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秀屿姓蒋的是在哪个村?

如题所述

  (一)闽台蒋姓源流亲情
  福建蒋姓不是本土固有的姓氏,而是由中原、江苏、浙江、江西等省蒋氏先祖因仕宦奉旨入闽后,子孙因留念江南风光秀色和良好生活环境而留下定居或因各朝代战火天灾所至,蒋氏人避乱或避灾大规模南迁而遂渐移居到福建,千百年来在入闽大地繁衍生息,传宗接代至今,而宝岛台港与福建隔海相望,台湾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很早就有福建人渡海到台港开垦生活,而台湾的蒋氏绝大部分则是由福建迁徙而繁衍的。
  据史料记载,唐代陈政、陈元光父子奉旨入闽平乱,先后有光州64姓和44姓子弟兵随从,其后在漳州,龙岩等地屯田开发而定居,这些子弟兵中就有蒋氏伯龄的后裔。而据福建各地族谱载,大规模进入福建的蒋姓族人基本上查明,入闽蒋氏中发展,繁衍成族、成宗支的归纳为11支。其中唐朝入闽2支:是33世祖子慎公衍派,是48世祖云阳侯默公之血脉,其子孙主要生活在闽东十几个村落。第二支是高公衍派,是48世祖九江侯稔公之宗支,其子孙主要人仙繁衍后代遍布德化、永春、大田、尤溪等地几十个村落并均有分支,后在闽西、闽北等地也有其后代繁衍。宋朝入闽6支;其中宋枢密直学士兼礼部侍郎堂公之五子渊公,任宋清源郡(今泉州)刺史,自江苏宜兴入闽,其六弟陆公待兄定居仙游东,至今莆仙境内蒋氏均为48世祖#亭侯澄公的宗支;第二支海澄衍派,始祖进公宋朝入闽,今漳州、龙海、南靖、华安、厦门翔安、漳平、几十村落居住地多是其后裔;第三支连城衍派,94世祖十八郎公即山亭侯的宗支,公于宋朝从江苏丹阳经江西入闽,今连城,长汀龙岩都都有其分支,第四支屿头衍派吉公,公于宋末从南京凤阳府八角井迁入长乐三溪莲池,后又迁徙屿头而人口大发,是全省蒋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乡村,约有蒋姓族人8000
  多人 ,还不包括迁往福州、连江、闽东、闽北、上海、台湾等地的蒋姓族人:第五支是浦城宗支,92世祖绐公于宋朝从江西广光丰迁入浦城,其后裔广播浦城各村落,绐公是48世祖山亭侯宗支;第六支德义支,公于宋元年间入闽后在福建、浙江辗转后在霞浦、福鼎等地村落繁衍;第七支为凤阳支,始祖范公、旺公由安徽凤阳奉旨入闽仕宦官至福全正千户,范公随侄到泉州择奇树定居,今晋江福全、泉州、厦门、惠安各村落均有蒋氏后裔,人口多达万余人,第八支钟英衍派,翠岗公于元明由漳州迁龙岩许多村落,漳州蒋氏有的则是由福州螺州迁徙而来,至今龙岩蒋姓分布许多村落繁衍成三个宗支。第九支为绍公衍派,公于明太祖时今吾将军,封万户侯于永乐二年奉旨自江苏金陵入闽,其分支只在永泰、闽侯几个村落,繁衍缓慢。
  台湾的蒋氏族人更不是本岛上固有的。虽然台湾也有从江苏、浙江、广东以及其他省市蒋氏人在不同年代迁徙台湾,但是迁往台湾最早,人数最多的公认为福建蒋氏族人。特别是闽南各地的蒋氏族人。
  据《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认定台湾姓氏至少有1027个,而相对集中于87个大姓,其中闽南人、客家人最多。占台湾居民人口中的85%是来自福建,而且台湾盛行闽南语。在基隆、台中、台北、南投、云林、桃园几个县市的“大姓”几乎都在87个大姓中,而蒋姓也都有,人数也不少。据有在资料统计台湾蒋姓人口有3300多人,在全岛87个大姓中排行第66位,其他位显赫。蒋姓台湾的源头据台湾史书载为:“系承伯龄,望出蒋乡”。