也很明显。

h.藏东南高山峡谷滑坡、崩塌、泥石流区。属雅鲁藏布江下游,有尼羊曲、帕隆藏布江等支流,是我国海洋性冰川的集中分布地区。由于降水丰富、气温较高,冰川运动速度快,消融强烈,夏秋季节降雨量很大。河谷大多沿活动断裂带发育,两岸地形陡峻、岩层破碎,冰川堆积物特别丰富,邻近地区地震活动又十分强烈。

i.辽东-北京北山泥石流区。该区为山高坡陡、沟深谷狭山区。广泛分布变质岩、岩浆岩。由于东、南坡迎海,雨量丰富,多暴雨。地震活动强烈。地质灾害群发性强、范围广、规模大、灾情重。沟谷型泥石流以大中型为主。泥石流灾害点12.4万处,泥石流密度7.9个/100km2,造成13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北京北山1950年、1969年、1972年、1976年和1977年的几次群发性泥石流,共造成213人死亡。

2)缓变性地质灾害调查区:

a.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张家港、江阴、南通、盐城、启东、东方、大丰、杭州、嘉兴、湖州、宁波、温州等。长江三角洲第四系厚达200~300m,岩性主要为细、粉砂及淤泥质粘土、砂质粘土等,承压含水层分布广泛,含水层厚度各地不一,从十几米到百余米。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最早发现地面沉降、危害和损失最严重的地区,长江以南累计沉降量超过1000mm的地区约300km2,超过200mm的地区近1万km2,在区域上连成一片。总损失近3500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b.华北平原区。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河南等省(市)平原区,面积14万km2,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由于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华北平原成为世界上超采地下水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最大、地面沉降面积最大、类型最复杂的地区,其中又以京、津、冀、鲁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地面沉降直接导致华北平原滨海低平原区地面标高资源损失,造成铁路路基下沉、风暴潮灾害加重;由于影响泄洪,致使地面长期积水、厂房被淹;由于地面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受损,大规模市政基础设施被破坏;由于地面沉降,引发了多处地面坍塌和地裂缝地质灾害;由于地面沉降,使本地区经济愈发展灾害损失便愈大,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全球气温上升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再加上地面沉降,时刻威胁着河口滨海地区包括华北平原低海拔地区人类的生存。因此说大面积的地面沉降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c.汾渭地区。汾渭盆地地裂缝带,自六盘南麓宝鸡沿渭河向东,经西安到风陵渡转向北东,沿汾河经临汾、太原到大同,宽近100km,长近1000km。地面沉降主要在关中盆地的西安和山西太原。受构造控制作用形成断陷盆地,活动断裂以近东西向,北东东和北东向为主,盆(谷)地中松散沉积物分布广泛,以第四纪冲-湖积层和黄土堆积为主,黄土具有弱—强湿陷性,含水层分上下两层结构,即上部为潜水,下部普遍分布承压水,承压水头一般是数米,个别达数十米。榆次市地裂缝已造成81幢建筑物受损,18处公路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3115万元。

大同市较大规模的地裂缝有10条,总长度已超过34.5km,造成建筑物毁坏,道路、桥涵、地下管道开裂,铁路扭曲变形,直接经济损失15650多万元。西安市截止1995年累计沉降量超过200mm的面积为145.5km2。太原市地面沉降中心在晋阳湖、吴家堡一带,最大沉降量为3700mm,经济损失在数千万元以上。

d.江汉地区。江汉平原沉降区包括荆州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华容县、安乡县、南县、洪湖市、岳阳市等。地貌类型为平原,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厚约170m,主要为砂、砂砾石层与粘土、砂粘土交互层,潜水含水层不发育,主要为承压水,承压水含水层富水程度在平原中部较强,至边缘逐渐减弱,水位埋深在0.4~3.0m之间。抽水引起建筑物变形破坏。

3)重大工程建设区:①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②西气东输工程区;③宝成输油管线沿线;④中俄输油管线沿线;⑤涩宁兰天然气管线沿线;⑥汉川天然气管线沿线。

6.3.4 开展重要交通干线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

2004~2010年,完成2.5万km铁路沿线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其中包括拟建西部铁路约1.6万km,复线铁路建设约0.7万km,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铁路沿线约0.2万km。

完成20万km山区省级以上公路沿线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完成拟建1万km高速公路沿线1∶1~1∶5万地质灾害调查。

铁路沿线两侧调查范围:保证铁路安全运营,重点是铁路涵洞和隧道。

高速公路沿线两侧调查范围:保证公路安全运营,重点是公路涵洞、隧道和桥梁。

(1)主要任务

1)编制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

2)制定1∶1万~1∶5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和标准;

