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的风俗有哪些

如题所述

土家族的风俗有哪些 1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包括独特的语言文字、歌舞文化、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和风俗节庆等。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语言。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土家族的歌舞文化包括傩堂戏、摆手舞和茅古斯舞等。傩堂戏是一种祭祖活动,受到中原文化和巴、楚文化的影响。摆手舞是一种祭祀、祈祷活动,通常在年节举行。茅古斯舞是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主要在每年岁首参与土家族摆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包括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和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土家族的饮食习惯以包谷饭为主,有时也吃豆饭和粑粑。茶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
土家族的风俗节庆包括牛王节、嫁毛虫节、五月节、赶年节、舍巴节、女儿会和六月六等。牛王节是土家族的牛王节,每年四月十八日举行。嫁毛虫节是四月初八日过的一个节日,又称“敬婆婆神”。五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祭祀鬼神。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舍巴节是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的节日,主要活动是摆手舞。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场所。六月六是绝大部分土家族都将六月六称之为“晒龙袍”的节日。
土家族的风俗有哪些 2
土家族的节日风俗丰富多彩,包括过春节、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其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习俗。过赶年,也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因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土家族的风俗有哪些 3
土家族有打糍粑、“拜月”、“偷瓜”送“童子”的特殊民俗。中秋节里“打糍粑”“拜月”与土家婚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家青年男女恋爱后,姑娘要送给心上人一条亲手绣的“绣花腰带”和“花鞋垫”传递绵绵情意,还用白色的素绢,绣上一幅“鸳鸯戏水”图,作为相爱的信物。居住在七曜山脚的土家山寨的土家人,新谷丰收后,“中秋节”这天,丈母娘家喜气洋洋地把女婿请到家作客,用新产的糯米“打糍粑”,请女婿一家“尝新”,品味当年丰收的喜悦,吃糍粑“拜月”赏月,共度良宵。
土家族的风俗有哪些 4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习俗。过赶年,也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因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土家族的风俗有哪些 5
土家族的祖先从事农耕较早,自古以来养成爱护耕牛、尊重耕牛的传统。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牛的生日。这一天,土家族人都要给牛做生日,哪怕春耕生产很忙,到了四月十八那天,也要让所有的牛休息一天,还要给牛加餐,主人还要恭恭敬敬的用土家语念一首《祝牛王词》。
土家族的风俗有哪些 6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炮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起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族的风俗有哪些 7
土家族把丧事称为“白喜”。对死亡待有乐观态度,认为高龄老人去世是“顺脚路”,成为生命礼赞、祝福新生的一种土家巫文化,对死亡是一种“灵魂不死”、“死后脱生”、“死是福”的生死观。认为生而死,死而生,死亡好比新生婴儿降世一样可喜可贺。因此,土家族人死后有绕棺、跳“丧葬舞”的习俗,起源于清江流域的武落钟离山,是一个勇猛强悍的部落,在清江上游的盐阳、夷城等地建立过原始部落联盟,后来成为了巴国。
跳“丧葬舞”在湖北长阳、巴东、建始、鹤峰、恩施的清江沿线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就有“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叫啸以兴哀,“蛮夷信鬼尚巫,伐鼓踏歌,以祭神。”在鄂西生息过的巴人,死了老人,阖族不悲,且把它当作欢乐的喜事,举办“白喜”,“伐鼓踏歌”,“其歌必狂,其众必跳”,合族举庆,以祝其功,这在当时当地的汉人是不会这样办的,表现了强烈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意识。
流行的长歌词是“走进门来抬头望,桑木弯弓挂墙上”,“三梦白虎当堂坐,白虎坐堂是家神。先民在上,乐土在下,向王开疆辟土,我民守土耕稼”从绕棺、跳“丧葬舞”以: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痒、狗吃月、燕儿衔泥、幺妹子姐筛箩、猛虎下山等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是巴人对他们祖先劳作、生活和娱乐的高度概括,如“凤凰展翅”,二人背对背,双臂展开,上下扇动,恰似凤凰展翅欲飞,其动作含蓄,隐喻力强。擦痒”,二人背靠背,双手叉腰,左右相对擦晃,腰胯以下作慢幅度颤动,稳健明快。
最为壮观的是“猛虎下山”,那是在午夜过后,酒醉舞蹈,人们疲倦欲困时,舞者跳着跳着,忽听鼓点一变,二人中的一个猛然跳跃腾空,一掀舞伴,然后两人躬身相对逼视,忽而击掌、撞肘,前纵后掀,一跃一扑,模仿猛虎扑食的各种动作,口里还发出一阵阵虎啸声,最后一人被另一人挽着从头顶上后弓翻跃过来,其动作形象给人以其祖先为虎的粗犷雄壮的崇敬感受。
其他动作不少是模拟表演他们的先民掷镖渔猎、厮杀械斗的动作,如“打上二十一”中的击掌,“幺姑姐筛箩”是土家族习俗浑朴、淳厚古雅的写照。
“燕儿衔泥”,是一个高难度动作,一人丢一手帕(或其它物件)下地,另一人叉开双腿站立,随着鼓点的急骤加快,慢慢弯下腰,但双腿要直,最后以嘴近地衔物,双手后翘作燕儿翅膀扇动状,反复数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