蒋姓族人迁台最早的是明永历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当时,有位跟随郑成功父子在台湾高举反清复明大旗的在郑氏军队中任副总的蒋毅庵(蒋毅庵死后葬于彰化市的八卦山麓)和一位郑成功军队中的蒋姓部属,定居台湾垦港东西势庄。追随郑成功的蒋姓族人已被认为蒋姓迁徒台湾的始祖。《福建史》记载,台湾的蒋氏主要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的蒋氏始祖是南宋的大学士蒋邕(雍),他是莆田仙游人,在南宋绍兴年间由中原来泉州教书,后来定居下来,成为闽南蒋氏的开山祖。另据《福全蒋氏宗谱》载,泉州地区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有九世祖蒋学文迁居台湾(系君齐公、良材之次子),还有15世蒋彩应家庭迁徒台湾漳化县芝遴保管事厝庄(系五房天应之子),还有四房素斋厅蒋城移居台湾,泉州福全蒋明俊随先祖迁徒台湾桃园。据厦门翔安澳头《蒋氏族谱》载,厦门翔安(原同安)澳头村蒋孟育,福全派下蒋旺后裔,孟育公是明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补国子监祭酒,南京史部左侍郎,由澳头迁徒金门西山前社。后裔在1958年“8.23” 炮战后,有1千多蒋氏族人迁入台湾居嘉义、高雄等地。金门至今仍有后裔300多人,另据《同安县志》载,澳头迁台始祖有二人,即蒋士魏迁台北淡水,蒋本大居高雄,他们也成为台湾蒋氏的又一宗支。据莆田蒋姓史料载,在清末民国年间莆田很多人赴台湾经营或开发,其中有不少蒋姓族人,如莆田秀屿区厝村蒋文瑛因仕宦居台北,有蒋亚欣兄弟、蒋九樵、蒋亚绍、蒋金龙等迁台湾,有莆田忠门半岛南部,面积不足50平方公里,自南宋至清末曾有蒋氏村落和居点三十处之多,他们都是莆仙始祖渊公、陆公后裔,后来不少人迁徒台湾,所以与台湾蒋氏乃连理之枝。宗门半岛又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故乡。据漳州华安县《蒋氏宗谱》载,有蒋宗清《紫林》华安首任长官代县长,1931年调省城任职后带其子女等郡定居台湾。据尤溪族人。另据《闽连族谱》载,也有长汀蒋坊、蒋道训在台湾任官,长汀蒋承龙蒋承为家人均居台北,蒋美兰、蒋美礅等居淡水。据长乐屿头《蒋氏族谱》载民国初期海军总司令蒋拯上蒋后裔蒋铭、蒋秀莹、蒋秀光等居台北,蒋亨灏带部分子女和蒋氏宗亲由上海迁台北蒋开慧、蒋心德也居台北,连江蒋书告蒋启弼等一家也住台北,他们都是屿头吉公子孙,48世祖稔公子后裔。在台湾的蒋姓还有从浙江迁去的蒋中正家族和其他蒋氏族人和江苏沐阳跟随蒋介石赴台的蒋志勇家族。在不同时期,赴台士宦、经商、开发立基创业,千百年来传宗接代,塑成了今日宝岛之繁荣。以上足以证明闽台蒋氏不仅同根共祖,而且一脉亲情。

  (二)寻根问祖一脉血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祖国大陆和平盛世,国富民强,到处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台湾人民纷纷回大陆寻根认祖,我们蒋氏家人也随之潮流,千方百计绕道香港回乡寻根认祖。福建台湾一水相隔,亲人最多,从台湾回乡寻根探亲最热。这里略举几例。