3)开展2.5万km铁路沿线和1.8万km高速公路沿线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进行风险区划,提出防治建议;

4)建立调查数据库。

(2)工作部署

据我国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2005年将拥有铁路7.5万km(西部地区1.8万km),其中电气化铁路2万km;拥有公路160km,其中高速公路2.6万km。2010年,铁路将达到8万km,其中电气化铁路3万km,高速铁路5000km;拥有公路180万km,其中高速公路3.6万km。铁路建设重点在西部地区。

为此,应优先安排山区,尤其是西部山区铁路和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调查。

1)铁路调查部署。

①西部规划建设新线约1.6万km,包括:ⓐ西北、西南进出境国际铁路通道:中吉乌铁路喀什—吐尔尕特段,中越通道昆明—河内段,中老通道昆明—景洪—磨憨段,中缅通道大理—瑞丽段;ⓑ西北至华北新通道:太原—中卫(银川)线、临河—哈密线;ⓒ西北至西南新通道:兰州(或西宁)—重庆(或成都)线;ⓓ新疆至青海、西藏的便捷通道:库尔勒—格尔木线、龙岗—敦煌—格尔木线;ⓔ西部区内铁路:精河—伊宁、奎屯—阿勒泰、林芝—拉萨—日喀则、大理—香格里拉、永州—玉林和茂名、合浦—河唇、西安—平凉、柳州—肇庆、桑根达来—张家口、准格尔—呼和浩特、集宁—张家口。

②已有铁路复线建设沿线约0.7万km,包括:成昆复线(1110km)、南昆复线(660km)、黔桂复线(600km)、渝怀复线(580km)、宁西线西合复线(950km)、皖赣复线(520km)、包西复线(920km)、包兰线西段复线(560km)、兰青复线(190km)、青藏线西格段复线(810km)。

③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铁路沿线约0.2万km,包括:宝成铁路(700km)、青藏线格尔木—拉萨段(1300km)。

2)公路调查部署。①完成20万km山区省级以上公路沿线1∶5万(重点地区1∶1万)地质灾害调查;②完成拟建1万km高速公路沿线1∶1万地质灾害调查。

6.3.5 开展重点城市和人口密集区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

2006~2010年,在97座国家重点建设的人口密集城市(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东北地区的6座矿业城市开展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提出建议。

(1)主要任务

1)完成97座国家重点建设城市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开展风险评价,为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提出建议;

2)完成东北地区的7座矿业城市1∶1万~1∶5万地质灾害调查;

3)建立调查数据库。

(2)工作部署

到2005年,全部完成700个县(市)的1∶10万的地质灾害调查。

2005~2010年,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大城市带为重点,开展系统的城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并在省会级城市和沿海重要城市逐步部署。推进东北地区矿山城市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工程,力争取得明显效益,加以推广。

(3)调查区情况

1)国家重点建设的人口密集城市。本规划以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表6.1)列为此类。

表6.1 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 单位:万人

续表

2)矿业城市。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许多城市都是因为矿业开采而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辽宁省的阜新、抚顺、鞍山及黑龙江省的鸡西、鹤岗、双鸭山等都是这一类型的矿山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开采,有的城市已经面临着矿产资源枯竭等问题,即使部分城市矿产资源依然丰富,也同样面临着长期开采而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是这类城市主要的地质灾害。开展矿山城市地质灾害调查,对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6.3.6 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地质灾害调查的数据采集、数据管理、综合处理等全过程实施信息化,使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能够有效、快捷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使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得到提高,实现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采集和综合处理的标准化及快速化,把地质灾害调查的传统工作方式转变为现代数字化工作方式,提升调查工作的技术水平,为实现野外采集、数据传输、数据综合及信息服务的地质灾害调查流程信息化奠定基础。地质灾害调查系统主要由野外采集系统与室内桌面处理系统组成。

其主要工作内容是:

1)基于地质调查移动计算机,选用掌上机或平板电脑,集成GPS技术、移动数据传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根据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模型,建立野外数据录入系统、调查点定位系统、数据移动传输系统、野外素描图编绘系统及多媒体影像编录系统。

2)建立野外数据综合管理系统。提供野外调查线路设计、野外调查工作部署、野外调查数据接受,野外数据集成管理等功能。

6.3.7 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区划和风险区划标准体系

建立1∶25万、1∶10万、1∶5万和1∶1万地质灾害区划和风险区划指标体系,规范区划方法和表达形式。

6.3.8 完善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或标准、规范体系

完善1∶25万、1∶10万、1∶5万和1∶1万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形成规范的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

6.3.9 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制度,明确调查周期、调查内容、调查责任和资金来源,以保证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