如十八年代起就有在台北的蒋亨灏之妹蒋秀珠带侄儿、侄女回老家长乐屿头寻根认祖时,他们与宗亲们谈及先祖义姑为抚侄儿、侄女回老家长乐屿并没有寻根认祖时,他们与宗亲们谈及先祖义姑为抚侄终老不嫁的美德神话般故事谈及在台北的福州蒋氏族人每年按家乡风俗举办春酒,宴请福州在台北的蒋氏家人足有十桌之多,以此来寄托血脉亲情;有迁徙台湾的蒋拯之孙女蒋秀莹与其夫代表在台湾的弟妹蒋铭、蒋秀榕家人回榕寻根认祖并拜竭祖父蒋拯之墓,并于2006年冬在长乐屿头村领导和宗亲们的支持蒋拯之墓迁回屿头,实现了先祖落叶归根之梦想,并且蒋铭因此将于明年率蒋氏族人组团回乡祭拜;有连江县蒋启弼蒋书诰宗亲在回连江寻根认祖之际,蒋启弼宗亲还捐巨资建宗祠、修族谱、办企业;如泉州奇树在台湾蒋氏族人组团寻根放祖,成立明星集团董事会捐巨资修宗祠、办学校(明星华侨中学、明星小学),办明星华侨医院、办工厂为公益事业造福子孙后代,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有晋江市福全蒋明俊等回乡寻根认祖时谈及在台湾桃园县有几千蒋氏宗亲,所以那里有条闻各台湾的“福全街”,后来他不回大陆投资办企业,此后他都要带宗亲们回乡探亲;再如惠安、华安两地每年蒋氏宗亲回家乡烧香拜佛之际都来寻根探亲,他们还谈及台湾的竹制蒸笼就是先祖从惠安带过去的手工艺为经营生活之道,至今台湾家家户户用的蒸笼都是莆田传去的,再以浙江为例,2000年蒋以国之子蒋孝严第一次回浙江奉化溪口寻问祖,办十桌酒会了同宗支的蒋姓族人,据宗亲们回忆他个头不高,人很随和,很有礼貌,临走时还到每桌敬酒与每个族人握手道别。终于寻根问祖的蒋孝严随着南来北往的探亲客流,再一次勾起中国人的寻根热,回台后他为闽台两岸三通作出了巨大贡献。台湾蒋氏族人的寻根问祖有力地证明了闽台两岸一脉血缘。

  (三)共同信仰验证亲情
  据华安《蒋氏宗谱》载,1998年2月台湾嘉义市武当山北极玄天上帝管理委员会罗、赖两先生带领几十名蒋氏乡亲到华安仙都大地寻根认祖,到大地上帝殿进香并与上帝殿碑文校对,说明台湾的玄天上帝信仰和三姓公信仰是由大地传承的。1900年2月28日,台湾蒋氏族亲再次随团又来大地玄天上帝殿进香,并迎接玄天上三尊金身到台湾。据莆田史料记载,莆田忠门半岛南部,在庙面积不足50平方公里,自南宋至清末曾有蒋氏村落和居住地三十多处,他们都是莆仙始祖蒋渊公、蒋陆公后裔与台湾有蒋氏乃连理宗支。忠门半岛又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之故乡,神话中妈祖林默渊源就在蒋氏居住地琼山,今台湾居民普遍信奉妈祖,并建有宫庙3000座,信徒达1700万之众。改革开放以来,来自台湾进香的旅游团骆绎不绝,批次和人数逐年增加,2006年旅游圣地眉洲岛接待海外内外游客超150万人次。福州闽剧、泉州高甲戏、莆仙戏剧的闽音韵律还不时在阿里山上空唱响。事实证明海峡两岸蒋氏共同文化、共同信仰不难看出闽蒋氏的血缘亲情。

  两岸心声期盼统一
  自蒋介石1949年12月10日,一行抵达台北,在大陆统治了22年的蒋介石,自此退缩到台湾偏了26年。他到台湾以后,尽量在台湾以后,尽量在台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灌输“台湾民众根在大陆”的理念。要求台湾学生对大陆省份地形倒背如流;在中国课本上,提供蒋母教诲自己的文章供学生背诵;成功地进行了两岸群众都能沟通的“国语”。另外,他在居所宫邸及住馆,要求有类似浙江奉化的景致。他的思想之情异常浓厚。他还坚决反对“台独”,临死前曾想两岸谈判,1975年春节,香港的报纸发表陈立夫的文章中欢迎毛泽东、周恩来访台,与蒋介石重开谈判,造福人民;呼请毛泽东“以大事小”,“不计前嫌”,开创“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局面。据说,陈立夫的这个“意思”是受命于蒋。只惜两个月后,89岁的蒋介石病逝,此事未有“后话”蒋介石病逝后,灵柩一直停放在“慈湖别野”。“慈湖”在台北南60公里处,蒋介石生前曾常来此小住,并曾指示自己百年后暂厝于此。所谓“暂厝”,意即日后还要送回大陆安葬。不久蒋经国亦病故。1996年7月8日,蒋纬国在国民党中央直属第六次会议上,提出蒋介石、蒋经国灵柩移大陆临时动议案,提议成立“移灵奉安委员会”,以“安民心,促进和平统一”,造成两岸间的震撼。现在,两蒋的灵柩由军队保护着。台湾本土人士称,平心而论,蒋介石对台湾并非没有贡献,和当今的“台独”不能相提并论,更何况他完完全全认同中国文化,认同自己的故乡,认同自己的根源。他要求返乡安葬,完全可以理解。据台湾-媒体1996年7月25日一篇文章吐露,1993年蒋纬国赴美为宋美龄祝寿时曾谈及蒋介石“入土为安”的彻底解决方案。宋美龄提出她的看法:“若蒋介石能归葬南京紫金山或是南京附近的方山、四明山等昔日蒋钟爱的名山大泽,则她在百年之后亦颇愿意归葬大陆,和她的母亲※桂珍葬在一起。假使蒋介石不能归葬南京紫金山、四明山、方山等地,而能归葬浙江奉化老家,那么她百年之后,愿意和蒋遗骨一起归葬奉化溪口祖祖坟。”这篇文章还说,宋美龄表示,在两任“总统”归葬大陆前提下,她亦愿意“落叶归根”。
  “落叶归根”是炎黄子孙额传统。就算经过时间、空间的阻隔,政治因素的分歧,还是能够打破任何对立的意识的藩篱。加上大陆繁荣昌盛,呈现出巨大商机,已潜移默化地消弥着两岸的分歧和对立,二蒋,不,三蒋(包括蒋纬国),不还有宋美龄百年后,归葬大陆,回归故里,自在情理之中,有何不可呢!正因如此,“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十六达台湾团代表、浙江省政副主席、浙江省台胞联谊会长陈昭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番感慨。
  在大陆莆田有个小学生名叫蒋伟凡于2007年2月18日写信给胡锦涛主席,抒发了两岸亲情,讲述了台湾子女们与大陆孩子们的骨肉至亲,大家头顶一片天,共命运,共同珍重“追本溯源”的优良美德。倡议炎黄子孙大联合、大团结成立“海峡青少年联谊会”目前不少台湾青少年来闽过夏令营生活,两岸中学生还在闽举行演讲比赛。连闽台青少年都发出内心的呼声:为振兴中华、富民强国而共同奋斗,携手共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然而台湾陈水扁确不认祖宗,否认根祖在福建,还欣起一股“去蒋化”、“去中华化”的恶浪,宣扬什么“入联公投”等歪门邪论,这一切都遭到台湾人民的痛骂。骂阿扁搞“台独”残害百姓,那是痴心妄想,决不可能得逞的,陈水扁一再想搞台独是与和平统一背道而驰,自取灭亡,并将成为历史的罪人载入史册。
  同根共祖,同一血脉,同一文化,同一信仰,同一心愿,把海峡两岸同胞兄弟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早日实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11
东埔往塔林方向 亭厝新村 全部姓蒋
第2个回答  2018-05-11
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度田梧坑村全村百分八十五姓蒋!
第3个回答  2010-08-03
忠门琼山村姓蒋的有百分八十以上。
第4个回答  2019-06-17
我是,我们是西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